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永年西调是赵树理提议命名由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所形成的独立剧种——永年西调非遗传承人赵金娣精彩分享永年西调

        

导读: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于曼栖康旅在三庄里文创园举行欢度重阳节文化联谊活动。

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于曼栖康旅在三庄里文创园举行欢度重阳节文化联谊活动。

活动由于秀蕊、关重阳主持。

此次活动特地邀请来来自邯郸广府古城的永年西调非遗传承人、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赵金娣老师介绍永年西调的来龙去脉发展轨迹,分享自己从艺62年的心路历程。

清咸丰三年(1853),曲周县四寨村的商人范口广常在山西做生意,此人酷爱戏剧,在山西看中了某戏班中的一个叫玉的男旦角演员,范就将此戏班买回河北,并招玉为婿。范死后,由女婿掌班演出(当时班内全是山西艺人)。这一剧种开始被冀南人所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光绪初年(1877—1878),山西上党一带大旱,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三义班”经路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因路途较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仅剩二十余人。三义班的艺人以田书德、张魁等为著名演员。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三批艺徒。由于新收徒弟均为冀南人,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不断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剧种的影响,因而在唱念方面,虽然尚保持上党梆子的传统,但已经摒弃了晋音,向京白、韵白靠拢,唱腔也有许多变化,唱腔上则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武安平调的一些演唱调门,使西调与上党梆子有了较明显的区别。田书德还曾应邀去馆陶的申五戏班和鸡泽的孔卜村传艺,进入20书世纪20年代以后,田书德、张魁等山西艺人相继谢世,埋骨于河北。

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由著名剧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命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赵树理,山西晋城人(上党梆子发源地),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工人日报社首任社长。中曲协首任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多次观赏永年西调,多次为永年洗掉创作剧本。

永年西调属板腔体,唱腔旋律结构完整,富于变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贯以大幅度的下行阶进,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复多样,成本成套,长于表现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泼欢快的情绪。

2008年6月,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永年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名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家庄丝弦班曾先后邀请过红旗、白旗、史登良、丰香书、申云秀、史同和、刘文阁、李长荣等赴石传艺,传授了《铡子》、《五凤楼》、《金奇关》、《困汉中》等十余本戏,促进了剧种间的交流。永年西调角色行当齐全,表演上主要学习借鉴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具有粗犷豪迈、简练朴实的特点,充满乡土气息。西调的传统剧目共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六十多出,如《小过山》、《罗章跪楼》等;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1958年,该团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海瑞告状》参加了1959年河北省戏曲汇演并获奖,省电台还播放了《海瑞告状》、《洪湖赤卫队》、《八郎刺萧》等剧的录音。1970年至1972年,西调剧团曾一度改唱京剧,后又恢复唱西调。

赵金娣,女,1955年10月出生,籍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4年由上海到永年县西调剧团参加工作,1973年任县剧团艺委会主任,1975年任县剧团副团长、县音舞剧协副主席、县妇联委员、县艺术学校副校长,先后担任了永年县第3—7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社会舞蹈研究会会员、上海咽音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剧团一直担任女主角,所演的剧目、电视录像和唱段多次获奖,连年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并多次出席市、县文化工作者先代会。

永年西调至今已有七代传人。第一代是田书德、张魁,第二代是根宝、来城,第三代是张秋贵、红旗等,第四代是刘书阁、张学增等,第五代是穆庆林、刘筱林、张治中、张海臣等,第六代是赵金娣,师承穆庆林,从穆庆林身上学到了永年西调唱念做表的真谛,并根据自身的艺术条件有所创新。现在,赵金娣的传人(第七代)韩俊娟、刘运香、李英霞、王秋芬、韩敏都学业有成,有的成为台柱子。

作为永年西调的优秀传承人,赵金娣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表演大气潇洒,唱腔韵味浓郁,念白清脆,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几十年来,赵金娣为永年西调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1976年至2014年,赵金娣主演的西调自编剧目《金凤上山》《滏阳新苗》两部戏剧被地区文化局评为优秀剧目,在《海瑞告状》中扮演兰香,荣获优秀演员奖:参加邯郸地区广播电台、邯郸日报社、邯郸文化局联合举办的中青年戏曲广播大奖赛,获得了中青年组演唱二等奖;参加了地区电视台、地区群艺联合举办的“90年代第一春”电视展播,并获奖;参加河北省文化厅举办的曲艺比赛,荣获文化艺术一等奖,并予以录像;参加了邯郸市政协委员举办的“美康杯”卡拉OK大赛,获十佳歌手二等奖;参加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调卷编纂,并灌制了本人唱片,由国家予以永久收藏。同年被邀请参加邯郸市第四届戏剧节,在西调《观音阁》中扮演绣娘,荣获表演一等奖;应邀参加邯郸市第五届戏剧节,获音乐唱腔设计奖;组织演员赴京参加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表演录制,被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授予优秀表演奖。

赵金娣事迹曾被两个省级大典和四个省级刊物刊登和报道:1993年,本人事迹被收入《河北当代文艺家名典》;1997年,事迹被收入《当代河北戏剧家》大典;1999年的《河北广播电视报》、河北《乡音》和2001年的河北《文史精华》、山西晋东南地区报刊上都专门刊登和报道了本人事迹。

座谈会上,赵金娣分别表演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和传统剧目《潘杨讼》选段,引来阵阵掌声。

省作协、曲协、影协会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做了补充介绍,分享了组织策划百余场文化强省建设研讨会尤其是十余场非遗项目研讨会的经验体会,提出择机整合省内外资源,为弘扬永年西调一书助力赋能。陈步峰应邀学唱了京剧、京韵大鼓和京东大鼓。

(供稿:陈步峰、杨端正、关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