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张步云先生博学,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远的不说,单说这几年吧。先后出版了《语文新课标·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四部80万字,诗词集《霜晨晚照》,散文集《心在天山》,学术著作《诗词探骊》、《走进〈论语〉》等等,最近又出版了这本《国学讲坛》。在《国学讲坛》里,您可以欣赏到张先生本人对于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再到元明清的笔记小说的深入理解。
沧州的张步云先生写了一部名为《国学讲坛》的书,邀我为之作序。之所以欣然受命,是因为张步云先生的如下四个优点感染了我:
第一、博学。
说张步云先生博学,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远的不说,单说这几年吧。先后出版了《语文新课标·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四部80万字,诗词集《霜晨晚照》,散文集《心在天山》,学术著作《诗词探骊》、《走进〈论语〉》等等,最近又出版了这本《国学讲坛》。在《国学讲坛》里,您可以欣赏到张先生本人对于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诗词歌赋再到元明清的笔记小说的深入理解。
话说到这里,就促使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去沧州的那些往事:
我第一次去沧州,是因为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了九集的《正说纪晓岚》之后,先是与纪晓岚在北京的后人纪清贵先生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后又经纪清贵先生从中撮合,这才到了沧州纪晓岚的家乡。我深感沧州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太佩服那些隐藏在沧州小地方的高人了。当时就深刻地感觉到,这大学问家往往就是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一个非常不引人注意的普通人,而张步云先生就是沧州诸多大学问家中的一个。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次张步云先生来京与我见面之后我的感慨:大家向来隐山林,没有缘分不得近;前时小聚恨见晚,他日沧州再相亲。

第二、多才。
前面所说的博学,指的是张步云先生学问深厚,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汉魏唐宋的诗词歌赋,元明清的笔记小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这里所说的多才,则指的是另外一方面:张步云先生不仅仅对于上述内容通晓,更为重要的是,张先生长于文辞,笔耕不辍。诗词歌赋能写,书画对联也能写。前面我们所说的《心在天山》就是他本人的散文集,《霜晨晚照》就是他本人的诗词集。所作诗词收录于《华夏诗词集锦》,设有专页。散文《雨伞》在《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等联合举办的《华夏作家网杯文学大奖赛》中获奖,并选入《优秀作品集》。2005年被国际中华文艺家协会授予“优秀中华文艺家”称号。
第三、执着。
话说到这里,您自然就会问了:这张步云张先生,到底是干什么的啊?这我就不好回答您了。张先生出身于教育世家,早年也是一名教员,后来因为工作突出,一跃而为校长;后又转入政界,先后担任了宣传部副部长、沧州市政协委员等职;再后来从政界退居二线之后,又回到了教育岗位,再度在三尺讲台上奋战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张先生边教书,边研究,边创作,成绩颇丰,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作家和学者。
也正是张步云先生的这种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的精神,使我与张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思想交流的机会。我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第四、书好。
这部《国学讲坛》,是作者多年来对国学研究成果的展示,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才华。全书共十七讲,内容涉及经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题材广博,语言晓畅,解析经典,深入浅出。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普通读者不觉其深,专家学者不觉其浅。真是国学园地的绿色读物,启神益智的文化大餐。
张先生的新书《国学讲坛》的确是本好书,相信读者看了之后,一定会在愉悦身心中受到教育。
是为序。
纪连海

《国学讲坛》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国学讲坛》是由张步云、张立华合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国学普及读物,被誉为“国学园地的绿色读物”。全书共17讲240页,汇集作者多年国学讲座文稿,内容涵盖经学、史学、文学三大领域。
该书以解析《论语》儒家思想体系为核心,涉及孔子教育理念、忠孝观及修身之道在当代的应用探讨,同时包含对庄子哲学、苏轼乌台诗案、陆游生平、科举制度演变等专题的论述。书中通过《莺莺传》至《西厢记》的流变分析及《阅微草堂笔记》社会图景解读,呈现古典文学发展脉络。全书采用经典文本分析与历史案例结合的方式,兼及诗词传承脉络梳理,被纪连海评价为思想性、艺术性与知识性并重的文化读本,实现了深浅读者群体的兼容性。

(左三为资深专家学者张步云)
目录
第一讲 弘扬国学的现实意义
一、国学的内涵(3)
二、五四以来围绕国学地位的论争(5)
三、当前国学所处的地位(6)
四、宏扬国学的现实意义(9)
五、当前学术界对国学的认识(13)
第二讲 关于孔子和《论语》及儒家学派
一、孔子的身世(21)
二、孔子的从政经历(24)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29)
四、孔子晚年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30)
五、《论语》的成书(32)
六、儒家学派的来源(34)
第三讲 孔子的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为政以德,爱民为本(42)
(一)“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42)
(二)“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43)
(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的内涵(45)
(四)仁人的五种品德(47)
(五)孔子的德治思想的两个层面(48)
(六)强调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48)
二、富民为本,教民为先(50)
(一)把富民置于为政的重要位置(50)
(二)富民之后,重在教育(52)
(三)追求富贵,符合礼仪(53)
三、在位谋政莅职尽责(54)
(一)在其位,谋其政(54)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5)
四、德主刑辅,宽猛相济(58)
(一)道德教化的优越性及法律刑罚的局限性(58)
(二)辅之于刑罚,德刑兼施、宽猛相济(59)

五、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61)
(一)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61)
(二)儒家历来重视“名节”,强调“慎独”(62)
(三)“其身正,不令则行”(65)
(四)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67)
第四讲 孔子忠孝观的再认识及传统道德的回归
一、“孝悌”是儒家所推崇的个人品德(73)
(一)孔子关于“孝”的论述(74)
(二)封建社会的“丁忧”和“守制”(76)
(三)古代至孝的故事(78)
(四)关于“悌”的内涵(84)
(五)关于“忠孝不能双全”(86)
二、忠,是君子必具之品德,是孝的更高层次的表现(88)
(一)忠是君子必备之品德(88)
(二)君臣关系的广义理解(89)
(三)儒家的忠君是有条件的(90)
第五讲 儒家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应用
一、 “知人”是“用人”的先决条件(101)
二、德才兼备,是用人的重要标准(104)
(一)坚持全面看人,慎选贤才(104)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105)
(三)选人标准,服从“治世”(105)
三、“用人” 要做到各尽其才(109)
四、用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110)
五、知人、用人的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114)
第六讲 儒家的修身思想对现代人(企业员工)的启示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125)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
(三)孔子谈修身,对弟子的告戒(128)
(四)淡泊名利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136)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启示(138)
第七讲 孔子的治学精神对现代青年的启示
一、学习的目的性(150)
二、学习的重要性(152)
三、学习的方法(152)
四、学习的态度(153)
五、学习要刻苦(154)
六、孔子的治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155)

第八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 孔子的教学活动(171)
(一)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171)
(二)孔子的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1)
(三)孔子的言传和身教(172)
(四)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17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73)
(一)重视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173)
(二)重视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174)
三、孔子的教学特点(175)
(一)因材施教(175)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180)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181)
四、我们在教育领域学习孔子什么(184)
第九讲 庄子——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一、庄子其人(194)
二、 庄子的哲学思想(195)
(一)追求绝对自由和永恒(195)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08)
(三)主张“无为”,顺从“天道”(212)
(四)淡薄名利,快乐人生(219)
(五)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寻求宁静超越的境界(221)
(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223)
三、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224)
(一)否定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224)
(二)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227)
(三)向往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230)
(四)主张君王抑制欲望,以国事为重(230)
四、《庄子》的艺术价值(233)
(一)睿智的思辨和浓郁的抒情结合(233)
(二)奇特的想象与盎然的诗意交融(235)
(三)艺术之境蕴涵深刻的哲理(236)
五、庄子的历史地位(237)
第十讲 苏东坡与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反对变法而被贬谪(241)
二、震惊全国的“乌台诗案”(242)
(一)欲置苏轼于死地的御史(243)
(二)“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244)
(三)招罪惹灾的《山村》诗(245)
(四)悲痛凄伤的诀别诗(248)
(五)险恶诗案,化险为夷(249)
(六)“乌台诗案”余波未平(250)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251)
(一)“乌台诗案”与王安石是否有关(251)
(二)苏王互相赏识,却政见不合(252)
(三)王安石上书神宗营救苏轼(253)
(四)相聚江宁,诗酒唱和(254)
四、旧派排挤,新派贬谪(254)
(一)贬谪惠州(255)
(二)再贬海南(256)
五、“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57)
第十一讲 陆游的壮志未酬和爱情悲剧
一、陆游诗中,贯穿着爱国主题(261)
二、陆游的爱情悲剧(267)
(一)封建礼教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267)
(二)一曲凄婉哀痛的爱情悲歌(269)
(三)生死相依,梦绕魂牵(273)
第十二讲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三讲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功过
一、唐代的科举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293)
(一)唐代初期科考比较公开公正(293)
(二)唐代中后期拉关系走后门之风愈演愈烈(295)
二、宋代措施严密,制度完善(295)
(一)“锁院”制度的确立(295)
(二)殿试成为定制(296)
(三)“别试”、“糊名”及“誊录”(296)
(四)科举考试中几则具体事例(297)
三、科举历来是国家大典(299)
四、对科场舞弊的严厉处罚 (300)
(一)顺治四年的江南科场案(301)
(二)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301)
(三)康熙五十年河南科场案(303)
五、考试选才的价值(303)
第十四讲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一、《西厢记》的成书过程(308)
(一)元稹的《莺莺传》(308)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10)
二、《西厢记》剧情简介(311)
三、《西厢记》的思想价值(315)
四、《西厢记》的艺术价值(315)
(一)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316)
(二)结构有突破性的创新(318)
(三)优美的雅曲文辞,浓郁的诗情画意(319)
(四)化用名诗佳句,蕴涵新的意境(323)
第十五讲 《阅微草堂笔记》——一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一、揭露了封建官场的凶险和腐败(328)
二、揭露了官绅豪强的骄奢淫逸和残暴丑恶(332)
三、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血泪(333)
四、反映了下层妇女被奴役、被蹂躏的苦难(334)
五、描写了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和社会酿成的悲剧(335)
六、揭露了封建理学的虚伪和偏执(338)
七、赞颂了普通人民的智慧和勇敢(340)
八、写出了人间万象和市井百态(341)
九、《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和思想上的得失(344)
第十六讲 古典诗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
一、高度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思想内涵(350)
二、激励精神意志,陶冶思想情操(357)
第十七讲 诗词的传承关系
一、创作风格方面的传承:(365)
(一)浪漫主义的传承(366)
(二)现实主义的传承(371)
二、艺术技巧方面的传承(380)
后记(385)
媒体推荐
张步云先生的《国学讲坛》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国学普及读物。
名人推荐
这部《国学讲坛》,是由清华大学特聘国学教授傅璇琮先生任顾问,著名学者张立华、张楚乔为主编的《新国学丛书》系列的第一部,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写了序言。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国学研究成果的展示,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和才华。
张步云先生的《国学讲坛》共十七讲,内容涉及经学、史学、文学三个方面。经学部分主要讲对《论语》和《庄子》的学习与研究的感悟。以剖析原著为主,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以及社会、人生等人们关注的问题,以思辩的方式,加以深入浅出的解析。使人们感受到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
书中阐述的传统文化中的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通过对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弘扬,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实现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讲述经典理论与剖析具体事例相合,既有现实性,又有实用性。例讲儒家的修身思想中,在讲述了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之后,结合现实讲述了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启示;讲儒家的人才观时,在剖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哲先贤关于人才的经典论述之后,又用很大篇幅讲述了儒家知人、用人的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让企业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触发灵感,升华智慧,使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再度腾飞。
张步云先生的《国学讲坛》的史学和文学部分,哲理幽思,文采飞扬。把古今中外的文史典籍随手拈来,结合自己关于人文关怀、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念,将一种新的理念和感悟传播给读者,无不表现了作者广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辩能力,体现了作者沉甸甸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例如讲述苏东坡与“乌台诗案”这一历史话题,先讲述了苏轼反对变法而被贬谪,又讲述了欲置苏轼于死地的御史,接着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然后又具体分析了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乌台诗案”与王安石是否有关等问题。史料翔实,条理清晰,使读者既了解这段公案的历史,又受到浓郁的文学熏陶。
本书题材广博,语言晓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知识性、趣味性相融合,普通读者不觉其深,专家学者不觉其浅。被学术界誉为“国学园地的绿色读物,启神益智的文化大餐”。
张步云先生的《国学讲坛》,引领读者参悟国学大道,承载圣贤智慧,开阔胸襟视野,品味人生真谛。相信读者看了之后,一定会在愉悦身心中受到教育,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亲爱的读者,让我们用《国学讲坛》来耕耘自己心中的土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