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了庆祝建党104周年,传承传播红色文化;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25年6月20日,省城专家企业家书画家走进正定县高平地道战纪念馆与红色革命老区许香村,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主题活动。
为了庆祝建党104周年,传承传播红色文化;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025年6月20日,省城专家企业家书画家走进正定县高平地道战纪念馆与红色革命老区许香村,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红色主题活动。
河北广播电视台《永远跟党走》栏目总制片人魏钦华,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秘书长顾文华,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电影《孔秀》出品人杨敬,中国红书画院长王红、总顾问刘睿松、百年大计装饰公司董事长邢景龙及书画家30余人参加活动。
在高平地道战遗址面前,地道战纪念馆长、资深地道文化专家杨阿辉生动形象如数家珍地分享当年高平人运用地道战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告诉大家电影中主角高传宝和高老中的原型就是战斗英雄刘傻子。
高平村是电影《地道战》的原型村。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高平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民兵英雄刘傻子带领下,发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配合八路军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特别是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指引下,创造性挖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能攻能守,既可独立作战,又可与邻村联合抗敌、令日伪军魂飞魄散的地道。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就是高平村的艺术别名。解放后它作为历史见证和人民的遗产保存下来。为缅怀革命先烈,1948年,在遗址上建立了烈士纪念塔,为革命捐躯的英烈铭记在塔上。建国后,正定县几度对此进行过整修,把此处作为中国人民声讨日军侵华罪行,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最好史料和基地。
在村子中央,就是抗敌斗争纪念馆,院落一角爬满青藤的老树古钟,仿佛在提醒访客,留意抗日战争发生过的那些英勇故事。馆内,墙壁贴画记录着村子里的抗战史实,台面上还摆放着军挎包、军用电台等老物件;一处不起眼的锅灶,向下一看,竟然是高平村地道战遗址的入口。除了地道,还有烈士陵园、兵工厂遗址、区公所旧址、村公所旧址等革命遗址,都是高平村老百姓当年奋勇抗战的见证。大家纷纷走上前去,模仿高老中的样子,再次敲响警钟。
魏钦华主任和王红院长阐述了在高平地道战过党日活动的意义。
光荣在党50周年的老兵、50年前曾在北京卫戍区给北京军民放电影的陈步峰,曾经数十次放映经典电影“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对这些经典电影耳熟能详感情很深,经常分享放映感悟和电影主题歌。他讲1931年—1945年历经14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百年之大变局,世界风云变幻,中华民族仍然是最危险的时候,因此,认真的补上抗战这一课,弘扬抗战精神,强化国防意识和强军尚武精神,抵御侵略、遏制强权,保卫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创新贡献。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军事战略创新、人民战争思想实践、精神传承等多个维度?。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军民独创的游击战术,地道战不仅有效保存了抗日力量、消耗了敌军实力,更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支撑,其精神内核和战术遗产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今年中央高规格组织策划纪念活动,包括举行大会、检阅部队、招待会文艺晚会、习近平总书记将发表重要讲话等。我们要乘势而上发挥优势,组织策划参与更多的主题活动,更好的传承传播抗战精神。
河北省是抗战的主战场,河北省又是是创作抗战歌曲最多的省份。如《党歌》《国歌》《军歌》《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也是抗战题材电影最多的省份如:《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马本斋》《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我们应百倍珍惜,充分发挥它的效用,使其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防意识强军意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助力赋能。
(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陈步峰解读范仲淹的文化贡献:高家庄实在是高!不仅有英模刘傻子、不仅有地道战,而且有古代圣贤范仲淹)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正定高平走来!但河北人对范公的知晓重视程度却令人遗憾。
在地道战遗址前,有一醒目的标题《凛然浩气高平村,圣贤英豪代代传》引人注目。在地道口前 有一个面的不小长满荷花的湖——“范公湖”,对范仲淹与高屏的关系做了详细介绍。
冒着酷暑高温,服务文化开创者陈步峰教授专门向大家做了重点介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说,谥号文正,被后世称为“范文正公”,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发起者。
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历来说法不一,河北人对范公的知晓度和重视程度与苏州等地差距较大,在苏州火车站很早时候就矗立了范仲淹的高大塑像,还建立了范仲淹文化园等设施,在此建立的范仲淹研究会活动持续不断。但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的这一说法正在得到了广泛认可。根据有五:
1. 范仲淹父亲范墉曾任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真定府是成德军治所,证实范仲淹之父曾在真定府为官;2. 范仲淹在给哥哥的信中自称“我本北人,北人淳厚”;3. 范仲淹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河北;4. 曾与范仲淹共同镇守西夏的大将韩琦,后调任真定府为官,范仲淹致信韩琦时自报家门,明确表示自己生于真定;5. 著名宋史研究家、苏州人方健先生在其“范仲淹生平及其思想概论”中明确指出,范仲淹生于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
高平村的范公湖精彩的解读了地道战与范仲淹从这里走来!《凛然浩气高平村,圣贤英豪代代传》
此外,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也表明他并非生于苏州或徐州。他幼年丧父后随母改嫁,26岁中进士后要求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拒绝,直到29岁才复姓范。他45岁第一次回苏州,仅凭吊了祖坟,查看了祖居,60岁赴任杭州时途径苏州短暂逗留,63岁病逝徐州。
范仲淹虽出生于母亲的娘家正定高平村,却只在这里住了短短一百天。但是正定情结却深深地融入他的情感,他一生都在用心灵亲吻和抚摸这块土地。
他的诗文作品,其落款经常有“高平”二字,而其同僚也称他为“高平公”,他的学生也都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范仲淹的后代也称“高平堂”“高平世泽”等,范仲淹在高平尚在襁褓,不可能对正定留下什么记忆,他对正定的印象应该全部来源于他的母亲谢氏。是母亲平时对故乡的回忆和充满怀恋的讲述,构成他对正定的印象。也就是说,他对正定的记忆,是伴随着母亲对正定娘家丝丝缕缕的回忆形成的。那饱含深情的言语,感染了年幼的范仲淹,从而让他获得了正定古城的遗传图码。
服务文化开创者陈步峰教授在全国培训咨询服务文化中,在近年来组织策划的百余场文化强省系列研讨会座谈会中,经常以崇敬的心情介绍范仲淹的历史贡献。
他讲,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成就,更因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而被后世铭记。范仲淹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成就上,更在于他所推动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传播。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范仲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出的“庆历新政”,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振兴国家,尽管最终因权臣的反对而未能完全实现,但其思想的影响却深远。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同样不可小觑。他在边疆防御、平定叛乱等方面表现出色,屡次获得胜利。他的军事思想强调“以德治军”,认为军队的士气和道德水平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军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除了政治和军事成就,范仲淹在文学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他的《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岳阳楼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他提倡文人应当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强调文学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一思想在后来的文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士人阶层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范仲淹积极推行改革,关注民生。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农业发展,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他的施政理念和实际行动,使得他在民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好官。
范仲淹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满足于个人的成就,他心中始终怀揣着报国之志。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范仲淹深知,个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座右铭。是和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党我军唯一宗旨的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激励了无数文人志士,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追求理想与责任的座右铭。
在历史的长河中,范仲淹的形象不断被塑造与传承。他被后世尊为“忠臣”、“良相”,其事迹被多次改编成戏剧、小说、影视作品,深入人心。范仲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更是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深刻思考。范仲淹的一生是奋斗与理想的缩影。他从艰难的童年走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并在国家和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理想、奉献社会。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范仲淹的故事提醒我们,个人的成就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只有心怀天下,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范仲淹的经历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在感念他的贡献并以它为自豪的同时,是要认真学习传播他的服务思想,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益于人民的纯粹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
苏州火车站广场矗立的范仲淹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