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他是一位以武人道的学者,也是一位气宇轩昂的武者,他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武学践行者,更是一位堪称文武兼修的武学大家!他,就是自称“武林闲人”的丁新民先生。
他是一位以武人道的学者,也是一位气宇轩昂的武者,他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武学践行者,更是一位堪称文武兼修的武学大家!他,就是自称“武林闲人”的丁新民先生。
一
一身功夫服,中等身材,腰板挺直,儒雅俊秀,似有仙风道骨。他目光清朗澄澈,神态慈祥和蔼,步履轻盈飘逸,讲话语气饱满谦和,表情端庄严肃。“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是丁新民挂在嘴边的的一句话。
丁新民,祖籍天津,1952年8月生人。出生于武林世家自幼聪慧,喜爱武术,曾师从多位著名的武术家,其八卦、太极、形意拳、剑术等,多次获得省市、全国乃至国际武术大赛的金奖。退休前曾任河北医科大学西山校区党委书记,现任中华传统武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太极文化国际总部副会长、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副会长、河北省传统武术文化联合会会长。
武派太极第六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

丁新民5岁时便拜少林五祖拳传人、时有“北霸天”之称的三舅王殿荣为师学习少林拳,从小就是个有大志向和非凡勇气的人;他生性刚直,奉师至诚,练功勤苦,心无旁骛,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肯用功,善动脑,有悟性,在三舅的影响下,他不仅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还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5岁那年他凭借一身武功人伍,成为部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提及初次接触太极拳时的情景,丁新民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部队在上海时,我周末去公园晨练,恰巧看到了一位60多岁的长者独自练拳。”长者螺旋缠绕的动作,刚柔相济的气势,激发了年轻气盛的丁新民的兴趣,两人“过招”后他不得不佩服这位长者的“厉害”。原来,这是被誉为“中国太极第一人”的杨氏太极拳传人付钟文。不久,丁新民成了付大师的第一个学生。期间,他先后拜沙国政、温敬铭、陈小旺等名师习武,擅长少林、八卦、太极、虎燕、行意拳及枪、棍、剑、绳镖等。直至2003年,丁新民又成为当代武派太极拳宗师吴文翰先生的得意门生,“集外家拳之刚猛,太极拳之柔韧,形意拳之灵气”的武派太极,其鼻祖武禹襄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武派太极之“文化涵养”是丁新民心仪已久的,因之,它最终成为丁新民重点研习的方向。在武学上得到大师的悉心指点,勤学苦练的丁新民将此前学习的众家拳术融人其中,深化和发展着这一流派,其武派拳技亦人化境。2008年他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2年人选中国太极大师名人堂,2013年9月,被中国(武汉)期刊博览会:演武大会选为“武林名家”,2014年被国际武术文化研究院命名为“武术文化传承人”。

丁新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参加国内各类武术擂台赛并屡次获奖,其中,1991年率5位弟子参加河北省首届散打赛时获七个组别的三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随之,他先后夺得全国或国际武术比赛金牌30余枚,成为中国武坛升起的一颗明星,蜚声海内外的武林名家。最难忘的是在2004年9月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比赛中,丁新民凭着沉稳浑厚的武派功夫,令评委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以最高分力摘拳、械二枚金牌;2005年8月在国际太极拳大赛中获得两枚金牌;2006年8月在世界太极拳大赛及简化太板拳50周年大赛中获得四枚金牌….
除了对武派太极有高深的造诣外,丁新民还特别注重兼收并蓄,多学科渗透,他常用哲学思维、审美眼光去解读拳法坚持把武术融人书法和舞蹈,其书法作品“乐道忘贫”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部分书法作品还先后被孔子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开封、洛阳等地有关部门收藏,且每幅作品的每个字都是“招中有字,字中有招”,十分形象生动:他表演的舞蹈获河北省舞蹈大赛冠军荣誉。文武兼备,历练丰富,是丁新民人生轨迹的最大特色。早年他在河北师大哲学系毕业后从了教;从教无果后,从了政;政治上升期,又经了商:从商致富后,又从了学;崇尚学问时,他退了休;退休后,又出了书;出书之后,又开始讲学。期间,他又先后考人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研究生班(首届书法研究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学研究生班读书。丁新民的大半生,始终保持了一种前进的姿态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不管是在职时,还是在退休后,他总是把国学精术作为他个体生命中坚守的一部分!他不仅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武术家,还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武学践行者。

二
为了弘扬中华武术,丁新民在“静”中求索,他朝练露水功,夜研武术学;一边研习武学,一边著书立说,一边知行合一,时时在传递着他的大德与大爱,日日在播撒着国学与武学的种子!30多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出现在石家庄裕彤体育馆广场的一道靓丽风景,就是丁新民义务带队的那支几百人的练拳队伍。他深知文修德,武修身的道理,尤其关注练武之人的慧质,注重考察他们的毅力,对年幼的弟子精心挑选,重点培养。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小学耿哲,6岁开始拜丁老师为师,数年如一日随班学习。1991年,耿哲首次参加石家庄市武术比赛,就荣获儿童组器械亚军。后考人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现已是专业教授。10岁的弟子赵晨,1992年获石家庄市武术比赛少年组冠军。在爱心呵护和严格要求下,丁新民培养出了一班年轻有为的出色弟子。
习武50多年来,丁新民始终坚持义务传武原则,对于看家绝活从不藏掖,他希望更多的人来传承这门国学。如今,他的弟子遍及全球,已逾千余人,其中不乏警政、教育、卫生等单位要人,但真正得到其真传的弟子只有10多位。他常说“练太极只为弘扬国学,传武学就是雅化民风”。他的弟子们多因佩服他的文采和武功,而叩拜山门。在谈及沧州的一位得意门生时他坦言:“这个孩子为了学好功夫,不惜来石家庄自己解决吃住,利用我早晚练功的有限时间学习太极。”也许他在这位弟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拜师过程,因此,格外器重该弟子。目前,他的6位从事不同职业的高徒,在功夫和德行上都颇有建树。他们均是在河北省内、外知名的武术家,功法各异,武技超群。他的弟子46岁的宋增旺和51岁的孙志存激动地说,能拜丁老师为师,圆了自己20多年的梦。这二人跟随丁老师习练多年,得道授艺后多次获得全国乃至世界金牌而丁新民所领衔的河北武术团队,也多次荣获全国和国际武术大奖。
谈及对于弟子的要求,丁新民最先强调了“品德”。他认为武术是一种技术,必须先讲究武德和礼仪精神的培养才不会被滥用;其次,放低姿态、虚心学习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当然还要热爱武术,肯吃苦耐劳。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举办武术班、舞蹈班、书法班,业余培训了几千人,不但不收费而且还倒贴钱,每年仅应酬同事或友人索字的纸墨就贴进去上千元。他说自己这样做只图生活充实和快乐,对社会对别人都有好处。在丁新民看来,中华武学博大精深,不仅有利强身健体、自我防御,甚至与人的品德、心性等都有许多关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武学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修习。的心愿,就是希望武林绝学在中国遍地开花,在世界发扬光大。


三
退休后,从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华丽转身变成“武学担当”的践行者,是丁新民人生的又一转折。丁老师告诉笔者目前,他已经到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或考察,足迹遍布五大洲。邀请他的既有商界名流也有政府官员,既有学术组织也有国家政府,这位“武林闲人”,可谓“老骥伏枥一跃出”。
2015年3月下旬,他以中华传统武学研究会会长的身份应邀赴韩国参加中韩两国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像这样的邀请或交流活动对丁新民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还在2011年5月26日,他就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赴日本进行为期7天的文化艺术考察,并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表演讲,期间被授予“中日文化交流特使”称号,其书法作品“书武延年”和“曾国藩家训”被“中日文化交流中心”收藏。同时,他还应邀先后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港澳台等多国、多地讲学或参加武术展演,四处奔波传播武学。他做学问,不是为了混饭碗,不是为了求名利,而是一种带有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自觉。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他以满腔的热血致力于武学研究,在广交四海宾朋、广结天下武林豪杰、广收求学问道者中,以出类拔萃、技高一筹的武功开创着他武术事业的春天。

自古燕赵出武侠,在世界公认的“杨、武、陈、吴、孙”五大太极门派中,杨、武、陈、孙四大门派都发源于燕赵,河北是中国太极武术重要的发源地。而作为中国太极届的一大盛会,全国太极名家高峰论坛先后在辽宁、安徽、河南等地举办过,至今还没在河北召开过,丁新民的梦想就是让河北也举办一届这样的盛会,不仅为弘扬国学做贡献,而且通过太极名家现场表演和交流,让河北人重温太极武术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让太极回归河北故里。因此,丁新民说“无论是以队员身份参加国际国内武术大赛,还是以裁判身份参与比赛,我都不忘宣传河北的太极武术。”
文武兼修、德法并举、志高趣雅、情真性恬,是丁新民倡导的中华文明传承者中国人的基本标准,也是他5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践行的做人准则。丁新民在棋琴书画、经史文哲方面皆有相当深厚的修养,这是他的武学成就能够超逸群伦的一个重要因素。2013年5月,其著述《武学涵释》出版这是他集几十年心血,把国学、哲学、生命科学等融人武学研究的成果展示,更是他作为武林中人,德、学、技、艺等君子精神的写照。
修心、健身、护命,这是武学所涉猎的三大系统,也是武学的重要内容。丁新民的《武学涵释》,承载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内涵,着眼于“武术文化”的领略,诸如“武学概论”、“武学研究及其哲学思考”等。书中提出“武术与生命科学”的论点:“中国武学文化是最伟大的人道理想、价值取向,她是修心固元、择食培生、防身护命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其可贵之处,在于“武学文化”的共同担当。他呼唤武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的英雄品格;呼唤扶正祛邪、助人为乐的侠义肝胆;呼唤儒雅俊逸、德法并举的君子精神;奉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华章。我们坚信,丁新民先生的“武学担当”,将打开一片清新的蓝天、白云、碧野,造就社会文明道德的传承和弘扬。愿他长剑所指,有更多更好的锦绣华章,装点武林的金壁辉煌。
(作者杜丽荣。本文刊发于2015年第5期《共产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