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省作协老主席尧山璧作序推荐王湛梅的《喑香疏影》

        

导读:时代青年有句时髦话“诗和远方”。其实,许多人没有那么浪漫,更现实一点,钟情小品和眼前,追求物质,疏忽精神。湛梅属于前者,真正喜欢诗,新诗旧诗她都爱。在她这样年纪,对诗体并无成见,纯粹出于爱好。

时代青年有句时髦话“诗和远方”。其实,许多人没有那么浪漫,更现实一点,钟情小品和眼前,追求物质,疏忽精神。湛梅属于前者,真正喜欢诗,新诗旧诗她都爱。在她这样年纪,对诗体并无成见,纯粹出于爱好。

湛梅自幼喜欢读书,尤其诗歌,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臧可家、艾青、田间、郭小川、贺敬之,长期大量阅读中形成了自己诗的美学。传统诗是成熟和完美的,意境美、形式美、音乐美,新诗还在路上,探索之中。时下流行的新诗,内容上有创新,艺术上有缺失,散文分行,散乱的思想火花,缺少形式美,艺术魅力不足。传统诗能唱能吟,而流行诗只是在说,而且还口齿不清,常常听不懂。写传统诗要求文化修养、境界、胆识、胸襟,而流行诗门槛低,不讲难度,也就没了高度、深度。当然当前旧体诗也有流行病,模仿唐宋,陈词滥调,形式上套了格律,而内容苍白,一堆塑料花,无香无味。总之,在我们诗的国度,大众对当下诗歌还没有恢复到一定热度,有诗歌自己的问题:新诗缺乏民族化,旧诗缺乏现代化。

湛梅较早认识了诗的真谛,进行了自己的实践。她的诗词比较古朴,但又不是迂腐的古,这是值得鼓励的。她能保留旧诗的优美,不因求新而损害诗的味道,这也是应该继续努力去发扬的。她的新诗写得非常素淡,却又在淡中能琢磨到诗味,这就正如“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

美学领域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湛梅的诗词就具备了宋词婉约派流传至今的优美感,这虽是女性在写作时比较容易呈现的气质,但她在风花雪月之外还能时常进发的巧思,为柔和的词句增加了一点跳跃和灵动,让她的作品更加有特色。

她填词歌咏传统的月色,却不仅仅是叹息“门前月色渐如愁”(《浣溪沙》),更能在对阴晴圆缺的怅惘中添一声声“他日更重磨”(《忆江南》)的祈盼;她写诗抒发家国的情怀,有“但愿汉江清景好,樱花开处共晨曦。(七律·春》)的温柔祝愿,也有“金戈铁马丹心著,收拾山河志不移。”(《钓鱼岛》)的志远情坚……她的传统诗词,虽不算宏大开阔,却能时常出一些新意,把自己婉转的心思填在了看似平淡的文字中。

湛梅的现代诗,风格不同于旧体诗,却同样很有女性柔美灵动的气质,楹联雅致秀美,散文写的活泼有趣,游记则是突出了文化认知,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意的栖居”。她的文字都透出一股古典的诗味。

荣格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湛梅之于古典文化,就颇有几分这样的意味。她读书好读原典,逐字还创地品味经典文化的原本意境;她好旅游,每到一处,先寻其古迹,看似枯燥的石碑旧刻,少有人行的偏僻旧址,很多别人忽略的东西她品读得津津有味,这种“游目历遐荒”的道遥生活,让她被古典文化熏陶成性。她倒是从不敝帚自珍,还很尽力地去做文化的普及,办了很多讲座去讲解格律诗词的创作和鉴赏普及是很有功德也很辛苦的事情,但她做得很好。

最近因疫情而宅居,如守战壕,也有了读书机会。偶尔有“窗明几净了无尘,斗室风生万里春”之愿。

我为湛梅作序,也不单单为了作序,也想抒发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多年来我偏爱能深层打动我的作品,那种作品大多具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感。可湛梅这种淡美的文风,却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安静和愉悦。宋人邓深诗中说“人生天地间,世路多坎坷”,再饱经风霜的心境,也未必不会感动于“细嗅蔷薇”的某个瞬间。湛梅的文字风格很有特点,这种特点它来自传统文化的渗透,来自于我们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来自于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在的数千年积淀。虽然作为一个个体,她可能仅拾取到其中微小的几片珠贝,但对苦于繁忙生活的人们,偶尔能静下心来读一点这样安静优美的诗词,也是挺不错的选择。湛梅是位优秀的诗词践行者,希望她能够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2020年5月18日

(尧山壁,河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诗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