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夜雨敲窗时,接到张步云先生的电语。先生告知,他的新散文集将付梓,希望我能为其作序。刹那间,惊诧之情用涌上心头。一则是来曾料到,已至耄耋之年的步云先生,依然笔耕不辍,新作又将同世。二则是深感荣幸,先生德高望重,身边往来皆各界贤达,都将这作序的重任托付给我等晚辈。身为读书人,深知书籍对于文人的意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既惶恐又珍惜。
一、苗笑阳:《在智者的精神花园里采撷》——张步云先生散文集《文苑添翠》序
夜雨敲窗时,接到张步云先生的电语。先生告知,他的新散文集将付梓,希望我能为其作序。刹那间,惊诧之情用涌上心头。一则是来曾料到,已至耄耋之年的步云先生,依然笔耕不辍,新作又将同世。二则是深感荣幸,先生德高望重,身边往来皆各界贤达,都将这作序的重任托付给我等晚辈。身为读书人,深知书籍对于文人的意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既惶恐又珍惜。
我与步云先生神交已久。早在几十年前,便听闻沧州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之人,其声名在文化圈中广为流传。然而,真正与先生深入接触,还是在 2012年夏季的那个上午。先生未提前告知,便来到我的办公室,直言道:“笑阳先生,我想邀你一起成立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你素有儒商之名,是否愿意参与?”我几乎没有思索,便欣然应允。所谓儒商,我实不敢当,但对文学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钟情,却是发自肺。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与年长我二十八岁的步云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

(左三为年逾八旬的张步云先生)
在沧州市国学研究会共事的十余年,我始终以先生为师。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曾外祖前清做翰林、任大理院正卿。步云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几十年手不释卷。工作后,他先是投身教育事业,以渊博学识和敬业精神赢得广泛赞誉。后又步入仕途,在从政岗位上,同样尽心尽力,成绩斐然退休之后,本该安享晚年,他却怀着对文化传承的热忱,投身公益事业挑起了沧州国学研究会的重担。作为创会会长,在他的引领下,沧州国学研究会发展得风生水起,沧州市国学研究会多次被评全国社会科学先进单位,他被评为“全国社科先进个人”,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燕赵文化之星”。
我对步云先生的敬佩,源自多方面。他博览群书、博学多才,至人已出版十六部文集,内容涉及小说、散文、诗词、学术论著等,每一都备受赞誉。更让我钦佩的,是他为公益事业忘我投入、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在学术研究上,他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日常生活中,他爱憎分明,坚守原则;在文学创作里,他又尽显侠骨柔肠、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仔细研读步云先生的散文集《文苑添翠》,我深深沉醉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趋向。这部散文集的字里行间,既有古典文化的遗风余韵,又融入了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在叙述中,彰显出作者的独特气质;在议论时,又带着诗化哲学的韵味,充分体现了步云先生深的文化底蕴。
这部文集题材新颖、内容广博。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内心情感,还是叙述生活故事、发表独到见解,步云先生总能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文史典故,并结合自己对人文关怀、现代文明的深刻理解,将全新的理念和感悟传递给读者,展现出从容自信与理性智慧。全书分为四辑,每辑各具特色:
第一辑《知古鉴今》,兼具杂文的精辟哲思与散文的优美抒情,在给予读者深厚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人们对人对事进行冷静分析;
第二辑《文苑添翠》,主要对历代文坛精品进行深入剖析与鉴赏:赋予这些经典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文学的魅力:
第三辑《多彩人生》,蕴含着先生慷慨的情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中能感受到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第四辑《文韬武略》,用简洁有力的笔墨,勾勒出历史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物命运的沉重思索。


这本散文集语言明快、思想深邃,充分展现了先生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睿智的思辨能力。在当下,有些散文沉溺于自我小天地,内容空洞、情感矫揉造作,而先生的作品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步云先生曾为我赋诗一首,其中“文坛原来是故乡”一句,令我击常叫好,引为知已之言。现在看来,这一诗句,又何尝不是先生自己的写照呢!衷心祝愿步云先生,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能永葆对学问的热情与初心,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绽放光彩。这是我对步云先生的美好期许,也是我作为晚辈的诚挚祝福。
是为序。
苗笑阳于2025年5月1日
(苗笑阳,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作家协会主席,沧州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卢竞芳《史学、哲学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张步云先生《文苑添翠》序》
夏风初起,绿柳拂窗,临屏逐字阅读张步云先生《文苑添翠》书稿,如见指尖跳跃,键盘落玉。先生以耄耋之年,笔耕不辍,集毕生心血,精心打造此封笔之作,既为文苑添翠,亦为后世留珍。蒙先生不弃,余作序,惶恐之余,盛情难违。遂以拙笔,略陈感怀,权作引玉之砖。
我与张步云先生相识,源于对诗词的热爱。2018年中秋,张先生邀吾邑诗词同好共结诗盟,我有幸忝列其中。几年来,亲见其治学之严谨、著述之勤奋、为人之磊落,吾等受教数年,不及一二。张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曾外祖为前清翰林,自幼饱读诗书。及长,先后执教杏坛、驰骋仕途,晚年又倾力国学公益,为弘扬国学文化奔走呼号、使沧州国学研究成为河北乃至全国业内翘楚。这般跌宕人生,恰似一部活的典籍,令人读之不尽。
《文苑添翠》共为四辑。第一辑即以“知古鉴今”为纲,钩沉史海,臧否人物。张先生以“文人相轻”与“文人相重”为题,援引曹丕《典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论,鞭辟入里。隋炀帝妒杀薛道衡,元稹毁谤张祜,王安石讥讽同僚不读书……史册斑斑,皆成镜鉴。然笔锋一转,又举李白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谊,欧阳修“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之叹,更以梁启超力荐陈寅恪为证,彰显文人相重之高义。此辑中,先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既斥“小肚鸡肠”之狭隘,又倡“胸襟豁达之雅量,更以“盗亦有道”反衬“文人无道”之可悲。其文如老吏断狱褒贬分明;其思如幽谷鸣泉,发人深省。
尤为深刻者,乃老先生对“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之辨。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先生以此针砭时弊,痛斥对侵略者“以德报怨”之谬,更以大连日本风情街为例,疾呼:“此非宽容,实为失格!”其言铮铮,其情切切,尽显士人风骨。
第二辑“名作鉴赏”,实乃老先生对古典文学之深情回眸。《西厢记》之优美,《牡丹亭》之梦幻,《桃花扇》之兴亡,《长生殿》之误国.…….先生以学者之严谨、史者之明辨、诗人之灵性,剖文析理,赋予经典时代新义。其论岑参边塞诗“瀚海阑干百丈冰”之雄浑,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清新,皆能独抒己见,不落窠白。
尤为可贵者,先生以“寒山寺钟声”为喻,道出文学穿越时空之力:“张继一诗,钟鸣千年,非金铁之响,乃文心之永。”此辑中,先生既谈诗词教化之功,又忧荧屏错字之弊,更以“读书大忌,浅尝辄止”警醒后人。其文如清茶慢品,回甘无穷;其思如星火燎原,照亮蒙昧。
人生如歌,文以载道。第三辑“多彩人生”,乃先生平生缩影。从教坛耕耘到仕途跋涉,从公益奔走至伏案著书。《中秋诗会赋》《陶令园诗碑序》等篇,骈散相间,古韵悠然。其中《怀念您,我的老师们》一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先生少承庭训,家学渊源,故其文既有庙堂之正,又具江湖之远。此辑文字,非独记个人悲欢,更载时代风云,可谓“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四辑“文韬武略”,张老先生纵论曹操之雄才、隋炀之功过、宋祖之修文偃武、洪武之韬略。其评曹操“烧信安众”,赞其政治胸襟;论隋炀“开河拓疆”,叹其骄奢肇祸。颂宋祖之修文,砭其偃武之弊,尤以“治国修文莫偃武”为结,彰显先生经世致用之志。
先生之史论,不囿成见。如评朱元璋,既肯定其“雄才大略”,亦直言其“诛戮过甚”。其文如铜镜照影,既映古人,亦鉴今人。
纵观全书,《文苑添翠》之“翠”,既是文采之翠,亦为风骨之翠先生之文,得古典之精髓,具现代之意识。其语言如“清泉石上流”明快自然;其思想如“泰山土丘”,高下自见。书中既有“棱角与圆滑”之辩,又有“疏狂与轻狂”之戒,更以“人品决定文品”为终篇之旨与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之说遥相呼应。
诚如张老先生在后记中援引当代散文理论家楼肇明先生的观点,文最基本的三个本质规定是:“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与史与哲学相照结的思维性”“审美变革中的前驱地位”。他提倡思想者、学者和诗三位一体。在这三者中,思是灵魂,史是骨架,诗是主观形态或承载方式。楼肇明先生认为散文是文化、历史、哲学与诗性完美结合,主张重铸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是散文的最高境界。我认为,张步云先生的散文当之无愧。
(卢竞芳,原沧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现为沧州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文达诗社社长、沧州市作家协会首席咨询员、古诗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