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国防大学老政委、上将赵可铭推荐栾瑞生编著的62万字的《战友情》

        

导读:我曾给栾瑞生同志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南地北总是情》写过序。栾瑞生将他 15年的军旅生活锤炼,40多年的地方记者生涯,跑遍大江南北涉及28个行业的演讲积淀,都浓缩到了这本书里,读来让人亲切感悟甚多。

赵可铭:《战士情怀战友情深》

我曾给栾瑞生同志编著、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南地北总是情》写过序。栾瑞生将他 15年的军旅生活锤炼,40多年的地方记者生涯,跑遍大江南北涉及28个行业的演讲积淀,都浓缩到了这本书里,读来让人亲切感悟甚多。

前些年,他从南到北,走东奔西,情传四方。从广州到北京,从上海到南京,从西安到成都大江南北讲遍人间情理,长城内外说尽世事沧桑。听过他演讲的有中央机关的部长、司长;有省、市、县领导;有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也有白领蓝领,还有打工一族和农民兄弟。

他的演讲,大到1000 多万人口的省会,小到十几万人的县城,一场又一场,场场火爆。我曾为他题写“战士情怀 大家风范”,以示鼓励。

这些年,他为了编著《战友情》这本书,走上了艰难的采访之路。

从广东到广西、湖南、湖北,从河南到河北、山东、江苏、辽宁,从江西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共计 19个省、市、区的78个市县进行采访,完成了记述 55军高炮部队历史和退役军人风采的《战友情》,长达60多万字。

他到北京向我汇报了采写编著《战友情》的情况,请我写序。他说,50多年前参加新闻培训班,得到过我的鼓励而走上了新闻之路。55 军高炮团1985年整编后,高炮团司政后机关、二营和 163 师高炮营,组建了 163 师高炮团,我曾任163师政治部主任。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仅是因为他讲的两个理由。

八年来,他先后到全国19个省市区的78个市县,采访了2000多位战友。他在东北采访时正逢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不慎滑倒在雪地里;在山东采访时患了重感冒而住院;在湖北咸宁采访时被洪水包围;在广西采访时扭伤了右脚;在河南采访时扭伤了腰;在河北采访时摔断了胳膊。我被栾瑞生不辞劳苦,为战友情而奔波所感动。

《战友情》是实地采写的真材实料,不是收编改写别人的文章,每篇都是他自己采写包括战友的照片大部分也是他拍摄的。哪里有战友,哪里就有战友情。《南粤大地战友情》《难忘高炮战友情》《两个团长的拥抱》《梦圆海门军营共聚战友深情》《港城湖光美 战友情意深》等 20篇多文章,是他在南粤大地20多个市县采写的,每篇都凝聚着深深的战友情。

他在广西采写的《半城绿树半城楼 风雨同舟战友情》《生死之交战友情》《民族风情独神韵 战友情深传四海》;在湖南采写的《芙蓉国里尽朝晖 战友情深似海洋》《星城潭城 战友深情》《不看花瑶风景美 留恋高炮战友情》《楚尾黔首夜郎根 战友情谊似海深》等30多篇文章,每篇都包含着他从城市到乡村采访的艰辛和深情。

为了写好《战友情》,他先后在湖北省的武汉、汉川、鄂州、嘉鱼、咸宁、荆州等市采访,写出了《洪水隔不断战友真情》《嘉鱼美美不胜收 战友情情深义重》 《江汉明珠汉川城 高炮战友情意浓》《雨天江城行深深战友情》《战友情谊深 带伤下江陵》等文章,每一篇都在湖北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我看到他在咸宁采访老营长杨协成被洪水包围,用塑料袋包着电脑,站在水里等消防救护快艇救援的照片,非常感动。

在齐鲁大地采访时,他采写了《蒙山沂水景色美战友兄弟情谊深》《金银花开香又浓 平邑高炮战友情》《古渠丘地峡山美 高炮战友情谊深》《陶丘千古县战友情谊浓》等十几篇文章,包含着他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在燕赵大地,他写了《东光乡音浓战友情意深》《河北霸州行浓战友情》《战友情谊暖人心我和卢政委的八次握手》,这一篇篇的文章,都凝结着他的汗水和泪水。

最令人感动的是《我所经历的战争》篇章,《令人难忘的燃烧岁月》《战火中的烟缘》《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给爸爸妈妈的“遗书”》《战前的电报》等,这些文章也曾在很多报刊和网络广泛传播过,令人感动泪目。

在前线采访,他与连队干部战士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抢占阵地,一起钻猫耳洞,一起吃压缩饼干,一起守卫着战区的领空,并先后写出了《连长的饭盒》《战士的心声》《这血,一定让他们加倍偿还》《如果我光荣了,我儿子长大也让他当兵》《班长的家书》《一个军人妻子的情怀》《韦妈妈的一片真情》等激动人心的好文章。

特别是他写的《战地日记》《猫耳洞诗词》,都是非常珍贵的战争实景记录,把我们带进了那战火燃烧的岁月。因为我也是那场自卫还击战的参与者,共同的经历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被他的回忆文章所打动。

栾瑞生说,他一生“遇到最难的事,不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也不是转业后当记者为了正义采访被阻,而是退休后采编第四部书《战友情》。”

我曾说,齐鲁大地孕育了栾瑞生,他身上始终流露出齐鲁文化的气息,展现出山东特有的豪爽与朴实。部队的熔炉锤炼了他,使他身上始终有着深深的军人气质与战士情怀。这正是他在面对种种艰难困苦,依然坚持采写《战友情》的动力源泉。

我也曾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他有多少财产,而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栾瑞生为《战友情》奉献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幸福,是感动,是尊敬,也是生命的延续。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自己出资出力一定要完成《战友情》的原因。

采编中遇到过多少坎坷,他心里明白;承受了多少苦累,他心里清楚;包容了多少间沧桑,也都在他心里装着。

栾瑞生退休以后,本可以去国内外旅游,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带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耕耘不止,完成《天南地北总是情》以后,又编著了60 多万字的《战友情》,我由衷的为他点赞。

有人建议他组织别人一起来写,自己修改编辑,这样就不会太累。他说:“有些事情别人可以替我做,但无法替我感受。当记者如果自己不去采访,拿别人写的东西来修修补补,那就好像嚼人家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在采访中经历了痛苦的磨练,成功才会美丽动人;排除了灾患袭扰,欢乐才会令人舒畅。

他在北京大专院校演讲时说过,很多事情是在逼迫中才能激发出来,许多办法也是在走头无路时才会想到。不逼一下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秀。因此,栾瑞生在编著《战友情》时,不断逼迫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发扬军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到底。无论是采访时在雪地滑倒,患重感冒住院,还是被洪水包围、扭伤腰和脚、摔断胳膊,他都没有放弃,始终相信自己终会成功。

在《战友情》的编著过程中,他的记者生涯大放光彩,字里行间所包含着的战士本色和家国情怀,超越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这就是军魂,这就是军人的精神。军营和战场上所结下的情谊,不会随着岁月逝去的,是超越时空的,美妙的文字是不朽的。

赵可铭2024年11月2日

(赵可铭:曾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国防大学政委、上将军衔)

序2、广西军区政委、少将军衔龚平秋:《战友情深四海》

在集团军的编制中,有高炮、地炮、装甲、通讯、工兵、防化、侦察、运输等众多兵种。55 军高炮部队从最初成立高炮分队、高炮营,逐步发展到组建军高炮80团、直属高炮团,而后每个师成立高炮团,军成立防空旅,历经了五十余载的风雨历程栾瑞生同志为了编著《战友情》这本高炮部队的历史史书,不辞劳苦,先后奔赴19 个省市区的 78个市县进行采访。他倾心完成的这部达60多万字的著作,生动的记述了 55 军高炮部队历史退役军人的风采和对越自卫还击战那燃烧的岁月。

《战友情》详细记述了从 1953 年组建直属独立高射炮兵营(55 军高炮团前身),到 1963 年成立高炮 80 团再到 1985年高炮团整编,163师高炮团成立这整整五多年的辉煌历史。它再现了高炮部队官兵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在战斗岗位上恪尽职守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各项光荣任务的场景;同时也记述了他们离开部队后,在建设祖国的新岗位上,传承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扬革命军人优秀作风,弘扬军人无私奉献精神,做出新贡献的事迹。

栾瑞生同志在《战友情》这本书中,不仅记述了这支高炮部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光荣历史,还精心采写了一百多篇退役军人风采的文章,此举在全军尚属首次。栾瑞生同志于 1970年人伍,在高炮团工作生活了十年,之后调到 55 军机关工作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特别是任新闻干事以后,为宣传高炮部队作战训练和政治文化生活贡献力量,立功受奖达28次。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始终坚守在一线连队采访,直至部队撤回才返回机关。战后,他调到军机关工作。转业后,他曾任广东省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工会主席,如今担任《中华名家》杂志社总编辑,在全国报刊广播电视发表各类新闻稿2800多篇。

我离休后定居广州,由此与栾瑞生有了见面的契机。十几年前,他编著了第三部书《天南地北总是情》,55 军原军长、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上将为这本书题写书名,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可铭上将撰写序言,李乾元上将和欧金谷、王吉连、康成元中将等海陆空三军二十多位将军题词予以鼓励。

我了解到,他退休以后,在全国29个省市区的 28个行业作了1800 多场演讲报告在全国服务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为他题写了“桃李满天下”,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就。

他曾多次向我提及,想要编写一本55军高炮部队的历史史书,记述这支部队发展壮大的光荣历史,对此我表示大力支持。经过八年多的艰辛努力,他终于编著完成了这部长达 60 多万多字、记述 55 军高炮部队历史和退役军人风采的《战友情》。

他向我汇报了采写编著《战友情》的情况,并请我为这本书作序。他说,这是记述55军高炮部队的历史史书,而您作为55 军唯一健在的军首长,理应由您来撰写序言。高炮团团长俞启攻向我介绍了陪同栾瑞生同志到湖南、江苏、广西、湖北、江西等省区十几个市县采访战友的经历。他谈到栾瑞生在东北采访时正逢寒冬腊月,不慎滑倒在雪地里;在山东采访时患重感冒住院;在湖北咸宁采访时被洪水包围;在广西采访时扭伤了右脚;在河南采访时扭伤了腰;在河北采访时摔断了胳膊,听闻这些,我深受感动。

我翻阅了栾瑞生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撰写的《南粤大地战友情》《半城绿树半城楼 风雨同舟战友情》《星城潭城 战友深情》《洪水隔不断战友真情》《雨天江城行 深深战友情》《蒙山沂水景色美 战友兄弟情谊深》《东光乡音浓 战友情意深》等十几篇文章,每一篇都凝聚着深深的战友情。《我所经历的战争》篇章中的《战地日记》《猫耳洞诗词》《难忘的燃烧岁月》《加急电报的故事》,都是极其珍贵的战争实景记录,特别是那封《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给爸爸妈妈的“遗书”》,令人感动地落泪。我也参加了这场自卫还击战,看到文章中记述他与连队千部战士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抢占阵地,一起钻猫耳洞,一起吃压缩饼干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赵可铭将军说得对,栾瑞生编著的《战友情》,是实地采写的真材实料,不是收编改写别人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他自己亲自采写,每一篇都包含着他采访的艰辛,凝聚着战友的深情。

什么是战友情?栾瑞生同志在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时说:“息息相通,血脉相容,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这就是战友情。”

曾记得,烈日类类下,训练场上高炮官兵相互鼓励,苦练杀敌本领。即使汗流泱即便疲惫不堪,只要战友们坚定的目光相互对视,便能重新燃起无穷的力量。这是一无需言语的默契,一种苦累与共的承诺。

曾记得,对趟自卫还击战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战友们彼此守护,并肩作战。在那个时刻,生命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与身边的战友紧密相连。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战友情》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对战,的深情诉说。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生命中最璀璨的明珠那超越血缘趸丸战友情谊,令人难以忘怀。

当我们阅读《战友情》这本书时,会深切感受到在部队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战之间的感情如同深海般浩瀚无垠。战友们退伍离开部队后再次相聚时,那种深厚的战情瞬问就会被点燃。

当我们阅读《战友情》这本书时,会深刻感悟到在共同理想、共同战斗和共同的经历中孕育面生的战友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战友们在新的生活中继续保持军人的优良品质。

战友情,是军人在共同的军旅生涯中铸就的珍贵感情,是一种值得永远珍惜和传承的伟大情谊。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战友情》这本书中,感受到战友情的温暖和力量,让这份珍贵的情谊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龚平秋2024年9月6日

(龚平秋:原 55军副政委,后任广西军区、海南军区政委,少将军衔

序3《光荣的高炮团 深深的战友情》

55 军高炮团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部队。高炮团的官兵,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响应祖国的号召,从全国各地应征入伍,在战斗岗位上奉献青春,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光荣任务。干部战士离开部队后,在祖国建设的新岗位上,继承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发扬革命军人的卓越作风,弘扬了中国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祖国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栾瑞生同志编著的《战友情》,是一部55军高炮部队的历史史书,详细记述了从1953年组建直属独立高射炮兵营(军高炮团前身),到1963年高炮八十团成立,再到1985年高炮团整编最后到 163 师高炮团成立,整整 50余年历史。

栾瑞生同志把这支部队发展壮大的历程与光辉历史,以及记述退役军人风采的100多篇文章,汇集成了高炮部队一道靓丽的历史风景线。55军原军长、国防大学原校长邢世忠上将为《战友情》题写书名,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可铭上将撰写序言,李乾元上将和欧金谷、王吉连、康成元中将等海陆空三军 20 多位将军为《战友情》题词鼓励。

我曾任55军高炮团团长,也是最后一任团长。从1963年6月高炮团在广东阳江雅韶成立,到1985年高炮团整编,我见证了高炮团22年的历史。栾瑞生同志是55军高炮团的新闻干事,我时任高炮团二营营长,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

当时,栾瑞生同志作为团工作组来到我们二营六连,与连队干部战士团结战斗,在阵地上坚守了 20 多天。他和干部战士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抢占阵地;一起钻猫耳洞,

起吃压缩饼干,一起守护着战区的领空,经历了那难忘的燃烧岁月。

在战场上,我通过报纸和高炮团的《卫空》战报,看到他写的《连长的饭盒》《战士的心声》《这血,定让他们加信偿还》《班长的家书》等文章,更多的了解了六连战况。

我看过他写的《战地日记》和在猫儿洞里写的几十首诗词,建议他收人《战友情》与战友门分享。

从广西前线撒回牛轱岭军营的第二年,我调到军炮兵处任副处长,栾瑞生调到军政处当干事、我们在一座大楼上班,一个食堂吃饭。后来,我调到高炮团任团长,整编后转量到武汉、交瑞生转业到了广东省电台,我们一直没有见面。

由于没有联系方式,他在湖北作的20多场演讲报告,特别是在武汉省委洪山礼堂的大型演讲报告,我都没有办法参加。

我退休以后,跟随儿子来广州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分别20多年时任广东省电新闻中心副主任的栾瑞生见面了。

真正了解栾瑞生,是着了他编著的第三部书《天南地北总是情》这本书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邢世忠上将题写了书名,赵可铭上将题词“战士情怀,大家风范”,并为这术书写序宫,还有海陆空和武警部队20多位将军题词。他把15年的军旅生涯,40多年的记者历程、1800 名场演讲的风采,都凝结在书里。

赵可铭上将评价道“这部书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读来令人沉浸于一种独特境界与深情世界。书中既有你,也有我,还有他,让读者无不动容、动情、动心;或开怀一笑、或掩泪湿襟,而后顿悟人生哲理。这本书展现了军人勇往直前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发向上,搏击创新、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风采。”

瑞生同志不仅是高炮团和军的新闻干事,还是我国著名演讲家、营销服务专家社会活动家、在全国29个省市区党政机关和28个行业作了1800多场演讲报告。

栾瑞生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火线采访,在部队立功受奖28次。从部队转业广东省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工会主席,在全国报刊广播电视发表各类新闻 2800 多篇。

另外,栾瑞生同志还著有《蓝岩书法艺术》和系列情感著作《翰墨情》《天南地北总是倩》《情满军营》《战场情怀》《铁路情缘》《情系蓝天》《酒店情感》《校园情意》《悠悠乡情》等。

他现任中国创业家讲师团首席讲师、中华全国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中国创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名家》杂志社总编辑、全国企业和政府顾问及大专院校客座教授等90个职务。

我们见面以后,经常一起聚会聊天,一起去广西、湖南、江苏等省市看望首长战友:一起拜访高炮团第一任团长乔铁英。可能是从事新闻工作养成的习惯,每次活动他都会写文章。他说:“就像在部队时一样,新闻干事随团长一起活动,自然要写文章。”他向我展示过八本日记,记述了高炮团15年的历史。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写一本记述高炮部队的书,让在全国各地的高炮退役军人一起见证高炮团的光荣历史,再现高炮战友的风采。我向高炮团后任的几位团长通报了这一消息,大家都赞同支持栾瑞生的义举。

2016年,栾瑞生同志开始了艰难的采访历程,八年奔走19省市78市县,采访2000多名战友。

1981年,栾瑞生从高炮团调到军机关工作,对高炮团整编前四年的情况不了解,很多新干部不熟悉,给采访增加了很多困难。

为此,我陪同他从湖南的资兴、长沙、益阳、常德、吉首,到广西的柳州、南宁靖西、钦州等市采访;还到苏州采访老营长张坤元,到江西上饶与杨昔江等几十名战友聚会。一路走来,我见证了他采访的艰辛付出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

我们和战友聚会时,他在采访记录;吃饭时,他还在采访,吃的什么菜都不清楚:晚上我们休息了,他开始整理采访记录。他说:“为了战友情,必须付出艰辛,不怕吃苦受累,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东北采访,他不慎摔倒在雪地里;在山东采访患重感冒住院;在湖北咸宁采访被洪水包围;在广西采访扭伤了右脚;在河南采访扭伤了腰;河北采访摔断了胳膊。

为了战友情,他跋涉不停,行走在泥泞里,每一步都留下了自己脚印,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采访的价值。就像他说的“战友之间,息息相通,血脉相融,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光荣的高炮团,深深的战友情。栾瑞生在为战友们扬帆,为战友情起航。我们要为他助力,为他点赞。

俞启攻2024年9月6日

(俞启攻:原55军高炮团团长)

附一:《作者简介》

栾瑞生,字德昆,山东潍坊人,我国著名演讲家,营销服务专家,社会活动家。1970年人伍,曾任新闻干事,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大线采访,在部队立功受奖28次,其中二等功二次。从部队转业,任广东电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工会主席。

现任中国创业家讲师团首席讲师、中华全国人力资源协会副会长、中国创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华名家》杂志社总编辑、全国企业和政府顾问及大专院校客座教授等九十个职务。

在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区党政机关和二十八个行业,作了1800多场演讲报告。在全国报刊广播电视上发表各类新闻2800多,其中120多篇在全国全军和省市获奖。主要专著有:《蓝岩书法艺术》和系列情感菁作《墨情》《天南地北总是情》《战友情》《情满军营》《战场情怀》《铁路情缘》《情系蓝天》《酒店情意》《悠悠乡情》等。

附二:《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辉煌历史》《难忘岁月》《战友风采》《我所经历的战争》等篇章,长达60多万字。

内容涵盖从组建高炮分队、打击国民党小股武装窜扰、参加东南沿海机动作战、争夺华南制空权,到援越抗美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支援地方建设、抢险救灾,以及高炮团组织沿革、主要领导人变更等光辉历程。书中记录了55军高炮团前身——1964年成立于广东阳江雅韶的高炮团,到1985年整编,并延伸至成立163师高炮团后50多年的光辉历史。

作者先后走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江西、江苏、辽宁、四川、福建、云南、贵州、南海、重庆等19个省市区的78个市县,采访2000多名战友,采写了《难忘高炮战友情》《半城绿树半城楼风战友情》《生死之交战友情》《星城潭城战友深情》《洪水隔不断战友真情》《相逢满脸老泪流举杯畅饮话余生》《蒙山沂水景色美 战友兄弟情意深》《战友情谊暖人心我和卢政委的八次握手》等100多篇文章。

《我所经历的战争》篇章基于作者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火线采访,其中《令人难忘的燃烧岁月》《战火中的烟缘》《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写给爸爸妈妈的“遗书”》《战前的电报》等文章,曾在全国20多家报刊刊登、好评如潮,有的文章令人泪奔。

《战地日记》记载了高炮团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战后在边防执行守卫祖国领空,直至从广西撒回潮州牛牯岭军营的历程,其5万多字。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作者还在猫耳洞创作了数十首诗词,后辑为《猫耳洞诗词》。

附三、作者寄语

《自己不去扬帆 没人帮你启航》

我担任《中华名家》杂志总编辑时,所写的“总编辑寄语”便是这个题目,现在将用在《战友情》这本书的寄语中,更是贴切实际

八年来,我奔走于19个省市78个市县,采访2000多名战友,最终完成了这部记述55军高炮部队史和退役军人风采的《战友情》。这本书涵盖了《辉煌因史》《难忘岁月》《战友风采》《我所经历的战争》等篇章,长达60余万字。

同时也感谢李乾元上将,刘存智、康成元、周玉书龚谷成、欧金谷、王吉连、朱永清、周为民、刘智民鲁玉昆中将,刘明仁、杨应林、孔见、胡钦佩、龚平秋陈添林、黄祖示、衣述强、胡海平、蔡家作、陈维展少将和老首长闫寿湖、余鹏翔,还有荣获国家“人民英雄荣普称号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钢铁战士麦贤得,为《战友情》题词。

有人曾问我:为何要撰写《战友情》这本书?我内回答是:军旅生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是我生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我视战友友情为生命,将社会责任视作使命。虽然我已摘下了那代表荣誉的帽徽领章,脱下了象征责任的军装,但战友之情始终在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岁月老去,我们在夕阳余晖下回望往事之时,翻开《战友情》这本书,您会为曾经拥有过的军旅生涯而倍感自豪。当我们的子孙后代翻开这本书,他们会为父辈的军旅光辉而感。

邢世忠上将,曾任55军军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大学校长。他生前曾先后三次接见我,并为《战友情》写书名,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我都铭记于心。

他曾说,编著《战友情》,对于鼓舞已经退出现役的官兵,以及安定军心、提升现役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得知我在采访中不慎掉断胳膊时,他关切的问到:“那只胳膊,你活动一下我看看,完全好了吗?”他看到我的胳膊活动自如,才放下心来。

赵可铭上将,曾任国防大学政委、教授、研究生导师。1973年,赵政委时任广州军区新闻科长,在55军新闻培训班上,给我讲授新闻知识,鼓励我深入采访,勤学苦练,并带我深人连队采访,引领我走上了新闻工作之路。

得知我在全国29个省市区作了1800多场演讲报告。对我取得的成绩给子了充分肯定,并题写了“战士情怀大家风范”,以此鼓励我。

最近,我专程前往北京向赵政委汇报《战友情》的编著情况,讲述了八年来在19个省市区采访的艰辛历程及战友们的深厚情谊,请他为《战友情》撰写序言。赵政委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并鼓励我尽快完成这部高炮部队的历史史书。还为栾瑞生编著的《战友情》题写了《战友情深》。

赵可铭上将说,栾瑞生耕耘不止,完成《天南地北总是情》以后,先后到全国19个省市区的78个市县,采访了近2000多名战友。在东北采访正逢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不慎滑倒在雪地里;在山东采访患重感冒住院;在湖北咸宁采访被洪水包围;在广西采访扭伤了右脚;在河南采访扭伤了腰:在河北采访摔断了胳膊。我被栾瑞生不辞劳苦,为战友情奔波所感动,由衷地为他点赞。赵可铭上将还特为栾瑞生题写《笔耕春秋》,以此鼓励。

李乾元上将先后十几次会见栾瑞生,多次过问《战友情》编著情况,先后为《战友情》题写了“战友情深”为栾瑞生题写了“宁静致远”、“军人风采”。

他说:“《战友情》是退役军人的精神食粮,一定要发扬部队光荣和军人不怕苦累,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精心采编,尽快出版与读者见面。”

原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刘存智,生前曾三次会见栾瑞生,希望他采编好《战友情》,为退役军人提供精神食粮。他赞誉栾瑞生有山东人的豪气,更有山东人的豪情特意为他题写了“齐鲁豪情”,以此鼓励。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金谷中将,曾六次会见栾瑞生,鼓励他深入采访创作,写好《战友情》这本书,将战友情传递给更多的战友。他说:“战友情,是世间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之一。战友情,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与其的承诺;战友情,是在艰苦的训练中,相互扶持;战友情,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彼此牵挂的深情。他为《战友情》和栾瑞生题词:“初心相同,战友情深四海总关情”,还将自已编著的书签名赠给栾瑞生。

广州军区空军政委王吉连中将,非常关心《战友情》的编著工作,先后五次会见栾瑞生,听他讲述对越自卫还击的故事,鼓励他讲好《战友情》,写好《战友情》。

他说:“战友情,是军人在其同经历战火洗礼、执行任务过程中所建立的特殊感情。战友情,是军人忠诚担当、团结协作的见证,是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作承。栾瑞生写《战友情》这本书,就是让这种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他曾三次为《战友情》和栾瑞生题词:“并肩战斗,生死相依”“战地记者,不辞人间风流”“并肩战斗,英勇杀敌”。

他得知《战友情》编著完成,高兴地说:“瑞生,你苦了,祝贺《战友情》出版。你功德无量,我作为一名老战士为你骄傲,为你点赞!”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周为民中将,为《战友情》和栾瑞生题词:“铁血丹心,深情永驻”“老兵风骨,英雄本色”。他说:“战友情,是超越了亲情和爱情的情感。在战场上,当枪林弹雨袭来时,战友毫不犹像地为你挡子弹,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战友。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情谊,是种无私的奉献和担当。”

他作诗一首,祝贺栾瑞生的《战友情》完稿:“铁血丹心铸鸿篇,六十二万铸华年。笔走龙蛇书战友,泼墨征程忆烽烟。金戈铁马人字句,肝胆相照跃纸笺。今朝功成庆华诞,再续军魂新纪元。”他对栾瑞生说:“恭祝大作付梓,期待再谱华章。”

辛荣国将军是栾瑞生的同乡战友,曾任广东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

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栾瑞生战友和他编著的《胡友情》。他说,八年多来,栾瑞生战友自己出资十几万元在全国19个省市区的近百个市县奔波,采访了2000多名战友完成了《战友情》。这沉甸甸的凝结着汗水心血的60多万字,是他对战友的一片真情。

他认为,战友情,是一种人生中最美好的感情,它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栾瑞生战友编著《战友情》这本书,就是珍惜战友情,传承战友情,让这种伟大美好的战友情谊在世间永存。谈到栾瑞生战友采写《战友情》的艰辛,他说,栾瑞生战友到深山里寻找战友;给贫困战友送温暖;为受迫害的战友鸣冤。在东北采访,正逢寒冬不慎滑倒在雪地里。在山东采访,患重感冒聘月住院。在湖北咸宁采访,被洪水包围。在广西采访,扭伤了右脚。在河南采访,扭伤了腰。在河北采访,摔断了胳膊。为了战友情,他跋不停,行走在泥泞里,每一步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印证着采访的价值。他说,栾瑞生战友退休以后,本可以去国内外旅游,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带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耕耘不止,完成《天南地北总是情》以后,又编著了60多万字的《战友情》。

他特别谈到,栾瑞生战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主持人问:“您写的第四部书是《战友情》

何谓战友情?”栾瑞生战友的回答是“战友之间,息息相通,血脉相融,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这就是战友情:

八年多来,栾瑞生在为战友情扬帆,为战友情起航,我们应该为他点赞。

荣获国家“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钢铁战士”麦贤得,先后十几次会见栾瑞生,鼓励他精心编著《战友情》。为此,他为《战友情》和栾瑞生题词“铁心向党”“忠诚铸军魂”。他说:“《战友情》就是发扬部队光荣传统的实际行动,永远跟党走,为祖国做贡献。”(未完待续)

(推荐人陈步峰系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省作协、生曲协、省影协会员,光荣在党50余载的老兵。曾撰写200余篇讴歌军旅文化的文章。如《我把青春献国防 军营学校炼真金》《1986年我组织策划了炮团与八一厂的文化联谊》《光荣在党50年的老放映员陈步峰的电影情缘——老放映员追忆激情燃烧的胶片光影年代》《回响在金融王国里的军歌》《忘不掉的激情岁月 写不完的军旅文章——老兵陈步峰用键盘抒发军旅情怀,创作二百余篇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