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记衡水籍人民武术家李尧臣

        

导读:《大刀进行曲》是作曲家麦新根据29军大刀队的壮举谱写的一首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最强劲的吼声。29军大刀队总教官、冀州籍武术名家李尧臣创造举世无双的无极刀法和无极刀,并与29军将士并肩奔向抗日战场,唱响了抗击日寇的时代最强音。

常海成

《大刀进行曲》是作曲家麦新根据29军大刀队的壮举谱写的一首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最强劲的吼声。29军大刀队总教官、冀州籍武术名家李尧臣创造举世无双的无极刀法和无极刀,并与29军将士并肩奔向抗日战场,唱响了抗击日寇的时代最强音。

从家乡习武到会友镖局

李尧臣,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李家庄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一个行武世家。当时的满清政府日落西山,千疮百孔的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沉睡中觉醒,农村习武健身、习武护家已成风尚。各村设有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拳场,农闲白天里练,农忙油灯下练。如你“熬过两灯油”,就说明你在练武上下过功夫。儿时的李尧臣在父亲的带领下,拜师学太极拳,常常练武至深夜,“熬过两灯油”,武功练的出人头地。

冀州早有少而求学,长而经商的传统,刚满14岁的李尧臣,便打起行囊,来到北京荷包行学徒,但还经常习武,练就了一身功夫。18岁那年,经父辈介绍进入“会友镖局”,走上保镖生涯。以武会友的会友镖局,设在北京前门粮食店南头路西,是京城八大镖局中历史最长,能人最多,影响最大的镖局。南京、上海、西安、天津等地均设有分局,冀州码头李信都会友镖局就是京城会友镖局的分局之一,各分局保镖人员合计1000多人。会友镖局的创办人系冀县赵家庄的宋迈伦。宋迈伦武艺高强,江湖上人称“神拳宋老迈”。他在“三皇炮捶”的基础上又延创了“夫子三拱手”的拳路,形成宋式三皇炮捶学派,并将宋氏三皇炮捶定为进入会友镖局的必学之功。李尧臣虽然在家学过武功,但作为一名专业拳师,功夫还不到家,因此来到这里便拜著名镖师宋彩臣为师。宋彩臣系宋迈伦的亲侄子,又是他的得意弟子,文武双全,现有书画作品传世。宋彩臣看到李尧臣手脚灵活,肯下功夫又有悟性,很为器重,在做人练功上严教有加。李尧臣经过严师的言传身教,相继学会了三皇炮捶“天皇”“人皇”“地皇”等拳式,又熟练了大刀、长枪等十八般武艺,在学会了陆上功夫的基础上,又练水上、马上功夫,学会了飞檐走壁、蹿房越脊等轻功,又练使用飞镖暗器。经过几年的潜心学艺与走镖历练,李尧臣已成为会友镖局出类拔萃的中坚力量。

李尧臣在会友镖局期间,经历了一些举足轻重的大事,留下一些动人事迹。1901年,清朝官府由保定运往天津的10万两纹银,途中遭到土匪拦路抢劫,李尧臣在“保皇杠”中大打出手,展示了他的非凡武功。1902年,李尧臣协同师叔卢玉璞(冀州人)、焦鹏林镖师捉拿了匪首宋钖朋。同年,李尧臣为从西安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表演人仙庆寿剑,获得“长虹宝剑”的奖赏。京剧泰斗杨小楼排演《闹天宫》,向他学习猴拳动作。梅兰芳大师排练《霸王别姬》,向他请教舞剑手法。1912年北京兵变、1916年张勋复辟,李尧臣均以正义之举参加了保卫战。

从开办武术茶社到组建二十九军大刀队

1921年,由于火车、邮电事业的发展,军事上热兵器的兴起,长达300余年的镖局行业已生计艰难,随着社会变革退出了历史舞台。历经镖局生涯27年的李尧臣,家境陷于窘迫,有人邀他改行谋生,深悟习武的重要意义的李先生,在不同场合传授“自已练武可强身,全家练武可强族,全民练武可强国”的理念。为实现这一宏愿,他毅然在北京天桥开办可容纳上百人的“武术茶社”。茶舍里备有各种来人便可习武器械,看的练的均不收费,只是喝茶才给两个铜子。李尧臣依托茶社,不仅向武术高手学习,又倡导武术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并主持了名震京城的“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社”,汇集武术精英,为传播武术、以武会友、除暴安良、保护一方平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旧政治格局交织动荡时期,李尧臣参与了驱赶溥仪出宫行动,结识了爱国将领冯玉祥、佟麟阁。在营救革命人士李大钊的活动中,他曾作了不懈努力。此时的李尧臣爱国热情、进步思想迅速成长,努力寻求时机,报效祖国。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驻防山西阳泉、辽县、沁县一带的29路军将士,秣马砺兵,备战迎击日寇侵略军。29军原是爱国将领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蒋、闫、冯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解散,后由国民党陆海空副总司令张学良重新组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这支部队汇集了许多爱国将士,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下辖27师师长冯治安及在其师任旅长的赵登禹,38师师长张自忠等,均是有名的血性战将。但当时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部队自制的‘汉阳造’和‘毛瑟枪’只能装备全军兵士的三分之一,且没有刺刀。军长宋哲元鉴于全军素有刻苦训练的传统,军内士兵大多身材高大、体力强,不少官兵还会拳术、刀剑,为此他给每位士兵配备了一把大刀,以弥补枪械之不足。军长发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

为立即提高军队战斗力,宋哲元在与佟麟阁、赵登禹等人将领商议决定成立一支具有中华民族英雄气概,英勇歼敌的大刀队。决定由佟麟阁出面,延请李尧臣为29军武术总教官,训练29军大刀队。在滴水成冰、出奇寒冷的一天,佟麟阁专程来到北京李尧臣的住所,不巧李尧臣未在家中,佟将军拿出汉末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耐心等待李尧臣。当李尧臣回来看到迎风等候的佟将军时,激动敬仰之情油然而升。佟麟阁说明来意,并将军部委任状呈在李尧臣面前。李尧臣认为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郑重地接过委任状,剃光了发须,告别家人,离京从军。为壮大教练力量,李尧臣又到京郊区约上自己的师兄、武术名师大刀刘德胜和打造兵器的工匠高手们,随同佟麟阁将军,义无反顾奔向29军大营。

李尧臣来到军营如鱼得水,异常兴奋。他一上任就结合29军所用大刀本身特点,结合中国传统的“六合刀法”,创编了一套攻守一体、套路简捷、杀伤力强的独特大刀法,名曰“无极刀法”。这种刀法强化了一种作战理念:刀本是刀,可劈,刀亦为剑,可刺。其特点是:出刀时刀斜向右方,刀口朝自己,当对方刺刀刺来时,大刀斜向左上方抡起,以刀背磕开敌枪,同时刀锋立即向前砍下,砍劈连为一体,对手来不及回防,便首身分离。在刀法创作过程中,李尧臣、刘德胜进行了无数次的磨练,并找冯治安、赵登禹及部下进行实战较量,所有对手均在一招之内遭到杀伤。这种刀法在大刀队研练成功后,李尧臣又在打造大刀上下功夫,对大刀进行关键性的改进,取名“无极刀”。无极大刀的特点是刀面窄、刀背厚、 刀尖锐,两 面开刃、具有刀与剑双重功能。同时,大刀刀柄加长,既可一手持刀,也可双手握刀。它将,砍、劈、 剁、刺集于一身,实为当时冷短兵器中的一绝。随后用山西存放的优质钢材,精心打造了一批得心应手的无极刀,发到将士手中。

李尧臣精心教授拨、挡、砍、刺的连贯动作,并将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溶于之中,让每个将士将无极刀法的套路要领,在实战中灵活应用。这些将士在当时军需供应不及时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晨练,夜练,并激励将士“我们的脚下不是军营,不是操场,而是生死争锋、有我无敌的战场”。大刀队学员们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训练,回到自己的连队,将无极刀法传授给每个战士。 无极刀法的练习热潮在29军如火如荼的展开。“杀敌必胜,有我无敌!”训练场地的呐喊声响彻山川大地。

从随军开赴阵地到喜峰口大胜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热河吃紧,平津震动。张学良急调战斗力强的29军移防北平以东,驻通州、蓟县一带,李尧臣随军日夜兼程来到蓟县。3月4日,东北军汤玉麟失守承德。3月9日在日本侵略军强大压力下,弃守喜峰口。喜峰口原称松亭关,至明代改为喜峰口,地势险峻、交通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时下夺回喜峰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关键时刻,宋哲元奉命率部火速赶到,令张自忠为敌前总指挥,冯治安为副总指挥,并指令赵登禹旅长率部夺取喜峰口阵地。3月10日清晨,赵登禹率部沿着起伏蜿蜒的长城一侧向喜峰口迂回,将士们放下手中的大枪,身背大刀,腰系手榴弹,轻飞如燕,悄悄地爬上了喜峰口对峙的两座山峰。俯瞰山下,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有两个团的兵力盘驻那里。29军将士手提大刀,犹如神兵从天而降,两军相遇,迎面而战,日本鬼子的机关枪、大炮失去作用,只好用手中的刺刀仓促应战。一场面对面、枪对刀的白刃肉搏战在喜峰口关下展开。将士们喊声震天,手握无极刀,左克右挡,竖刺横砍,激战一天,杀的敌寇尸横遍野,败阵而逃。

喜峰口首战告捷,全军将士欢欣鼓舞。然而,骄横的日本侵略者虽遭中创,但又在8日佛晓,增加兵力,摩托车开路,紧跟一个步兵旅,妄图夺回喜峰口。我军将士早已防备,他们屏住呼吸潜伏不动,待敌进入50米以内,赵登禹旅长一声令下,将士们神勇出击,用力甩去的手榴弹,在敌人摩托车队里开了花。日寇吼叫着猛冲过来,赵登禹率全旅战士一跃而起,跳出沟壑包围了敌军,将士们手中的大刀上下翻腾,日本鬼子头滚脚下。李尧臣与战友们一起奋勇冲杀,他看到一个日本军官藏在一块大石后面指挥日军,并发冷枪杀害我军战友。李尧臣俯身穿越,脚下生风,出其不备的出现在鬼子军官面前。鬼子军官惊吓未醒,李尧臣的大刀已将他的头颅劈成两半。奋战在喜峰口上的大刀队击退了敌人的连续进攻,坚守喜峰口阵地。敌人又派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敌我伤亡俱重,赵登禹旅长在火线挂彩。此时我军指挥部总结两天来作战的经验教训,制定歼敌方案,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决定避开敌人精良武器,乘恶劣天气,迂回敌后,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是,由赵登禹旅、王治邦旅选出500名英勇善战官兵组成敢死队,赵登禹自告奋勇,裹伤率队。这些将士们顶风冒雨夜出潘家口,攀爬无人险峻山区,佛晓前到达敌人特种兵宿营地。日军尚在酣睡,将士们手持大刀摸进营房,像砍瓜切菜似的一通厮杀,将敌军刚刚醒来的炮兵大佐砍死于桌案,其余鬼子如瓮中之鳖,举手投降。

在这次喜峰口的拉锯战中,29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歼灭日军两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大队,获得榴弹炮18门、追击炮20门、各类枪支400余支、子弹2万余发及各种车辆与马匹。李尧臣创造的无极刀法,在这场战斗中起到英勇制胜的决定性作用。喜峰口之战是“九一八”以来中国国民军队的第一次胜利,使冷兵器在中国战场即将终结的最后一刻,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时任华北慈善总会会长朱庆澜代表国民政府犒劳29军,称29军为“抗日英雄部队”,宋哲元将军亲自将“抗日英雄”的锦旗授予李尧臣。

从坚守卢沟桥到血战南苑

4月中旬,第二十九军奉命退守通县,属下各师散驻冀察各地。日军趁机占领了冀东22县、察哈尔东北数县及丰台至山海关铁路要道。此时,北平只有佟麟阁将军率领的29军军部的直属部队与军训团驻防南苑、37师219团驻防卢沟桥一带。北平可谓狼窥虎视,危机四伏。如果卢沟桥一旦沦于敌手,北平则变成一座孤城,,所以卢沟桥成为我方必守敌军必争之战略要地。此时年已花甲的李尧臣,仍在29军军部中与战士们习练大刀,准备与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决战到底。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8日3时许,日军一个步兵营对卢沟桥形成包围之势。29军大刀队,借苍茫的夜色埋伏在卢沟桥两岸,等敌人离近突然奋起,冲入敌阵与敌厮杀。将士们手持无极刀,大显神威。19岁的士兵陈永德,冲入敌阵,砍死9名日本鬼子,缴获敌枪13支,显示了大刀队的英勇神奇。经过一个小时的战斗,击退日本鬼子的猖狂进攻。

8日下午5时许,气急败坏的日本侵略军炮击宛平与卢沟桥3个小时。29军当日夜间在前期侦查员潜入敌人驻地,掌握袭击路线的情况下,组建袭击队,趁雨摸入敌营,抡起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只杀得鬼子血肉横飞,死尸遍地。日后,日本鬼子一听二十九军的大刀,个个胆战心惊。敌人为避免大刀砍颈,用尽脑汁想出一招,每个士兵配置一个铁围脖套上。日本给士兵按上铁脖子,成为近代战争史上的笑柄。气急败坏的日本侵略者,不惜一切代价,强占卢沟桥,摧毁29军驻防的南苑大营,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然而,佟麟阁、赵登禹、冯治安将军横马立刀,沉着应战。李尧臣与众将士冲进前沿阵地,奋勇杀敌。尽管敌人套上铁围脖,也逃脱不了他们被大刀砍死的厄运。

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三天后,共产党员、著名音乐家麦新有感于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与卢沟桥战斗中所展现的英勇气概,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了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声,鼓舞了亿万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夺取胜利。这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经久不衰的经典抗日歌曲。

7月28日,数以万计的日本侵略者在其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29军南苑阵地。佟麟阁将军孤军奋战身受重伤,他仍亲自掩护军训团学生撤退,战斗格外残酷。当撤到永定门外大红门时,佟麟阁将军头部中弹,壮烈牺牲。132师师长赵登禹五处受伤,仍一手挥刀,一手握枪指挥战斗。敌人的一颗炮弹,炸断了赵登禹师长的双腿,他愤恨地躺在血泊里。李尧臣从死人堆中站起来,点燃了佟麟阁将军赠给他的马灯,试图寻找佟麟阁与赵登禹将军的尸体。然而,黑夜茫茫,血肉模糊难以辨认,他无耐的丢掉卷刃的大刀,识别了方向,光脚托着满身血迹的身子踏上了归家的路。事过一天,李尧臣帮助佟夫人辨认出了佟麟阁将军的尸体,并护送到柏林寺安葬,灵堂前竖起“胡府君之灵位”。这是因为佟麟阁将军母亲姓胡,他自幼从舅父胡先生学习,灵位姓氏改佟为胡,以避人耳目,也是万全之策。而具有侠肝义胆、爱国情怀的李尧臣,从此化名胡禹钦,默默怀念着佟麟阁、赵登禹两位爱国将军,并追随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从北京到南京两次与日本人比武

日寇侵占北平后的1941年,由于敌探告密,日本警备司令部将李尧臣拘捕。1942年,熟悉八卦、习练柔道的日本军官武田熙,提出要与李尧臣比武,开列的条件是:如果李尧臣胜了,就可以放他出去;如果输了,要李尧臣向武田熙认师磕头。比武地点选定北平东便门内蟠桃宫,比武日期选在有盛大传统庙会的农历三月三日。在那日寇横行的年代,这无疑给李尧臣出了道难题,日寇企图通过比武炫耀自己,取笑中国人。如果不去比武、或比武输了,这都给中国人丢去脸面,长敌人威风。比武中,就是要打赢,也要预防日寇无中生有,暗藏祸心。但李尧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心要为中国人争这口气。

“三月三”这天,庙会上人山人海,日本宪兵荷枪实弹维持秩序。李尧臣身着中式裤褂,飘逸干练,武田熙满脸横肉,个大体肥,大摇大摆的来到李尧臣面前,咧嘴一笑就要动手。李尧臣闪到一旁喊道:“且慢!”武田熙横眉竖目:“你的有话快讲。”李尧臣理直气壮地让他当众把比武条件重复一遍。武田熙傲慢的让翻译高声宣布:“如李尧臣胜,就放他走;如武田熙勇士胜,李尧臣磕头拜武田熙为师。”诵读刚毕,武田熙便饿虎扑食般的冲了过来,哪知李尧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侧身一闪,顺势捋住武田熙的左腕,将他摔倒在地。李尧臣心中暗笑,就这两下子还敢摆擂?但他不露声色,只礼貌的招手说:“这才一个回合,三个回合定胜局。”武田熙满面涨红,从地上爬起来,抖着精神在场上转了两圈,突然间从李尧臣一侧又扑了过来。这回李尧臣没躲没闪,只是原地运用绵掌法,让武田熙抓抓不住,推推不动,不管使啥招用啥力,总是落空。实际上,武田熙的方向、重心、角度及用招套路早已掌控在李尧臣之中。李尧臣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力、小力,耍着武田熙用拙力、大力。不一会儿,武田熙满头大汗,而李尧臣却若无其事。观众们看着这个肥胖的日本武士在李尧臣手里拨弄得像个拨浪鼓一般,无不开心,笑声不断。待武田熙洋相出够,李尧臣抓住他的一个破绽,使用“夫子三拱手”的内功发力,一下子把武田熙扔出一丈多远,躺在地上。

李尧臣走过去问:“怎么样?该收场了吧?”武田熙腾的跳起来,摇了摇脑袋说:“不,咱器械的比比!”说着走到两位宪兵旁边,“唰”的拽出两把战刀,顺手扔给李尧臣一把。看来武田熙输红了眼,非要真刀真枪的与李尧臣较量,观众都为李尧臣捏着把汗。这时的李尧臣头脑异常冷静,回想战场上刀劈了无数日本鬼子,一个日本莽夫怎是对手,但要制服他,又不伤他,有利于脱身为好。李尧臣主意已定,马上立了个门户,专等武田熙动手。武田熙果然双手握刀,如旋风般劈砍过来,李尧臣虽上了年纪,但毕竟功底深厚。他发挥了“窜、闪、滚、翻”的搏击本领,上边用刀拨挡招架,下边用腿闪展腾挪,来回过招不到一分钟,武田熙已气喘嘘嘘。李尧臣抓住时机,放起飞脚,踢在武田熙手腕之上,他疼痛难忍,扔刀在地,蹲在一旁。李尧臣神态自若地说:“怎么样,还比吗?”武田熙从牙缝里挤出几字:“我的认输!”李尧臣扔掉手中的战刀,说了声:“对不起,告辞了。”便拨开人群,扬长而去,留给广大观众的是一个为中国赢得尊严的伟大身影。

1943年,李尧臣还与日本人有过一次比武。这一年,日本人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各处贴布告、摆擂台,要和中国人比武显示他们的霸气,报名者凭抽签顺序和他们较量。李尧臣和一些中国武师早就气愤不过,听说日本人要和中国人打擂比武,都想在擂台上好好教训教训他们。李尧臣同当年在镖局保过镖的师叔焦鹏林商议,一起报名打擂。抽签结果,焦鹏林去天津,李尧臣去南京,分别与日本武士比武。

这天,南京擂台,观众如潮。李尧臣和他的对手走上台来。日本武士个子不高,身上肌肉突显,腿脚硬朗。见李尧臣是个小老头,很为轻蔑地说:“你的行吗?”李尧臣满不在乎 :“你就来吧!我先让你三拳。”“让你三拳”听来好意,实际上三拳让过,就摸清了对手的拳路,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武士认为:这个老头口出狂言,要耍笑于我,岂不找死。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向李尧臣连打三拳。李尧臣轻轻闪过,只是细看也不还手,观察到了他的出拳方式和用力节奏。随后,李尧臣大喝一声:“你下去吧!”猛地一招“白鹤亮翅”,飞起一脚踢在对方下巴上,日本武士双脚离地,一个倒栽葱跌到了台下,场上掌声如雷。这次比武,李尧臣大扫日本武士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此后,人民武术家李尧臣为国为民,常存于心,见于行。1945年至1949年间,他保护北京寺庙中的镇殿之宝,智取日本盗寇武田熙;继续开办武术茶社,以此多次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同时加入和平解放北平仁人志士行列。新中国建立后,他支持女儿李桂珍率京剧团赴新疆工作,支持儿子参加国家多项建设;他支援抗美援朝,率弟子义演;多次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接见、题词,被誉为“人民武术家”。他曾向国家捐献古代兵器文物39件,名家书画、历史珍贵照片百余件,培养了李宗儒、柳琴等新一代杰出的武术家。

李尧臣被聘为二十九军武术总教官时,有一张委任状。委任状大概长40厘米,宽30厘米。不过,这张足以见证历史的委任状在"文革"时期被李尧臣本人烧掉了。1973年11月29日,李尧臣这位著名而神奇的拳师、人民武术家,走过九十七个艰苦而光辉的春秋,与世长辞。李尧臣的光辉事迹将同鼓舞斗志的《大刀进行曲》一样,世代传唱,万古流芳。

(本文参考书目:李尧臣《保镖生活》,柳琴《最后的镖王》,冯大彪、陈光志《武林英宗》,《河北文史资料》等。)

作者简介:

常海成(1943—),方志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衡水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新华书店经理,退休后拾笔耕耘,多有文章见于各级报刊。主编《冀州市志》《衡水南水北调工程志》《衡水古玩城小志》《河北省物价志》《刘秀与河北》等,编著《楹联集趣》《中国曲艺小段选集》《冀州历代文存》等书籍,参加省市县志稿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