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幸福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导读:近几年,对幸福企业的关注逐渐多起来了,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幸福状况进行调查,这是一个企业哲学转变的积极信号。

作者:叶水悦

摘自:《新智囊》

  近几年,对幸福企业的关注逐渐多起来了,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对企业家和企业的幸福状况进行调查,这是一个企业哲学转变的积极信号。

  从2010年5月开始,由用友软件集团与计世资讯联合发起的幸福企业俱乐部,围绕幸福企业的认知、概念和判别标准,对近千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在第一阶段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100家企业的高管进行了访谈,并发布了《中国企业幸福指数白皮书》,以期描述中国企业的幸福现状,归纳幸福企业的共同基因,探寻中国企业的幸福之道。这项调查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逐渐摆脱了生存的压力,开始感知幸福、追求幸福,但多数中国企业对幸福的感知程度并不高,对幸福的追求尚不主动。中国企业总体幸福指数为56.7,多数企业的幸福指数在50-60之间,即大多数企业已初步品味到幸福,但是要么持续的时间不长、要么感知的程度尚浅。

  《浙商》杂志在制作最新“2011浙商幸福企业30佳”榜单时,运用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对浙江企业家进行了幸福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百余名被调查的浙商中,65.6%的浙商觉得“正在努力实现自我”,21.9%的人“看得到希望,但还遥远”,12.5%的人“已经心满意足”。

  虽然从这些数据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幸福指数还不够高,不够理想,但社会对企业及企业家幸福关注度的提高是件好事,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回归。幸福本来就应当是企业和企业家最根本的追求,商业存在的目的并不只是经济利益。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做何感想?

  被称为“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古典经济学家边沁认为,国民最大化幸福与快乐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于1972年首先提出,把“幸福指数”引进治国理念,其国王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

  很多专家呼吁:要对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将代表国民幸福程度的一些指标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体系。为此,需要以“国民幸福总值”(GNH)取代“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幸福与快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中国等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行为动机的真正本质。21世纪已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追求幸福生活才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的智慧结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的学问,都要努力向着人民的幸福瞄准。”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要问,人最主要关心什么?其中一个回答就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乐避苦的本能,幸福也永远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信仰,幸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定义幸福企业?

  谈到幸福企业,我们认为大部分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规模甚巨的跨国公司,利润丰厚的垄断国企,管理先进的外资企业。遗憾的是,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企业成为幸福企业的根据,规模大的企业轰然倒塌的案例频频发生,利润好的企业员工跳槽的案例比比皆是,管理规范的企业陷入困境的案例也屡见报端,这说明一方面企业无法满足员工们的幸福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幸福的企业不能实现持续发展。

  远东控股集团首席品牌官徐浩然认为,幸福企业需要做好“加、减、乘、除”

  第一“加”,是幸福企业的范畴。幸福企业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企业内“人人都感觉到幸福”,而不光是老板、中高层或者某一部分人感到幸福,因此幸福企业的“幸福分值”是该企业每一个人幸福感之和的平均。

  第二“减”,是幸福企业的真谛。企业家谁不想挣钱,可后来发现挣钱挣多了反而不幸福,就开始做减法了。实际上幸福的企业往往不是因为做得更多,而是因为做得更少,做你应该做的事,别着急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实。

  第三“乘”,是幸福企业的精髓。幸福企业的核心精髓是企业的文化,只有人才能把幸福的力量不断放大,甚至于放到无穷无尽,所以“人传人”就是幸福企业得以复制的乘数效应。

  第四“除”,是幸福企业的心态。为什么有人遇到了消极会变得很消极,而有些人遇到消极反而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我们是否还可以改变它的宽度?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如果保持一个确定的好心态,即便是苦难也当成财富,这样的个人或者企业,不幸福都难。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先生通过对诸多国内外企业的考察,包括很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幸福企业的评判指标,即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重、健康长寿,而以下这五项所得分值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幸福指数的高低。

  快乐工作

  和谐的团队是幸福企业的基础,快乐工作则是和谐团队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氛围,没有和谐的同事关系,员工不可能快乐起来。在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在一个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勾心斗角的团队中,不仅做不好工作,反而觉得工作太累,更谈不上工作效率的问题。

  在这些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都会对员工的工作环境、酬劳、上下级关系做调查,了解员工在摩托罗拉的工作感受。员工可以随时向公司总裁反映情况,公司每年都举办气氛活跃的最高首脑和普通员工的自由讨论会。这样的举动是公司高层努力让公司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所以,幸福企业倡导快乐工作理念,就是要创造一种快乐的氛围,从而激发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发挥个人的潜能,使员工能够在实现个人生命意义的同时,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员工安排适合自己的岗位,给员工自由的思想,并让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创造员工快乐工作的源泉。只有这样的快乐,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可谓是真正的幸福企业。

  共同富裕。  前面提到,尽管当前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但是国人幸福感逐渐流失,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国富民弱”的格局日益加重。收入分配格局出现问题,与民争利,国与民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已经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带动员工实现共同富裕可谓是企业里面的民生问题。企业要关注员工,更要关注员工的富裕。员工的富裕分为物质富裕和心理富裕。物质富裕方面有一定的指标,包括收入、补贴、社会保险。至于心理富裕,则是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则表现为归属感、成就感和安全感。只有拥有物质和心理双重富裕的企业员工,才会真真切切地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一份子,甘愿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共同发展。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是企业的资源”,企业和员工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下,企业要尽量降低人力成本,获取员工最大劳动价值,并且不允许这种“资源”外流到其他企业。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企业反而更大量地流失员工,甚至人才。员工不是企业的负累,也不是企业附属的“资源”式物品。企业应该把员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企业的“资源”和“资产”,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视为企业利益、风险和责任的分担者;视为具有天分与才能的个人。理解和尊重员工的需求,帮助员工找到自己在事业中的位置,是企业应该履行的义务。

  沃尔玛是全球500强企业,被公认为是最具企业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财富》杂志这样评价道:“沃尔玛通过在培训方面花大钱和提升内部员工的策略,赢得了雇员的热情和忠诚。在管理层中,有60%的人员是从‘小时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虽然有不少员工都没有大学学历,但公司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并且多方面为他们提供接受培训和提升的机会。统计数据表明,沃尔玛公司的经理人员都是从公司内部的员工中提拔起来的,他们的成才得益于公司卓有成效的培训。

  受人尊重。  相对于被人漠视和批评,被人尊重和欣赏总会让人感到快乐,尤其是员工受到上司欣赏时。对于员工而言,尊重能成为他们员工与个人双重身份的有力信号。当今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人们对于尊重或者轻视的感知不仅建立在自己如何看待本人所受到的待遇,同时还包括对别人所受到何种待遇的观察。在缺乏尊重文化理念的组织里,通常留下的员工都是忽视和被忽视的员工,这些人已然摸索出在心理上采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应对策略,而那些真正热衷于职业而非组织的员工则会选择离开。

  IBM是受到世人推崇的跨国公司,它之所以很成功,要源于自身拥有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被认为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贡献的力量都要大。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个人”。这条原则早在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创办IBM公司时就已经提出,小托马斯?沃森在1956年接任总裁后,将该条原则进一步发扬光大。IBM公司的尊重个人既体现在“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每个人都可以使公司变成不同的样子,每位员工都是公司的一分子”的朴素理念上,更体现在合理的薪酬体系、能力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充裕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公司的发展有赖于员工的成长等方方面面。

  健康长寿。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提及健康长寿,人们可能都会认为这是在指人,而在幸福企业的语境下,健康长寿不仅涵盖员工的健康长寿,还包含企业本身的健康长寿。

在企业层面,健康长寿的保证则是指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适当的社会责任。那些把加班制度作为其企业文化和员工晋升福利等标准的企业,往往不会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管理、提升素质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这样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员工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健康的企业同样能为员工带去尊严、归属和安全。

  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

  稻盛和夫对幸福企业的顿悟来自于他在1997年作出的一个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稻盛在一次访谈中坦言:“我剃度出家,皈依佛门,正如您所说,日本国内外都有很多人说佛教和企业经营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佛教认为,要想自己获利必须造福他人,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我在企业经营当中也经常要求员工帮助他人。日本有句话叫做‘人情并不是为别人’,意思是说善待别人就肯定有回报。中国也有类似的话,如‘积善之家有余庆’,做善事的人家子子孙孙都会得到幸福。就这点来说,我认为说佛教不适应资本主义、不适应企业经营的说法是错误的,以佛教思想为基础从事企业经营远远比一般的企业经营高尚得多。”

  1984年,稻盛和夫把自己17亿日元的股份赠予1.2万名员工,在他的著作《人生与经营》一书中写道:“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公司永远是员工生活的保障。”企业是人的集团,如果在这样的集团中无法做到自上而下齐心协力的话,企业是不会有良性发展的。只有充分认识和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对企业核心价值的认同,他们才会上下一心,为企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世界上几乎所有公司都赞成“我们的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这个说法。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Conference Board)的调查显示,在连续跟踪工作满意度的22年来,现在的员工最不幸福。几乎同时,CNNMoney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4%的美国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美世咨询公司(Mercer)的“What's Working”调查发现,在美国,有1/3的员工在认真考虑辞掉现在的工作。

  为什么在工作中缺少幸福感这一点那么重要?工作满意度不只是员工流失率的重要预测指标,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积极心理学”的主讲教授肖恩?埃科尔在《The Happiness Advantage(幸福优势)》一书中,对下面这一事实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幸福且敬业的员工。十年的研究证明,幸福感提升了几乎所有企业的运营结果和教育成果:销售提高了37%,生产率提高了31%,任务准确性提高了19%,而且还极大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然而,即便是那些认真对待领导力培训的公司,也仍然忽视幸福感在领导效能中所扮演的角色。

  考虑到公司员工的不幸福感已达空前水平,员工幸福感与企业运营结果之间又存在直接关联,因此,幸福感是否对公司很重要,已经不能算是一个问题了。从他的研究来看,幸福感对公司显然很重要。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公司能否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如何提升员工的职场幸福感?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话题,也是当下为众多追求个性与尊重的80后、90后雇员所看重的企业品质之一。对此,青岛啤酒认为:酿造啤酒不是机械的操作和流水线,只有内心充满快乐、激情的员工才能酿造出快乐而激情的啤酒。

  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做大“人”把“企业”做大,是青岛啤酒100多年的一贯追求。青岛啤酒持续关爱员工身心健康,保障员工权益、关注员工成长,在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赢中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

  从个人维度而言,幸福首先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把员工的能力、素质、特长等与岗位相匹配,让他们的能力和价值在青啤得到充分的实现。青岛啤酒认为“合适永远是动态的”,任何员工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都可以为公司创造价值。青啤遵循“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关键是“适人适岗,优势互补”。

  从组织角度而言,幸福首先是组织能否让员工持续成长,青岛啤酒搭建了“以薪酬福利为基础,以职业发展为动力,以情感为纽带,以文化为核心”的全面激励体系,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注重营造安全、环保、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持续的培训机制、良好的职业前景规划、合理的晋升机制,设立员工关爱基金,让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关爱。

  通过建立公司一体化的价值创造与分享机制,让员工充分参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分享。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能让员工在一个企业找到归属感,也激发了员工的激情,驱动着青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员工保持快乐,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是新思想管理当中重要的衡量因素,这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附录:企业家眼中的幸福企业

  员工幸福是第一位的

  如今谈到“幸福企业”的概念,第一个准则便是员工是幸福的,员工的幸福才体现真正的对于员工的基本尊重,是对人平等的尊重,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商业的关系上。幸福的企业对环境、产品、客户都带有良好的友善且正面的影响,其社会自身社会价值也会更大的提高。  ——中粮集团前董事长宁高宁

  “幸福企业”的三大要素

  高效、创新、绿色是“幸福企业”的三大要素,中国企业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大要素都扮演了不可取代的核心推动力量。  ——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

  企业要有“担当”

  作为一个企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它是一个个体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健康,这个社会整体才会显得健康。如果每一个细胞都不好,社会怎么样保持健康。如果具有癌细胞,很快这个癌细胞就会蔓延,最终就会死亡。所以企业承担了一个社会责任,它这个细胞一定要健康。  ——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

  做最具幸福感的公司

  员工可以不是最有钱、不是收入最高的,但是他们在阿里巴巴工作是最有幸福感的,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社会的影响,对家庭的影响。他们知道公司对他们有责任、对他们始终都在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在这里虽然他们辛苦地工作着,但是他们感受到、享受到企业中流淌的血液——快乐。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