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全国优秀企业家、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新著《心力管理:以软济硬的智慧》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财政部和国务院支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程”项目的子项目,该著作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由刘鹏凯承担的研发与创作任务的子项目顺利结项。
近日,全国优秀企业家、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鹏凯新著《心力管理:以软济硬的智慧》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财政部和国务院支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程”项目的子项目,该著作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由刘鹏凯承担的研发与创作任务的子项目顺利结项。
《心力管理:以软济硬的智慧》系刘鹏凯从“心”出发,在企业管理实践的路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探索管理智慧,探寻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具体化为“心力管理”的规律和实践方式的记录与思考,是软和硬的完美融合。该书历时两年完成,共分九章,计288千字。
第一章基于“任何管理模式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的认知,描述传统文化与黑松林心力管理之间的连接点,重点描述黄桥的历史、人物,由远及近地阐发“传统”在心力管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重点描述“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与优秀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思好学、刚健有为等特性做了描述,道出了企业家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卓越管理力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四、五章从“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行塑人“角度,介绍黑松林“心力富理”结合中华忧秀传统文化,培养与管理员工,打造具有凝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坚强团队。第六章和组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菌管理与和谐组织建设的重装性,以及黑松林和道区队创建的过程及其对企业成长的支撑作用。第七章“诚信经营”结合黑松林在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故事,介绍黑松林的“心力营销”在商业活动中经营人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特续的合作关系。第八章”权变管理”主要介绍心力管理的权变思维,即管理要随着具体情发生变化,体现了中国式管理的柔性之美。第九章“用心管理,管到心里”是全书的总结,结合案例放事,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心力管理”。
至此、心力管理已经出版《心力管理》(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第4次印刷)(心力管理故事》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首理解读》创业与修身对心力管理的思考)(漫话心力管理X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理的操作艺术X黑松林与心力管理》新版《心力管理》(202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和(心力管理,以软济硬的智慧)等9本系列著作。

前言:
心力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结晶
刘鹏凯
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在黄桥镇工业公司工作数年,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和企业管理。那时,我便发现,同样的资源,有的企业做得风生水起,效益显著,而有的企业入不敷出,越忙越差。直到1991年10月,我“下海”到企业,有机会在白纸上依葫芦画飘时,碰了很多壁,走了一些弯路,才渐渐明白,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管理的那些事知易行难,正确的管理思想只有被广大员工掌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陆续接触到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从《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等著作中知道,文化制约并影响着企业管理的实践模式,一种文化模式,在成为民族心理的价值认同系统之后,都会在社会实践中起到指导、规范和“路径依赖”的作用。就像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所说,管理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管理具有社会职能,并根植于文化、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
那么,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文化根基”是什么?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怎样从文化角度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我在实践中慢慢体悟。
办企业就是要赢利,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无良心一世穷”。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情,刚上初中一年级时,父亲配了一个手电筒给我走夜路用,当电池用到手电筒只能发出微光时,我还是舍不得换新电池,便将其中一节日电池保留,只换一节新电池使用,但用不了多久,电池就没电了。后来学了物理学才明白,那舍不得抛弃的旧电池已成了电阻,白白浪费了新电池的电量。用管理的视角,这种情境可以理解为“心电池”,“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让“心电池”没有电阻,成了我在实践中打磨“心力管理的种子,开始萌芽。



善思生善果,恶思生恶果。用“心视”的方法透视经营,透视人生,不断拷问自己,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础上,将“赚钱”转变为“修心力”的管理进步,用“心动”形成“心力”的智慧,赢得“人心”,自然可以四两拨千斤。一个企业有了“心力”,就会“人心齐,泰山移”,就会众志成城,天大的事都会有员工一起来扛,没有走不过去的火焰山,企业的发展有了原动力,这就是众心合力。后来陆续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才知道,我在实践中探索的这些管理方法,其实也暗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主张“仁者安仁认为“仁者”应该以内心情感的真诚安适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标准。孟子以情释性,将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机为“人性四端”,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肯定“理义之悦我心”。荀子以性释情,认为“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强调“礼义文理之所以 养情也”。
后世的王阳明则主张,“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基于此,著名学者成中英先生认为,东方管理是人性管理,即通过人自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管理,倡导以人为中心,探究一个人如何同他自己,如何同他周围的人、环境、整个世界发生关系。因此,企业领导者将精力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大多数管理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性向善为主调,对管理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在管理理念方面主张“仁政”与“礼治”二是在管理目标上,力图达到协调、德教:三是在管理形式上主张管理者积极修身,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今人心悦诚服。沿着这样的路径,我慢慢找到了与“心”相关的内容顺应中国传统文化,将管理的本源放在“治心”层面上,因为对“人心”的观察与治理,是中国传统管理的特色。“治心”,往往表现为某种灵活性和非规范性、非程序性。同时,“人心”的问题,不只是管理心理的问题,更是管理机制与管理模式的问题。
也就是说,适合中国的管理,必定是对“中国人”的管理,而对中国人的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中国人的“心”的管理。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管理实践中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做到有心、用心、以心传心让员工先从充分理解管理开始,从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从最简单的执行入手;让员工先认知管理,再认识管理,再认同管理。
首先,开展“知心”工程:从沟通开始,引导每一个员工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开展“聚心”工程:凝聚人心,真心换真心,赢得人心。最后,开展“塑心”工程:以文化人,塑造人心,让员工自觉自律,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从文化无意识,到文化有意识,再到文化无意识,鼓励员工不断成长。经过长时间的心力传递、人心养育,文化管理成了根植于员工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心力管理”就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共同价值观来管理企业的一种模式。

这些年,我在实践的路上义无反顾地艰辛探索,探寻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心力管理”的规律和实践方式。
什么是“心力”?记得幼时听到的“一支箭易折断,一捆箭折不断”的故事。细微之处如何显心力?实践中有一个质朴的道理: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赢得人心,即使面对不可能的绝境,也不要失去希望,因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心力”——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地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增效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灌、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
企业心力之妙在于无形胜有形,是一种不囿于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条条框框的羁绊,表现为无形管理的现场力。即俗话说的:拿活儿、做出来、看结果。这种无形的现场力,不计较条件,不讲代价千方百计解决问题。总而言之,心力管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得人心。这是在当今经济环境多变、危机丛生中,企业所表现的一种整体的突破力、创新力、持续力和内生活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可指精神、意识。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人可以创造一切奇迹,但要有心、要用心。而这个心,不是一个人的心,而是像一盏灯点燃千万盏灯那样,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金刚经》所讲的“一合相”。人有无限的潜能,关键是激发出来。靠什么激发?靠的是我以我心,真心换真心,所谓诚则灵、信则灵,激发出来的是觉悟这粱扎唯祚藝荁锓隐者颍營荪岿心邸鲩父,即老子讲的“大象无形”。
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管理意味着爱,一个企业家如何去爱员工、尊重员工、帮助员工、关注员工,使员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充满爱心的人,任重道远。法治治标,德治治本。法治的特点是将人管住,而德治是修养人心。“德”是什么?古代曾把“德”字写成“惠”即“直”字下面一个“心”,从直从心也。一个企业家要在工厂构建个“家”的氛围,营造“家”的温馨,这就需要从心灵发现真我,对内心加以管理。管人就是管心,认识人的本质和本性,把握人性的特点关注人的各种需求,做好人心的养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心本管理的根本。
上至国家,下到企业,要想办好一件事,离不开心力、智力、人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团结氛围,形成合心合力,是一个企业的福分,也是员工的福分。在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松林”)多年来对职工的关爱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种关爱的作用远远超越金钱的作用。
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万事兴,兴盛靠的是心,要有心、用心、真心、城心、全心。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他们的家时,员工就不会是“飞牌”,他们就会“吃了秤砣铁了心”,把企业看作“永久牌”,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人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员工的安心、忠心,是企业用心换来的,只有企业用心,员工才会安心。
人与人的差别并不在身外的名声和利益,而在于内心力量的大小。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主导力量,是企业运转的发动机。不管是家上万人的大企业,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企业存在着怎样的管理问题,首先考虑的是人有没有问题员工有没有良好的工作意愿,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激发,人心是否向着企业,你有没有足够的凝聚力、亲和力……
在一个员工处处被尊重、事事受关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秉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会用一颗企业心白觉自愿地为企业发展献出全心、全意、全力。
梁启超先生曾有一段关于民族精神的精彩论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可以说,心力管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企业管理者自觉探索的结果。心力管理强调情感与理性相互融合,力图达到一种中庸的理想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心力管理的实施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很高。比如:他首先要有德行,自身重视道德修为,行事注重道德评价;还要下大力气对企业员工进行各个方面的关注、关心、教导、引领;最后还要“仁政”“推恩于民”,即从层工情绪、工作状志、生活状况、收入乃至职业发展等角度做好管理。
从具体内容看,本书共分九章,章与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章基于“管理模式都包蕴着民族文化的内涵”的认知,描述传统文化与黑松林心力管理之间的“连接点”,重点讲述黄桥的历史、人物,由远及近,阐发“传统”在心力管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重点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与优秀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思好学、刚健有为等特性做了描述,道出了企业家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卓越管理力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行塑人”三个方面介绍黑松林的心力管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与管理员工,打造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坚强团队。第六章“和谐组织”可以说是第三章至第五章的总结,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谐管理与和谐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黑松林和谐团队创建的过程及其对企业成长的支撑作用。第七章“诚信竟合”,结合黑松林在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故事,讲述黑松林的“心力营销”在商业活动中经营人心,与客户建立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第八章“权变管理”主要讲述心力管理的权变思维,即管理要随着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体现中国式管理的柔性之美。第九章“用心管理,管到心里”是全书的总结,结合黑松林的案例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心力管理”在黑松林的企业实践中发挥作用。
比起那些成功的大企业,黑松林微不足道,而且在前进路上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这本书,是我们向读者汇报黑松林学习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阶段性成果。还是那句话,找对了方向就不怕路远。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