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0年,我再次应邀去江苏连云港讲服务文化课时,专程在徐州逗留,在建行徐州分行宣传部长陪同下专门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时隔25年,2025年10月26日,再到徐州,有浓厚军旅情怀的我,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再次探访淮海战役纪念馆。
2000年,我再次应邀去江苏连云港讲服务文化课时,专程在徐州逗留,在建行徐州分行宣传部长陪同下专门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时隔25年,2025年10月26日,再到徐州,有浓厚军旅情怀的我,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再次探访淮海战役纪念馆。
此时的纪念馆已经进行了改建扩建,建成了一个很大的园区。淮海战役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于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2003年5月,淮海战役纪念馆进行扩建工程。2007年7月,新馆建成开放。淮海战役纪念馆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半径25米、高28米的全景画馆位于其中心。馆内陈展面积1.2万平方米。

淮海战役纪念馆,共分序言、战前形势、战役实施、人民支前和缅怀英烈等6部分内容,共展出文物、照片、图表近3000件,复原场景9个,展线1470米。全景画《淮海战役》画布长150米,高20米,以战役3个阶段的主战场为创作背景,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淮海战役的生动场景。 1995年1月,淮海战役纪念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1月,淮海战役纪念馆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因为我是再次光顾、又是军人出身,而且对三大战役略有研究,也写了一些文章,因此,此次还客串导游,边参观边解说。



淮海战役是规模最大、以少胜多、复杂惨烈、创造奇迹的决战。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至此,国民党在华东和中原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我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2)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合围徐州国军;3)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取得战役最终胜利
第一阶段:首歼黄百韬兵团,占领宿县。孤立徐州。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尚未结束,粟裕便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他的战役计划分为两步:先夺取淮安、淮阴,而后进占海州、连云港。第二天,中央军委就批准了他的建议,但提出修正意见,要求“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这就是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这时,黄百韬兵团正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的陇海线上。1948年11月,为实现固淮守江、屏障南京的目的,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开始向徐州、蚌埠线两侧收缩兵力。随后,黄百韬第7兵团由新安镇地区西撤。11月6日开始,我华东野战军第1、6、9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以及苏北兵团,向新安镇地区急进,第11纵队和江淮两个独立旅由皂河向北急进,中野部分兵力亦于张公店歼敌第181师,并和华野部分兵力继续东进,向徐州进逼。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由韩庄、台儿庄一线直插陇海路两侧,切断了敌第7兵团西撤之路。 这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11月6日,战斗打响。黄兵团企图夺路西逃。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万人突然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主力立刻穿越他们的防区,迅速切断正向徐州靠拢的黄兵团的退路。各路增援的敌军都收到坚决阻击。黄兵团只得折回碾庄,被压缩在纵横不到10公里的包围圈内。黄兵团依仗着地形优势和完善的工事,打得非常狡黠和顽固。


华东野战军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除以山东兵团迅速抢渡运河南进外,以主力5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对敌展开猛烈追击、截击;12日,华东野战军向敌第7兵团发起总攻,战至11月22日黄昏,全歼敌第7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此战共歼敌17.8万人。为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两万七千三百多人的代价。
与此同时,徐州东援之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5个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向我阻援部队猛烈攻击。担任阻援的华东野战军第7、第10和第11纵队,在苏北兵团配合下,在徐州以东顽强抗击敌东援,敌连续进攻10天前进不足20公里。中原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歼灭敌第148师等万余人,从西、南进逼徐州,并于15日攻占徐蚌间枢纽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第1、2、6纵队将黄维兵团阻击于北淝河和澥河间的赵集地区,使黄维兵团陷入困境。


第二阶段:再歼黄维兵团,攻克徐州。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我华野和中野共歼灭刘峙集团18个整师,切断了徐蚌线、孤立了徐州之敌,为后续作战创造了良好态势。蒋介石为打通徐州和蚌埠之间联系,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与徐州守军南北对进,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接应徐州守军退守淮南以挽救危局。11月23日,黄维兵团向南坪集我第4纵队阵地猛攻。为分割敌人,我军主动后撤,诱其第18军过浍河并歼敌一部。11月24日黄昏,中原野战军以7个纵队全线出击,翌日将敌第12兵团合围、压缩于双堆集地区,并击退其数次突围。





为配合和保障中野歼灭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华野以部分兵力加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以一部兵力担任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以其余纵队位于徐州以南阻敌南进。11月25日,华野顽强阻击了徐州之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南犯,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惧怕被歼,南逃蚌埠。11月30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等30万人,放弃徐州,向西撤逃,后在蒋介石的严令逼迫下,改为救援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当即以11个纵队分数路勇猛追击,于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并于6日全歼孙元良第16兵团。敌第12兵团被压缩在双堆集、大小马庄、杨子秀庄等东西不足3华里的狭长地区内。13日晚,我军各突击集团发起最后攻击,15日24时,全歼敌第12兵团,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至此,黄维兵团覆灭,杜聿明集团被紧紧围住,援军又被击退,我军取得了战役的关键性胜利。


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前出长江北岸
黄维兵团被歼后,杜聿明集团已成孤军。此时,平津战役已开始半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为防止蒋介石迅速海运其平津诸部南下,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只作防御,不作攻击”。遵照指示,华东野战军自12月16日起,以8个纵队一面围困杜聿明集团,一面进行休整;中原野战军主力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作为总预备队。
1949年1月初,在平津之敌已被我军包围的态势下,杜聿明仍拒绝投降、负隅顽抗。为此,我华东野战军作出全歼杜聿明集团决定,以10个纵队为主力,组成3个突击集团,担任主攻歼敌任务,另以5个纵队担任外围拦截任务。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开始总攻,当晚即攻克敌据点13处,歼敌1万人。1月7日,李弥兵团惧怕被歼,向西逃入邱清泉兵团防区。我乘机发起进攻,又克青龙集等村落23处,从而将敌整个防御体系打破。9日,杜聿明集团连续向西突击,企图突出重围。我军于当晚向敌全线展开猛攻,激战至10日下午4时,将杜聿明集团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仅李弥等少数人潜逃。至此,战役第3阶段胜利结束。我军乘胜追击由蚌埠等地南逃之敌,至1月24日,先后解放蚌埠、合肥等城市和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以60万解放军战胜80万国民党军,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其特点是:
1. ?战略决战性?:作为战略决战,战役规模庞大,涉及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多支部队协同作战,战场覆盖徐州至蚌埠的广大区域。
2. ?战术创新?:采用“外线打内线”战术,通过分兵合围、切断补给线、各个击破等方式围歼敌军,如黄百韬、黄维、杜聿明等兵团均被全歼。
3. 以少胜多?兵力对比悬殊?:解放军以6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80万军队,但通过科学部署和民众支援(543万支前民工运送物资),实现以少胜多。
4. ?战场复杂性?: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涉及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是解放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 地理上发生在兵家必争的淮海地区,水系发达。
战况惨烈,牺牲最多。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真正的人民战争。人民支援最多,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很多关于淮海战役的文学影视作品都强调了人民战争和民工支前的极端重要性,包括电影《淮海战役》《车轮滚滚》,小说《百合花》等。


结果
· ?歼敌数量?:共歼灭国民党军约55万余人,其中包括第7、12、16兵团及“五大主力”中的第5、18军。
· ?战略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获得解放,徐州、蚌埠等重要城市被攻克,国民党政权中心南京直接暴露于解放军威胁之下。
· ?指挥体系?:战役由邓小平、刘伯承等统一指挥,粟裕提出战略构想。展现了高效的战略部署和战术执行能力。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正确决策,华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创下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