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访开封府:触摸千年“公廉”正气

        

导读:提起开封府,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或许都来自于流传千年的戏剧与传说——那座象征着威严、公正的官署,因“铁面无私包青天”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百姓心中“秉公执法”的代名词。此次开封之行,探访开封府自然成了必打卡的行程,就连得知我在开封的陈步峰教授,都特意叮嘱:“请代我向包公问好!”一句玩笑话,更添了几分对这座千年府衙的期待。

张凤金

提起开封府,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或许都来自于流传千年的戏剧与传说——那座象征着威严、公正的官署,因“铁面无私包青天”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百姓心中“秉公执法”的代名词。此次开封之行,探访开封府自然成了必打卡的行程,就连得知我在开封的陈步峰教授,都特意叮嘱:“请代我向包公问好!”一句玩笑话,更添了几分对这座千年府衙的期待。

追溯开封府的历史,其渊源可至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而真正让它名扬天下的,是北宋时期——这里曾是“天下首府”,又称“天府南衙”,地位举足轻重。历史上,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在登基前,都曾在此执政历练;更有一批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先后在此任职,比如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他们之中,有政治家、思想家,也有文学家、军事家,虽身处不同时代、肩负不同职责,却共同秉持着“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治京有方”的准则,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融入官衙治理,塑造出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核心的开封府官衙文化。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包拯断案的智慧、范仲淹治政的严谨,不仅让开封府的名声传遍四海,更让这份“公廉”精神穿越千年,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符号。

遗憾的是,历经千年沧桑,开封府的原有建筑早已在岁月更迭中圮废无存。如今我们所见的开封府,是近年由开封包公祠与开封宏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邀请多方专家精心设计修复的成果。修复过程严格遵循宋代《营造法式》,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总投资达八千余万元,占地60余亩,总建筑面积超14000平方米。漫步其中,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潜龙宫、明礼院、天庆观、府司西狱、清心楼、英武楼、范公阁等五十余组华美秀丽的建筑错落有致,构成了九大特色鲜明的宋文化旅游区:以戒石、大堂为主体的官衙展示区,还原了宋代官府的办公场景;以梅花堂为主体的包公传说展示区,讲述着“包青天”的经典故事;以府司西狱为主体的刑狱展示区,展现了宋代司法制度的细节;此外还有科举、宗教、游艺、休闲等区域,全方位呈现大宋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配上景区内精心编排的宋文化表演与详实的文物陈展,让人仿佛穿越回北宋,真切体验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厚重与感动。

参观途中,一个关于“包公形象”的小知识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不同于戏剧中“高大魁梧、面色黝黑、威严逼人”的艺术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包公,其实是一位身高不足一米七、面容白皙的书生。戏剧里的“黑脸包公”,不过是百姓出于对他“清正廉洁、执法严明”的崇敬,在想象中塑造的“正义化身”。但无论形象如何变化,他所代表的“清慎勤”精神,始终是百姓传颂他、敬仰他的核心。

走出开封府时,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这里不仅是一座复刻的宋代官衙,更是一处承载着“公廉”文化的精神地标。亲身感受这份穿越千年的正气,才明白为何有人说“游开封不访开封府,便如到北京不登长城”——此行当真不虚,若错过,定是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