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央视八套热播的《沉默的荣耀》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江西慈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制,杨亚洲执导,卢敏担任总编剧,于和伟、吴越、魏晨、曾黎领衔主演,余皑磊、隆妮、那志东等主演的谍战剧。该剧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一致好评。而且引发了人们到无名英雄广场和吴石故居瞻仰学习的热嘲。开创了跟着影视去旅游学习、感悟红色文化的典范。
最近,央视八套热播的《沉默的荣耀》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江西慈文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制,杨亚洲执导,卢敏担任总编剧,于和伟、吴越、魏晨、曾黎领衔主演,余皑磊、隆妮、那志东等主演的谍战剧。该剧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一致好评。而且引发了人们到无名英雄广场和吴石故居瞻仰学习的热嘲。开创了跟着影视去旅游学习、感悟红色文化的典范。
该剧以1949年解放前后为背景,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基于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真实事件创作,讲述国民党企图阻挠新中国统一,中共党员吴石奉命潜伏台湾担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与交通员朱枫组成“东海情报小组”,向中共华东局提供金门岛兵力变化、西南战役国军调动等重要军事情报。1950年因叛徒出卖,吴石等人被捕牺牲,其情报帮助解放军在第二次舟山战役中顺利解放舟山群岛。

我是怀着沉重和敬重的心情观赏这部真实再现电视剧的。
该剧有两个爆点。“最不应该通共的人通共”与“最不该叛变的人叛变”。
台湾共产党之所以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优秀的红色特工惨遭杀害,其主要原因是叛徒的出卖。坚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最成功的潜伏者往往因叛徒的出卖而暴露。
作为潜伏者“密使者一号”,吴石有着完美的身份掩护,虽在抗战前后及其解放战争末期与中共有过接触,但从未引起怀疑。到台湾后,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不仅使他得以进入国民党军最高决策层,更为他的潜伏增加了安全系数。军队最高决策层成员是敌对方的间谍,这即使在最具怀疑精神的反间谍人员心中也着实难以想象。正因为如此,朱谌之在台期间与吴石前后秘会6次,从未被发现,从吴石到朱谌之到基隆码头的秘密交通员再到香港至内地,这条情报链一直安全无恙。问题出在台湾工委,也就是朱谌之——吴石这条情报链相平行的另一条情报线路。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


命运似乎跟吴石开了个大玩笑。出生于官宦之家、又是国民党高官的他在晚年却改变了自己的信仰,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接受潜伏使命至壮烈牺牲,他始终忠贞不二。而参加革命二十余年,历经长征的艰难困苦未曾退缩的老红军蔡孝乾却选择了背叛,给党组织带来了巨大损失。
《沉默的荣耀》里信任和背叛搅和在一起,其实就是人性复杂的体现。就说蔡孝乾,他堕落了,可见人性的欲望是背叛的一大原因。要是一个人的物欲比理想信念还强,那背叛就可能发生。谷正文呢,代表着权力结构把人性给扭曲了,他用金钱、地位这些诱惑,戳中了人性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这种利益交换的关系,一失衡就完了。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信任和背叛。剧里好多因信息断链产生的悲剧,像林义良预警没送到,死了不少人。信任常基于共同理想,背叛多因个人和集体利益冲突,这也说明信任挺脆弱的。
蔡孝乾是唯一参加过长征的台湾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受中共中央委派,以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身份前往台湾发展党组织。令人意外的是,蔡孝乾居然在被捕后一周就彻底叛变,造成其它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400多名地下党人被捕,情况极为惨烈,供出名字者活命,坚不吐露者则送往马场町刑场。国民党保密局从蔡孝乾的笔记本上查到了吴石的名字。蔡孝乾也供出了吴石曾与朱谌之秘密会见多次。事关“党国大员”,毛人凤不敢怠慢,立即呈报蒋介石。蒋遂立即令参谋总长周至柔马上逮捕吴石。在搜查吴宅的过程中,查到了他亲笔签发给朱谌之的《特别通行证》。不久,朱谌之便被国民党军警从舟山抓回台湾。特务当局先后逮捕了吴石将军夫人、吴石的亲密朋友“联勤总部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亲信随员聂曦上校等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坚定信仰,为了人民,是战胜自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奇迹的动力源泉。也是大浪淘沙、英雄与叛徒的分水岭。吴石官居中将、身居次长高位,“深得总裁信赖”,有“美好的前程”,完全可以给妻子孩子以稳定和美的生活。连叛徒都认为他“最不应该通共”。但他心中有人民,有党的的嘱托,有“台湾必归、正义必胜,腐败透顶的蒋军必亡”的坚定的信念,靠大智大勇,在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沉着冷静的一次次化险为夷,直到最后淡然自若、慷慨赴死。还有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人,都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发出了动人心扉的“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的豪言壮语。而反观台工党最高负责人蔡晓乾,“是最不该叛变的人”,因为他“资历最老”。是唯一参加过长征、到过延安的老红军;因为他职务最高,掌管着最重要的机密,可他追求糜烂生活,为了一块牛排,而再次被捕,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而不惜卖友求荣,出卖同志,导致1千多人被捕,导致全军覆没。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是“取舍之间”的坚定选择。剧中英雄的信仰,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宣言,而是在“小家”与“大家”、“安稳”与“使命”的取舍中落地。吴石放弃将军府的荣华,朱枫告别养女的依赖,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信仰,是在人生关键节点上,能清晰辨明“什么更重要”。于当下而言,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拒绝“躺平”,是对职业信念的坚守;在生活中拒绝精致利己,是对道德信念的践行——信仰的力量,正体现在每一次“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决断中。
台北城的风,吹过蔡孝乾的一生:从彰化乡间到延安窑洞,唯一走完长征的台湾人,却在审讯室里为一块牛排叛变,导致岛内地下网络崩塌,改变了两岸历史的轨迹。台北城的风,从不只吹过一条街。战后短暂的庆典没能驱散冷气,岛内地下与海峡对岸的旷野里,力量与意志正相互拉扯。一名叫蔡孝乾的人,像一线刺破帷幕的冷光。他的足迹从彰化乡间走到延安窑洞,又从红军的长征回到台湾的暗巷;其后,一个代号、一份供词、几次风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等式。
1908年出生在台湾彰化县花坛乡的蔡孝乾,1928年,他进入“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的中层领导圈,被推为中央常委并主管宣传。这样的履历在当时并不常见:一位台湾人,在日本统治体系与左翼网络的夹层里行走,随时暴露于警方的追捕。为了避祸,他离开故土,转向中国大陆,这个选择决定了后半生的奔波与光影。1932年,他进入中央苏区,在列宁师范学校任教。课堂之外是更大的征途。1934年,他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是这场史诗里唯一的台湾人。不同背景的人在雪山草地上并肩,身份差异被饥寒与死亡的共同威胁压平成一个词:生还。长征终了,他的地位随战事升腾。抗战期间,他随八路军总部赴山西前线,因精通日语出任敌工部部长,负责对敌宣传与劝降。敌工工作在当时很要紧:一方面摸清敌情,一方面通过言语与广播动摇对方军心,既要笔更要胆。1946年7月,中共中央派蔡孝乾回台,出任新成立的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书记。短时间内,地下组织在岛内多处扎根,党员最多时接近两千,触角伸入学校、工厂与报馆。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1月,岛内还围绕北平发生的美军强奸女学生事件发动了反美示威,街头的怒火与隐秘的组织能力交织,令人既惊且惧。尽管组织渐成规模,但隐蔽战线从来和薄冰相伴。地下体系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分区分级、单线联系、代号互认。它的强项是隐身,它的弱点是任何一处破口都可能牵连全盘。1949年8月,台湾工委所属的《光明报》被破获,数名干部落网。审讯室里,一个偶然听来的代号“老郑”成为线索。这个称呼,在党内是专指蔡孝乾。审讯者未必清楚这个代号实指谁,但网开始往中心收拢,而当事人仍在黑暗中行走。后来曝光的材料提到,他在受审期间不仅供述,还提出对饮食的要求,点名台北最高档的“波丽露”西餐厅牛排。这种细节在粗粝的历史叙述里显得突兀,却透露了心理的裂缝:一个曾在雪山草地饥寒交迫的红军老兵,开始自负和奢侈,因找情人吃西餐的致命弱点被捕,侥幸逃脱后,再次因此被捕。到了审讯台前开始追求物质慰藉。是恐惧、疲惫、享受的诱惑,还是信念的消蚀?答案或许只有他知道。
蔡孝乾因一己之私,而背叛革命出卖同志。是他给出的名单极其致命:包括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在内的400余名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被牵连,调查线索层层扩展,波及关系人达1800余,随后大规模的抓捕、清查与处死开始,统计里有1100人就此丧命。更具体的破坏还包括山野中的隐蔽据点:太平、竹东、雾社山区,这些难以抵达的地带隐藏着60余名地下工作人员,也被他供出。山林不再是庇护所,组织的经脉被一寸寸斩断。连锁反应:从台北到朝鲜海域蔡孝乾的叛变带来两个维度的后果。其一是岛内:中共在台的地下网络几乎被连根拔起,国民党当局清除了最令其不安的内线。其二是海峡两岸的战略节奏:没有内应的配合,渡海作战的难度陡增。更要命的是外部风云的忽然变色。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海上武力阻止解放军的渡海行动。大陆一侧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做的紧急调配,使此前的渡海计划不得不暂置。至此,台湾问题由内战的延续,转化为牵涉国际力量的长期棋局。
历史最公正,蔡孝乾作为元凶叛徒,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千夫所指。而吴石等英雄引得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学习。被批准为烈士,建设广场塑像、开放故居,供人们瞻仰。

《修建无名英雄广场铭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无名英雄为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事业秘密赴台湾执行任务,牺牲于台湾马场町一带。不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普天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刻,他们始终坚守隐蔽战线,直到用热血映红黎明前的天空,用大爱与信仰铸就不灭的灵魂。
总政联络部2013年

1950年1月上旬毛主席称赞“密使一号”吴石题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1973年9月30日,国务院小礼堂:一场“没有遗体”的追悼会。
9月30日,国务院小礼堂。没有遗体、没有遗像,只有一张台湾马场町的航拍图,图上的甘蔗地已被公路覆盖。周总理因病情加重,委托叶剑英主持。追悼会三分钟,却改了三次议程:
1. 叶帅致辞,第一句话:“吴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特别党员。”
2. 吴韶成代表家属,捧回一面五星红旗覆盖的“革命烈士”证书,编号“001973”。
3. 最后,礼堂响起《国际歌》,却没人唱歌词,所有人都在心里哼,怕一开口就哭出声。
会后,叶剑英把吴韶成叫到一旁,递给他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总理私人积蓄5000元,他说,‘算我给老吴孩子的学费。’”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病危之际接见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时曾说,我党不会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其中提到两位,一位是当时还健在的张学良,另一位就是已经牺牲了的吴石。
与吴石关系密切的保定军校同学吴仲禧回忆道:“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同在南京政府国防部任职,他由一位爱国军人逐步靠拢我党,直至决心与旧营垒决裂,陆续主动向我方提供许多极有价值的情报,最后壮烈牺牲。这当中我虽然也从旁做过他一些思想工作,但主要还是他自已的革命胆识和疾恶如仇的决心。”
罗青长为“吴石烈士纪念册”的题词是:“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由吴石秘书郑葆生题写的吴石墓志铭中称赞道:“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两袖清风,慈善助人。于抗战期间运筹帷幄,卓著功勋。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临刑遗书儿辈,谨守清廉勤俭家风,树立民族正气,大义凛然。”



附:光荣在党50余载的老放映员陈步峰编发的部分影视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