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华北制药厂遗址:从曾经的“亚洲最大药厂”到城市记忆地标

        

导读:华北制药厂储粮塔(淀粉厂工作塔)入选石家庄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与办公楼共同构成工业遗存保护体系。石家庄市城市更新方案明确保留办公楼、储粮塔等工业遗存,规划将办公楼改造为医药博物馆,并划定0.3平方公里制药工业遗存保护街区。办公楼被列入《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进一步强化其革命文物属性。

2025年08月15日

原华北制药厂储粮塔。

原华北制药厂大门。

□文/图 沈立锋

提起华北制药厂,可谓声名显赫。它是新中国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地;是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是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它给予石家庄这座城市万千的荣耀,留给人们一个时代的记忆。

华北制药厂储粮塔(淀粉厂工作塔)入选石家庄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与办公楼共同构成工业遗存保护体系。石家庄市城市更新方案明确保留办公楼、储粮塔等工业遗存,规划将办公楼改造为医药博物馆,并划定0.3平方公里制药工业遗存保护街区。办公楼被列入《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第一批)》,进一步强化其革命文物属性。

华北制药厂办公楼是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史的实物见证,反映了长安区从工业聚集区向现代城区转型的历史脉络。建筑采用对称布局与高耸塔楼,外立面装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苏联古典主义风格,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内部空间保留原有生产设备基座、管道系统,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制药工业工艺流程提供实物资料。

自从华北制药厂正式落址石家庄,亚洲最大的抗生素厂开始崛起在华北平原,不仅彻底结束了我国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也深刻地影响了石家庄城市的发展格局。石家庄也正是由此从重要的交通枢纽,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城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药业都是石家庄市的主导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抗生素行业的“黄埔军校”,华北制药厂培养了大量的制药技术人才,使石家庄这个城市在全国制药行业占有绝对的龙头地位,彼时的石家庄一度被称为“药都”。

华北制药厂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以生产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其中抗生素厂、淀粉厂是“一五”期间从苏联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玻璃厂则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三个厂于1953年筹建,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成为我国主要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当年,抗生素厂因何选址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呢?

1953年4月21日,山东新华制药厂的几位同志调往中央轻工业部参加筹备抗生素厂的工作。一行8人中包括山东新华制药厂厂长袁荣和后来成为华北制药厂经济师的刘太元。6月1日,抗生素厂筹备处成立,设厂址调查、原材料调查和秘书三个组,筹备人员立即投入筹备工作。厂址调查组的任务是,为由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两项重点建设项目选择厂址,并搜集汇编设计基础资料。

一个规模空前、技术先进的抗生素厂和淀粉厂应该建在哪里呢?大家首先想到了北京。但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对建厂有严格的限制。又想到了青岛,它清洁的环境对抗生素厂来说很合适。但那时朝鲜战争尚在进行,京汉路以东及沿海城市都属海防前线,不能考虑建厂问题。于是,石家庄、邯郸、西安、成都、太原、哈尔滨等厂址候选地都被提出来了。

抗生素厂对厂址有一系列要求:丰富的水源、足够的电力和蒸汽供应、接近原料(主要是玉米)产地、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还需要一定的地质、气象条件及一定的工业配套能力。筹备组一伙年轻人在袁荣带领下,前往各大部委、部门甚至北京市图书馆了解相关情况。

通过搜集来的资料,发现不少地方都有建抗生素厂的有利条件:太原晋祠有充足的水源,哈尔滨的低温有利于抗生素发酵,成都、西安等地都有各自的优势条件。但是,综合分析后,人们的眼光逐渐聚焦在了石家庄。石家庄地处华北粮仓,地下水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再加上距离北京很近,利于接受中央领导,科技交流和咨询也很便利。

1953年6月3日,刘太元等5人组成石家庄厂址调查小组,前往保定到河北省政府、省财委等部门搜集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的基本资料。石家庄市委基建委员会、市财委领导对选址一事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材料。经过筹备处和轻工业部初步分析研究,认为石家庄基本具备建厂的各种必要条件。

1953年8月26日,选址小组第二次来到石家庄与建设局洽谈厂址方案,随后到现场查看了可供选择的三处厂址:一是市区西南角的振头村东;二是市区北面的柳辛庄附近;第三处就是后来建厂的位置。选址小组来到第三处就地观察时发现,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上风方向也符合抗生素生产的环境要求。这里离市区不算远,交通运输便利,铁路专用线接轨很近,一座热电厂也要在这一带兴建,电、蒸汽、热水可以配套供应。

抗生素厂的选址有了结果,其他问题又随之而来。当时,在石家庄的待建厂,除了抗生素厂,还有正在建设的国棉一厂,打算建设的纺织厂、印染厂、热电厂等8个厂。厂址如何排列,各有各的想法,无法统一。最后,市领导决定多提几个方案,报中央决定。

1953年10月下旬,国家计委通知筹备组再去成都进行一次厂址调查,目的是为确定厂址做最后比较。整理出的厚厚几本厂址调查报告,经轻工业部报送国家计委。当年12月初,国家计委又要求筹备组报送哈尔滨、富拉尔基两地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与此同时,石家庄8个厂的厂址位置又经反复交换意见,市政府已同意第三个厂址方案。12月13日,轻工业部勘测队受委托到石家庄测量厂址坐标、钻探取样。1953年12月31日,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准抗生素厂、淀粉厂和药用玻璃厂建在石家庄。

从此,紧张的设计施工大会战开始了。三四年后,当时亚洲最大的制药厂已屹立在北国平原、滹沱河畔。

华北制药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一五”计划全国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其中医药工业项目有4项,它们是:抗生素厂、淀粉厂、药用玻璃厂和磺胺厂。在4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占其三,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备,三个厂于1955—1956年先后动工,于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华北制药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并成为新中国抗生素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华北制药厂是苏联援建的生产抗生素的大型联合企业。南北相互呼应的两座办公大楼分别呈“凹”“凸”字形,大楼的功能分区为,南楼为办公楼共5层,北楼中间5层办公,两侧各4层为生产车间。米黄色的外墙看上去庄重古朴。楼的大门为对称的两座圆拱门,门两边各耸立着一根大柱子,柱子上端雕刻金色花纹,两根柱子顶部以半月形金色拱状结构相连,整个大门近两层楼高,至今仍沿用当年的铁栅栏大门,大门正上方有一个圆形大钟,整个建筑以大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华北制药厂办公楼是1957年建成的,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期间虽多次整修,但楼的整体结构没有变。其建筑风格典雅壮观,是石家庄市区内保存规模大、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半个多世纪以来,它见证了石家庄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是石家庄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华北制药厂早年所处的边缘已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带。在城市发展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下,华北制药厂势必成为石家庄市政府着重处理的搬迁企业。

华北制药厂遗址变为华药园,华北制药厂办公楼已成为文物,旧厂区大部分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草地,种植红枫、黄栌、鸡爪槭等红色叶植物为主,和整体氛围相协调统一。华北制药遗址见证了几代人的青春,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这美丽的公园里散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