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化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举办。
河北漫画协会会长 冯火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文化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举办。
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是由农民寇京学创办的,收藏农耕农具、器械、石刻等老物件3万余件 ,是长在田野中的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大观园。《孔秀》是获奖最多、热评最多、持续活动最多的讴歌产业工人的河北作者河北故事河北造电影,是走出国门的一张亮丽的河北名片。省委常委张超超专门做批示,要求大力宣传。孔秀电影文学馆与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开创了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产业工人与冀中农民、文学创作与民俗民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的成功范式,趟出了文化旅游新模式,将会给您带来丰富独特的文化享受与深度思考。
活动主办单位有: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河北省采风学会,河北省收藏协会,河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河北省科社学会。
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 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 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 承办。
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名专家、收藏家、书画家艺术家和老领导缘聚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探讨农耕文化,见证恭贺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
大家在馆长寇京学副馆长寇周通引导解说中依次参观了民俗博物馆各个展厅的数万余件耕作、管理、灌溉、收获、加工、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农具、器械和生活用品。
省作协、影协、曲协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策划主持座谈会。
在座谈阶段。塔庄民俗文化馆付馆长、优秀企业家寇博舟致辞。介绍了创建博物馆的初心发展状况和组织研学对外交流情况,感谢省城专家领导对博物馆的关注支持。
河北漫画协会会长冯火, 作了精彩发言。现予以分享。
《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的演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农耕文明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记录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化耕作,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对赓续农耕文明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构成,涵盖着丰富的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塑造了农耕文明多元而丰富的面貌,并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农耕用具不仅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因此,农具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农业的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几个生产步骤,关于农具的演变,我们不妨以这几个生产过程所用的主要农具为线索,一一探寻起演变过程。
农耕用具与农业文明演变的关系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农耕用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从原始社会的石制耒耜(耒(lěi,音垒),就是一根尖头木棍,在距尖端不远处加上一个短横木,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将土翻出。耜(sì,音四),就是把耒的尖头改成了扁头,也就是在木把下端安装上一个平板形的木板,或使木板的尖端改为两条长板形,并使之具有薄刃,不但更容易入土,且使每一次翻掘的幅度较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再到唐代的曲辕犁,农具的材质和结构不断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技术的革新。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耕用具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牛耕的出现和普及,解放了人力,使农业生产从简单的个体劳作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播种方面,耧车的发明实现了开沟和播种一体化,提高了播种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播种方式。
影响农业文明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对农耕用具的发明和使用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文明。例如,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农耕用具多为适合深耕的犁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曲辕犁等轻便、灵活的农具更适合当地的生产需求。
农耕用具与民俗的关系
农耕用具作为民俗活动的载体:许多民俗活动与农耕用具密切相关。例如,在一些地区,农民会在特定的节日或祭祀活动中,将农耕用具作为供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农耕用具还可能成为民俗表演的道具,如在一些民间舞蹈中,演员会手持农具进行表演,展现农民的劳动生活。
农耕用具与民俗信仰的联系:农耕用具在民俗信仰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犁被视为农业生产的象征,代表着勤劳和丰收。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新年的第一天举行“开犁”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农耕用具还可能与祖先崇拜、土地神信仰等民俗信仰相结合,成为人们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的重要方式。
农耕用具在民俗文化中的传承:农耕用具作为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通过代代相传,农耕用具的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和相关民俗活动得以保留和传承。例如,一些传统的农耕用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纵观古代的农具变迁,我们不得不佩服与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农用器具的种类是多种多样多,而且不断的继承与发扬。其实农具的演变也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的结果。在农具的演变过程中,农具的使用方式越来越轻便,人力也在烦劳的农业生产上不断的解放出来。
到了今天,各种机械机器层出不穷,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和储备量都大大提高。面对这种机械化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作业方式了,“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人们也不需要那么的辛苦了,但伴随的问题就是传统农耕用具的快速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赓续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发布系列政策文件,旨在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推动农耕文明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是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见证者,记录着数千年间的农耕文化与生态基因,为研究历史时期农业历史与社会变迁提供了不可缺乏的资料。农耕文明历经五千年的积淀,形成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利用对于延续农耕文明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