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化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举办。
河北省农科院研究员 王海波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化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举办。
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是由农民寇京学创办的,收藏农耕农具、器械、石刻等老物件3万余件 ,是长在田野中的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大观园。《孔秀》是获奖最多、热评最多、持续活动最多的讴歌产业工人的河北作者河北故事河北造电影,是走出国门的一张亮丽的河北名片。省委常委张超超专门做批示,要求大力宣传。孔秀电影文学馆与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开创了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产业工人与冀中农民、文学创作与民俗民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的成功范式,趟出了文化旅游新模式,将会给您带来丰富独特的文化享受与深度思考。
活动主办单位有: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河北省采风学会,河北省收藏协会,河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河北省科社学会。
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 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 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 承办。
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名专家、收藏家、书画家艺术家和老领导缘聚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探讨农耕文化,见证恭贺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
大家在馆长寇京学副馆长寇周通引导解说中依次参观了民俗博物馆各个展厅的数万余件耕作、管理、灌溉、收获、加工、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农具、器械和生活用品。
省作协、影协、曲协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策划主持座谈会。
在座谈阶段。塔庄民俗文化馆付馆长、优秀企业家寇博舟致辞。介绍了创建博物馆的初心发展状况和组织研学对外交流情况,感谢省城专家领导对博物馆的关注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省农科院老院长,国家重点课题带头人王海波以《简述农耕文明》为题作了精彩发言。现予以分享。
《简述农耕文明》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表明,中华文明的历史被严重的低估了。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仅打破了西方给人们设置的精神桎酷,也颠覆了一些古籍记载,同时也揭示了史学研究的新理念与新逻辑。特别是从农业考古来看,中华文明至少有一万年历史。农耕文明是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根本性文明。
一、作物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甄选作物大约发生在几万年前。目前,农史学界比较确定的认识是水稻的考古。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大量1.7万多年以前的野生稻壳,说明人类那时就已经大量食用稻米了。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2万年前的明显不同于野生稻的稻谷,表明人类在那以前就已经选育出了栽培稻。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也发现了1.2万年前的栽培稻。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还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稻米。真实情况至少还要比这早上数千年。
北方的黍子、谷子也应当有这样早的记录,但是考古工作不够,需要从原始岩洞里去找。未来的城乡建设与自然开发,应保护好需考古的遗迹。
作物的发现、驯化与栽培,是农耕文明的开端,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其伟大意义是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程度已到了不仅可主动利用地球已有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天文、气候等规律的把握利用球外资源,人类生存虽受着自然资源的制约,但人类的命运已经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农耕文明的伟大作用
农耕文明使人类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功地活了下来,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同时,也证明了主宰世界需靠智慧而不是蛮力。农耕文明改造了游牧狩猎文明,滋养了工业文明,隐含并指引了生态文明。
农耕文明开启了科学探索、技术发明、工程创造、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生与发展。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水利学、伦理学的诞生及其顺序,也都遵循了农耕需要和人类发展需求的逻辑。我们应赞叹先贤们的高尚品格与美德,特别是他们崇高的才华和无私的精神。他们的大智、大善、大爱、大美、无私是人类兴盛的必要条件。
农耕文明在人类与普通动物之间形成了根本的分水岭。筑巢、取火证明了人类很聪明,但只有有了农耕文明才使人类的生存发展实现了根本的飞跃。
三、“农”与“农业”的概念和范畴远远不同
“农”的概念与范畴远远大于农业。“农”是人类依靠天地规律和自然赋予创造性地养活自己的意识、思想、智慧、力量与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发明创造,并推动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寻求更长远的发展。
“农业”是利用土地、种子、水、肥、农药等要素进行生产、管理、经营等活动,被称为第一产业或一次产业。早期的农业,满足的是人类的食、住、衣、用、行。后来,特别是进入现代以来的农业,则主要集中在了保障食物供应。
四、农耕文明天然地具有“产业”创生能力
传统农业的范围与范畴本来是比较宽广的。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在西方理念影响下引领出的农业观念与模式,使得农业的功能被大幅度压窄。由此导致了农业人口占比大的国家竞争力下降和发展困难。不足300年的工业文明,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全球发展的危机。
农业人口占比大的国家,照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发展模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开拓多维度的发展道路。而实现这种开拓,则必须借鉴“农”和农耕文明的智慧。农耕文明并不是单纯地只有农业,而是有“百业”。农耕文明蕴含着无限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解决当前突出的“三农”和“就业不足”等问题,弘扬农耕文明精神、发展多功能农业是重要途径。特别是农医结合,对挖掘农业的价值与内涵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已经有一些农产品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发挥了现代医药无法比拟的作用与效果。
五、化解文明冲突需进一步光大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人类在“农”的思想、智慧指导下形成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模式,其核心是使人类“成功地活下来”和“更好地活下去”,并使人类从野蛮中彻底地脱胎换骨出来。农耕文明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方式,并随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和政治需要创造出了村、镇、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农耕文明不仅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还将永远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本底和创新驱动的源泉。
尽管农耕文明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但直到今天,仍有人对农耕文明给予小瞧和轻视。这反映了对“农”的含义和农耕文明的认知严重不足。
中国是唯一没有断代的从古走到今的真正的文明国家。工业文明若兴盛在中国,将不会有现代工业文明这么多不良的影响和破坏,乃至危机可持续发展。遗憾的是,工业文明是由一些认知尚处在狩猎文明阶段的人发展起来,而工业化后他们又衍生出了丛林法则、海盗文明。世界危机动荡的根源正是出自这种文明。狩猎文明带着很强的原始野性,而海盗文明则更加野蛮。庆幸的是,由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借鉴而升华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在使工业文明向着对人类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的希望,也将是遏制野蛮文明并推其走向瓦解的重要动能。生态文明实际上是在深谙农耕文明之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农依然是“天下之大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