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歌唱二小放牛郎》,由李劫夫作曲并演唱,方冰作词,于1942年创作。2015年8月,该曲入选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由李劫夫作曲并演唱,方冰作词,于1942年创作。2015年8月,该曲入选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作词人方冰和作曲人李劫夫曾一起在华北敌后打过游击。那时,两人睡在一个铺炕上,吃在一个锅里,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彼此配合得十分默契。反扫荡后的一天,他俩感触于反扫荡中那些为抗日送信、带路、甚至付出生命的孩子们的感人事迹,商量为这些孩子创作一首歌。于是方冰回到屋中,用了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创作。之后,李劫夫很快完成了谱曲。
歌曲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来到这个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曲鉴赏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该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演唱者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该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二小:太行深处的少年丰碑》
盛夏的太行山,峰峦浸透绿意,密林翻涌如潮。石家庄市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就藏在这层层翠浪之中,远离喧嚣,静谧而祥和。若不是村内那座洁白的石碑,外人很难想象,这座掩映在山峦叠翠中的小村庄,曾见证过一位少年的英勇壮举。这里,就是抗日小英雄闫富华的家乡,而他,正是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王二小”的原型之一。1929年,闫富华出生在平山县滚龙沟村一户贫苦家庭。因在家中排行老二,乡亲们唤他“二小”。1939年夏天,家乡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不久后,闫富华的父母和哥哥先后去世。年幼的二小艰苦过活,放牛成了他每天最重要的事。当日军的铁蹄踏破太行山区的宁静时,年少的闫富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虽然他个子不高,却总把红缨枪扛得笔直,每天赶着牛群在山梁上放哨。“村子里不论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孩子都听他的,人称‘孩子王’。”闫富华儿时的玩伴史林山回忆说,后来“二哥”闫富华成为儿童团团长,还常与史林山一组,以放牛做掩护站岗放哨。1940年冬天,一支由晋察冀日报社与新华广播电台组成的队伍,悄然进驻滚龙沟村一带。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中,报社人员将设备一次次埋进山石间,又在危险之中继续坚守印刷阵地。“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在祖祖辈辈中代代流传。南滚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三国告诉记者,当时,儿童团团员们除了放哨和查路条,还承担着保护报社编辑部及印刷厂,为藏在山洞里的伤员送药送饭的任务,“他们通过‘消息树’传递敌情,协助报社转移设备、保护伤员,成为抗日根据地不可或缺的‘小哨兵’。”然而,1941年9月16日这个日子,却像一道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伤疤,永远留在滚龙沟人的记忆里。
那天,闫富华与史林山如往常一样,边放牛边在山坡站岗。突然,山头上的“信号树”轰然倒下,二人心头一紧——有敌人进山了!闫富华当机立断,让史林山火速前往报社送信,自己则迅速将牛群赶往山沟处,同时监视着敌人动向。史林山一路狂奔至报社,通知所有人立刻转移。但心中牵挂二哥安危,又折返回来,搜寻他的身影。只见闫富华已被一队日本兵抓住,正被迫带路。当行至二道泉山顶时,闫富华突然俯身死死抱住敌人的大腿,意图反抗,却不料一把冰冷的刺刀从背后刺来,年幼的他瞬间被鬼子挑下20多米高的悬崖,英勇牺牲。当天晚上,乡亲们用木耙将闫富华的遗体从山谷里抬出,安葬在一处树坑里。“那天晚上我在现场,没有棺材,就在他身上盖了一片木板。”史林山后来每每忆及此处,总是潸然泪下。不久后,晋察冀边区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根据包括闫富华在内的多个少年英勇事迹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借助这首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飞出了太行山,传遍了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滚龙沟村被分成南北两村。儿童团团员们也开始了二小未完成的人生,他们读书、上学、建设家乡,但对闫富华的思念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变淡。如今,硝烟渐渐散去,滚龙沟村人的奋斗征程并未停歇: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砖瓦房取代了旧石屋,红色旅游如火如荼……而那块镌刻着英雄名字的洁白石碑,始终伫立在青山翠谷间,年复一年地讲述着放牛少年的故事。走进南滚龙沟村村史馆,闫富华的故事也在其中。每年,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来到这里,有人带着孩子,有人捧着鲜花,还有人轻声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歌谣。“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时,村史馆的讲解员总会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二小从未离开,他变成了山间的青松,变成了崖边的野花,变成了风中的牛铃,永远守护着他深爱的家乡。”
1939年冬,以邓拓为社长的《晋察冀日报》社进驻滚龙沟,演绎出“七进七出铧子尖”、邓拓和丁一岚的“战地婚礼”、“包围圈里报道世界反法西斯”等流传至今的事迹。
《晋察冀日报》是《人民日报》的前身,该报社的旧址位于北侧景区山腰处。三间石房子建在一片空地上,布局结构像是农村里的三合院,院子里还有一个石磨子,石房子已有些破旧。透过窗户望去,土炕上已经长了不少草,据介绍这旧址是根据记载的相关资料重新建起来的。
李劫夫(1913年11月17日—1976年12月17日),原名云龙,吉林农安人。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人民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1948年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一、二届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
2019年6月,《我们走在大路上》(劫夫词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对美术、文学、戏剧都有较高的造诣,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曲调亲切动听、结构简练严谨,曾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热情洋溢、豪迈乐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或气势雄伟,或委婉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6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劫夫歌曲选》,其中收入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