导读:今天,我们齐聚在底蕴深厚的宁晋塔庄民俗文化馆,隆重举行“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首先,我谨代表活动主办单位,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文化事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此次活动的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化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举办。
活动主办单位有: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河北省采风学会,河北省收藏协会,河北省科社学会,河北漫画协会。
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 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 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 承办。
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名专家、收藏家、书画家艺术家和老领导缘聚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探讨农耕文化,见证恭贺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
省作协、影协、曲协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策划主持座谈会。
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老主任老馆长,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詹文宏做了站位高远的总结发言。现予以分享
《精准把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天,我们齐聚在底蕴深厚的宁晋塔庄民俗文化馆,隆重举行“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首先,我谨代表活动主办单位,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文化事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此次活动的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此次盛会,适逢其时,意义特殊。我们选择在金秋九月这个象征收获的季节,共同探讨“赓续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这一重大课题,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务实举措。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追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并活化利用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使其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深刻认识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赓续农耕文明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农耕文明绵延数千载,不仅奠定了我们物质生存的基础,更塑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和美学追求。它蕴含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精耕细作、勤俭持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承着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伦理规范,凝聚着敬畏自然、感恩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越历史长河,至今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对于今天我们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和谐乡村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优秀的农耕文化正面临传承断层、记忆消失的风险。因此,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好农耕文明的保护传承工作,刻不容缓。这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古,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系统梳理本地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传统农具、农耕技艺、乡村民俗、古村落民居等的普查、记录和研究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要鼓励和支持老一辈农人、手工艺人、乡村文化能人传授技艺、讲述历史,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今天的“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正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记录、展现乡土中国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值得充分肯定。
二、精准把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基础。赋能乡村振兴,不能将农耕文化束之高阁、藏于馆中,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真正活起来、传下去、用得好。
一要与发展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是连接城乡、激活乡村的重要纽带。要将独特的农耕文化元素有机嵌入乡村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比如,开发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乡村研学、民俗节庆等特色业态,让游客亲身感受播种、收割、采摘的乐趣,品尝地道的农家风味,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购买蕴含农耕智慧的文创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塔庄民俗文化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展示、教育、体验功能,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和打卡地。要避免同质化竞争,深入挖掘本地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韵”的差异化旅游产品。
二要与促进产业兴旺紧密结合。 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要善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鼓励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讲好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利用传统工艺发展特色手工业,培育乡村工匠,打造“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农耕文化与设计、艺术、影视等跨界融合,开发更多像“孔秀”这样反映乡村变迁、讴歌农民奋斗的优秀文艺作品,延伸文化产业链。
三要与建设和美乡村有效契合。 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对于今天我们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具有重要启示。要在乡村规划、民居改造、环境整治中融入传统生态理念和美学元素,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避免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要弘扬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功能,将其融入村规民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培育文明乡风。
三、凝聚多方合力,确保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
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将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农业、规划等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管。
二要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农民是农耕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文化传承、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全过程,让他们共享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成果,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引导社会参与,营造浓厚氛围。 要积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进来,通过投资兴业、结对帮扶、技术指导、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农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讲好农耕故事、乡村故事,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
同志们,朋友们,“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耕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乡村振兴是伟大的事业。今天,“孔秀电影文学馆”的揭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文学视角回望乡土、观照现实的新窗口。希望这个文学馆不仅能成为记录历史的宝库,更能成为激发创作灵感、培育乡土情怀的摇篮。
此次座谈会是一个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新起点。让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携手并进,扎实工作,共同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