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张步云先生谈《“文人相轻”与“文人相重”》

        

导读:曹丕在《典论》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数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意思是: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是如此。……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曹丕这段话确实击中文人的要害。

曹丕在《典论》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数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意思是: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是如此。……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曹丕这段话确实击中文人的要害。

普通文人之间互相轻视,甚至贬低的事例古亦有之,即使九五之尊的皇帝,政坛文坛的名流,也不免流俗。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巢落燕泥’否!”事实是,隋炀帝杨广爱好文学,才华横溢,他曾对臣下说:“人们都认为我是靠父祖的原因当上的皇帝。即使让我同士大夫比试才学,我还是天子。”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自然不能容忍别的文士在诗文上超过自己。有一次,朝廷聚会上,隋炀帝便作了一首押“泥”字韵的诗,众大臣惊叹不已。薛道衡也作了一首以“泥”字押韵的诗,为所和之诗最佳,其中以“空梁落燕泥”一句尤受激赏,众大臣惊叹不已,高呼厉害。隋烦帝十分嫉妒,暂时隐忍未发。后来因怀念被杨广处死的文帝朝宰相高颎,杨广以“悖逆”的罪名,命他自尽。

唐代诗人张祜是一个才子诗人,《全唐诗》收录他349首诗歌。青年时豪侠游历、中年时宦海沉浮、晚年时穷困凄凉。他的五言绝句《何满子》,寥寥二十字,却是真心实意地为当时身份卑微的宫女写出了一首断肠之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何满子是宫女,能歌善舞,不幸却受到后宫的争斗,被以勾引宫中侍卫为由,而被处以死刑。临刑前,何满子弹奏最后一曲,其歌悲伤苍凉,一曲终了,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歌声所打动。何满子人虽死,但此曲却流传了下来,并成为悲歌的代名词。

当时元镇、白居易等知名文人都以此题材写诗,时人共推张祜所作第一。

元镇很嫉妒。才华出众的张祜,在京城里被伯乐令狐楚所相中,令狐楚精心挑选了张祜的三百首诗呈给了唐宪宗,加以推荐。唐宪宗向宠信的大臣元稹询问张祜的诗作如何时,元稹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元稹的一次毁谤,就此断了张祜入仕的念头,他从此纵情于山水,浪迹天涯,最后抑郁而终。

《唐才子传》评论说:“十誉不足,一毁有余,其事业浅深,于此可以观人也。稹谓祜雕虫琐琐,而稹所为,有不若是耶?忌贤能,迎户而噬,略己而过人者,穿嵛之行也。祜能以处士自终其身,声华不借钟鼎而高视当代,至今称之。不遇者天也,不泯者亦天也,岂若彼取容阿附,遗臭之不已者哉。”意思是说:“十次赞誉尚嫌不足,一次毁谤就已有余。人的成就大小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元稹说张祜的成就是琐细的雕虫小技,而元稹的本事也还不就是这一套?忌恨贤才,不等他进门就加以陷害,宽待自己而苛求他人,是穿壁翻墙的小人勾当。张祜能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高官显宦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至今为人称道。他未得君王赏识,是天意;他的美名不被埋没,也是天意!这难道是那种曲从讨好、阿谀逢迎而遗臭万年的人所能比得了的吗?”

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王安石刚任参知政事时,目中无人,对那些朝廷同僚不屑一顾。一天,在推行新法问题上与一些大臣发生争执,王安石指责那些大臣:“你们这些人说三道四,错误百出,都是由于不读书!”

赵抃当时也是参知政事,听了这话不服气,反驳王安石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古代的皋、夔、稷、契,那时并没有什么书可读,不是一样被后人誉为贤臣吗?”王安石听了,不禁默然无语。

《清稗类钞》记载:长兴臧寿恭、乌程严可均,同属湖州籍,国号称通经博学,但两个人之间互相轻视。杨岘是臧的弟子,也向严请教学问,任湖州太守时,曾到长兴探望老师臧寿恭,回来时,船停在湖州城外见到正在邻船独自饮酒的严可均。严问他到哪儿去的,杨如实告诉他去望臧老师。严可均惊讶地说:“臧某人是村夫子,也配做你的老师呀?过了几天,杨太守又请问臧寿恭,严先生学问怎样,臧轻蔑地说“他刚刚能读《三字经》。”

现实中“文人相轻”的现象更是俯首皆是。研究《庄子》的专家刘文典学贯中西,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合起来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据传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刘文典是狂人有傲骨,这个人狂,狂在他不畏惧世俗眼光,一心就埋在学问里,别人得势他不攀附,落魄他也不落井下石,心中始终装着自己做人的准则、民族的大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刘文典不愧是个真名士。

(左三为资深专家学者张步云)

有些名家学者学术水平确实高超,被人尊重,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些忘乎所以,忘记谦虚待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这固然不好,但起码还有点资本。有些文人的心理因素有自恋意识和自卑情绪。自恋者往往自情自傲,而自卑者则可能因为害怕被超越而产生嫉妒心,进而导致相互轻视文学艺术领域没有绝对公认的可衡量标准,这也可能是文人相轻的一个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和风格,容易以己之长,轻人之短。

古今文人有很多互相欣赏,互相敬重的。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始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当时两人在洛阳相识,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十分敬佩,视李白为自己的偶像,而李白也珍视这段友谊,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杜甫赠给李白的诗十多首,其中一首曰: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赠杜甫的诗,《全唐诗》共三首,其中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曰: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开创了元和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韩愈和贾岛结下了忘年之交,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感慨地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苏轼大力提拔文坛后进,前后有“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四小学士”,给文坛留下文人互重的千秋佳话。现代文坛也有很多“文人相重”的典型事例,令人击节赞叹。

《清华人物志》介绍,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成了导师,他还向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了陈寅恪。当时曹云祥问梁启超:“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又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说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大学教授对陈寅格的推崇,曹云祥听后就聘了陈寅倍。这不是文人相重的事例吗?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间。”“文人相轻”毕竟是不好的习气,它阻碍了互帮互学,扬长避短的良好传统。既称文人,起码应该知书识礼,如果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看到别人的长处,就不舒服,故意贬低,甚至诋毁,就失去做人应有的品德。还是向那些互敬、互帮的今古贤人学习吧!

附:张步云先生论《“胸襟豁达”与“小肚鸡肠"》

胸襟豁达,指为人处世,宽容大度,是人生修养的最高的境界。古今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必定具有豁达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初出茅庐的苏轼文章,大加赞赏,对人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缴获了一批袁绍的书信,其中有不少是许昌和曹军中人士暗中与袁绍往来的信件。有人建议要严加追查,曹操说:“那时袁绍很强大,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他当众烧掉全部信件,解除了有关人员的疑惧。陈寿在《三国志》称赞他:“克制感情,不计私仇”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豁达胸怀。

与胸襟豁达相反的就是“小肚鸡肠”,古今不乏其人。唐文宗大和年间,牛李党争激烈。牛僧孺在朝中任宰相,这时吐蕃连年边患不断,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吐蕃镇守维州的守将悉恒谋向李德裕请求,率领部下兵将投降唐朝。李德裕立即进兵维州占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众大臣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对文宗奏道:“近来我大唐与吐蕃修好,两国交往,守信为上,应敌次之。若一朝失信,后患无穷。”唐文宗听取牛僧孺意见,命李德裕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押解送给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占维州城,悉恒谋等人惨遭杀害。牛僧孺心怀妒忌,以私害功,确实为一严重失策。

晚唐诗人张祐是杜牧的好朋友,才华卓著。他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的《宫词》传诵一时。这首宫词写的是唐武宗李炎宠信的善歌才人孟氏殉情之事。唐武宗病重之时,孟才人侍其侧,武宗问她说:“我或不讳,汝将何之?”孟才人对曰:“若陛下万岁之后。无复为生。”当时,武宗令其于病榻之前歌《河满子》,声调凄咽,闻者涕零。不久,武宗驾崩,孟才人哀痛数日而死。张祜为孟才人殉情之事写了三首诗,这是其中一首。

当时白居易、元稹都写过“宫词”,但人们认为张祐的《宫词》最好。引起比他大三十多岁的白居易、元稹的嫉妒。张祮初到杭州,拜见了杭州刺史白居易,想让对方举荐自己。白居易妒忌他的《宫词》胜过自把手中的唯一名额留给了小诗人徐凝。这让杜牧气愤不已,为力挺张祮不惜得罪白居易。

文坛宿儒、天平节度使令狐楚慧眼识才,十分赏识张祮的才华,自己亲自撰写荐表,向皇帝举荐张祜。但当时位居宰相的元稹却因嫉妒他的才华,对皇帝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并说:如果皇上奖励太重,那么会有损于吾朝文风。至此张祜失去了最后一次路上仕途的机会,从此隐居而终。

现实生活中这种“小肚鸡肠”的人也会经常碰到,如果举例,第一有失“豁达”,第二碍于“情面”。所谓“情面”,宋朝人解释道:“情面者,面情之谓也”,还是回避为好,让我们共同“有则改之,无者加勉吧!

胸襟豁达,是孔子主张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修养,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掩大德,不计小恶,精神开朗,洒脱大度的君子之风。胸襟豁达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在道德范围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绝不应姑息放纵。这样,才能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利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