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58年8月1日—14日,全国首届曲艺汇演在北京举办,河北曲艺队的孙来奎凭借仓促创作的西河大鼓《五千一》,获得一等奖,一举成名。不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全国曲艺巡演,而且8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五千一》(本次汇演唯一的鼓词)。而居住河南的自身评论家马紫晨凭借敏锐的视觉和深厚的曲艺功底,率先发表了评论《孙来奎和他的鼓词《五千一》》。这可能是众多评论“曲艺标兵孙来奎”文章中的第一篇评论。
1958年8月1日—14日,全国首届曲艺汇演在北京举办,河北曲艺队的孙来奎凭借仓促创作的西河大鼓《五千一》,获得一等奖,一举成名。不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全国曲艺巡演,而且8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五千一》(本次汇演唯一的鼓词)。而居住河南的自身评论家马紫晨凭借敏锐的视觉和深厚的曲艺功底,率先发表了评论《孙来奎和他的鼓词《五千一》》。这可能是众多评论“曲艺标兵孙来奎”文章中的第一篇评论。
马紫晨是一位有重大成就的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究家。他和孙来奎都是冀州人。前些年,他回家乡冀州,资深志书专家常海成全程接待。在8月20日举行的“从文50余载的冀州籍老党员陈步峰新书分享会”上,常海成先生发现马紫晨为孙来奎写的评论。发出了感叹:“早知道这件事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采访一下马老,因为马老是当年孙来奎名声鹊起的屈指可数的见证人。只可惜,马老前年作古,痛失机会”。
马紫晨(1933年10月18日—2023年6月3日),笔名甦柳,河北省冀州市马家庄人,中国戏曲作家、导演、作曲家及理论研究者,民盟成员。曾任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执行主编。
马紫晨9岁获彰德儿童武术表演奖,1949年参加太行军区五分区文工团,担任豫剧主奏并参与《白毛女》演出。1950年为《俩相好》等歌剧作曲,1951年进修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班。1952年以曲艺作品《志愿军的未婚妻》获平原省优秀曲目创作奖。1953年后历任河南省歌剧团、豫剧三团等机构职务,出版《河南梆子谱》等著作。创作剧本《焦裕禄》《红岩》等作品,发表《河南坠子研究》《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等专著。参与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国家重点社科项目。
马紫晨自幼兴趣广泛,爱好文艺、戏曲、音乐等。5岁入小学,9岁参加彰德儿童武术表演,以“花枪”、“太极拳”获奖;后在彰德县立师范、安阳省立中学、私立大公中学及河南第五高中学习,寒暑假又从塾师通读了“四书五经”。
马15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1949年参加太行军区五分区文工团,为歌剧、豫剧、洛腔和河南坠子主奏,并兼任文化教员。1950年为《俩相好》和《劳动夫妻》两个歌剧作曲,还参加了《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的演出。1951年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干部训练班进修作曲理论。1952年原文工团改编为平原省艺术学校,他任该校教员,是年春节以曲艺作品《志愿军的未婚妻》获平原省优秀曲目创作奖。1953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歌剧团、河南豫剧三团、驻马店市豫剧团、驻马店市文化局、河南省戏剧研究所等处任职,从事河南民间音乐整理和戏曲史的研究;编辑、出版《河南梆子谱》等书;兼任《戏曲艺术》编辑;应聘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编委、河南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委员;兼搞文化事业发展战略调查;担任《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河南分会理事
马紫晨多才多艺,参加工作以来的40多年中,一直坚持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一直坚持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一直坚持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杂技和各类民间艺术的考论,一直坚持对大文化群体的宏观战略研究及追踪考察。创作的剧本有《焦裕禄》、《进城》、《姐弟重光》、《张志新》等;改编的剧本有《红岩》(上、下部)、《送寒衣》(传统戏)、《玫瑰》等;整理的木偶戏有《白蛇传》、《火焰山》等;曲艺专著以及作品集有《河南坠子曲集》(1954年工农兵读物出版社)、《河南梆子唱腔集》(1954年中南文学艺术出版社,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河南梆子概述》(195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豫剧唱腔选》(1955年东北音乐出版社)、《河南坠子研究》(1957年《曲艺研究》连载);此外,历年来还发表小说、诗歌、戏曲评论等百余篇,其中1982年以来的主要著作有《乐理歌诀》、《驻马店史话》、《河南杂技史话》、《河南曲子的渊衍流变》、《地方戏的命运》、《梆子腔家族的兴衰沉浮》、《豫剧源流辨析》等,仅1989年就出版了《中原文化艺术社会调查》、《戏串》、《河南戏曲史论文集》3本专著。获奖作品除上述《志愿军的未婚妻》(曲艺)外,还有《当个人民的好代表》(儿歌)、《木砖顶》(儿童杂技)、《玫瑰》(剧本)、《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导演)、《风鹂歌》(唱腔设计)等。著述十分丰富,是一位有重大成就的当代戏曲、曲艺作家、作曲家,导演、戏曲理论研究家,在《中国文学家辞典》和《中国艺术家辞典》(均为“现代第四分册”)上都有他的生平事迹专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