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筚路蓝缕40余载 创出甜蜜事业来——陈秀英以感恩的心态执着的酿制甜蜜生活

        

导读:“我喜欢孔秀,我就是太行山谷里走出来的孔秀 孔秀的坎坷经历与我惊人的相似,而且我们都苦尽甜来,都为家庭和和百姓酿制了甜蜜的生活”。

“我喜欢孔秀,我就是太行山谷里走出来的孔秀 孔秀的坎坷经历与我惊人的相似,而且我们都苦尽甜来,都为家庭和和百姓酿制了甜蜜的生活”。

1959年出生的太行巾帼英豪陈秀英十分开朗健谈,与年逾七旬的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一见如故侃侃而谈,当接到陈步峰赠送的《服务文化30年》《孔秀现象》等书后,陈秀英谈起了身披劳模绶带观看电影《孔秀》的感想。

光荣在党50载的老兵陈步峰讲,张秀珍是从第一印染厂走来的工人作家,您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企业家,是从太行蜜蜂谷里走来的孔秀,你们的事迹与品格可圈可点可赞可叹,都是最可爱的人。我希望把您和您的甜蜜事业推向银幕推向世界。实现工厂孔秀与太行孔秀双向奔赴交相辉映。而且真正描写蜂农生活的的影视剧并不多见,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见证欣赏和喜爱甜蜜的事业。

一、“蜜蜂是我家的恩人,我因感恩感动而热爱上了蜜蜂事业且做到了文化传承”

陈秀英与蜜蜂结缘是在5、6岁的时候,当时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陈光华得了肝硬化、肝腹水,病情危重,一家人非常绝望。“我父亲当时只有30多岁,打击太大了。后来,听说常吃蜂蜜并进行蜂疗能够缓解病痛,老乡也建议父亲养养蜂,有点事儿干总比抱着病整天哀叹强。或许是蜂蜜真的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也许是蜂疗起了作用,父亲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两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从此,我就把养蜂看作可以治病救人的事,自然而然地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再后来,儿媳妇得了重病,小儿子从房顶上摔下来造成脸部畸形,陈秀英如法炮制,多管齐下,发挥蜂蜜锋疗的综合效用,再次见证了蜜蜂的神奇,他们都奇迹般的康复如初。这更加坚定了陈秀英和家庭成员对养蜂事业的爱心信心和决心。现在他们全家齐上阵,养蜂事业已经传承六代,她的孙女已经成为第六代养蜂船人,她的长孙专门报考全国唯一的有养蜂专业的大学福建农大,日前,专门邀请他的导师到赞皇蜜蜂谷做课题调研。因为专注于养蜂事业且事业有成,继陈秀英获得全国劳模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成为省级先进,他们一家已成为劳模家庭,两代人身披劳模绶带合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令人羡慕不已。

因为,困扰办实业的企业家最大的难题是子不承父业,是创业难守业更难。而在陈秀英家里则是传承有功传承有道,不仅传承了事业,而且传承了家风、传承了文化,开创了家业与事业、传承与弘扬、物质与文明、经营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的典范。

二、“当年闯市场就像闯关东,虽然十分艰辛但很快乐”。

蜂农们的期盼是她坚持的动力,只身闯市场遭遇重重艰难。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营养丰富的三倍体赞皇大枣,使赞皇蜂蜜成为性价比最高的蜂蜜。但“酒香更怕巷子深”,在蜂蜜市场比较紊乱的情况下,如何让人们认识好蜜吃到好蜜,必须走出太行老区,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才能让百姓吃到货真价实的赞皇蜜,才能带领广大蜂农致富。陈秀英把目光放到了40多公里外的省会石家庄。

万事开头难, 刚开始,陈秀英花2千块钱在石家庄市租了一个小店面。为了推销蜂蜜,她早晨5点多蹬着三轮车到市场做宣传,8点钟再返回销售点。风餐露宿节衣缩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喊破了嗓子、冻裂了手脚,受尽了白眼,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头两个月,连本带利不够交房租。”“有时候真是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去早市买点最便宜的蔫菜煮点从老家带的干面条!当时一个西红柿、一个黄瓜、一杯蜜水就是我一顿饭。我和顾客一块品尝蜂蜜水,目的是赢得顾客的认可。

“一开始挺难的,新产品嘛,市场认可度不高,消费者即便是买,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常常是吆喝半天卖不出去几瓶。”而且有时因为“违规”,还会收到有关部门的“天价罚单”。因常年在外不能顾家,婆婆不满意、爱人不高兴、孩子有病也顾不上照看,但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陈秀英没有退缩,硬是摸爬滚打咬牙坚持了十年,虽然没赚多少钱,但积累了经验,学到了知识,结交了人脉,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秀英说:“养蜂是我热爱的事业,况且我身上还肩负全体社员的希望,再苦再累也要往前闯”

三、自掏腰包创办协会,团结蜂农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养蜂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是非常好的产业,但一家一户地散养,信息沟通不畅,技术不易更新,产业形不成规模,大家都赚不到钱。”意识到这一点后,陈秀英决定成立协会,把养蜂户团结起来,共同发展。

为了得到养蜂散户的支持,陈秀英吃了不少苦头。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一早就骑车进山,挨家挨户把加入协会的好处一遍遍说给蜂农听。饿了,吃口自带的馒头;渴了,就喝点山泉水。在她的努力下,1995年1月,河北省赞皇县养蜂协会成立,陈秀英被推举为会长。

协会成立后,陈秀英多次邀请国内养蜂专家和能手到县里进行技术指导,还先后送16名学生到浙江农大深造。协会办起了蜂业服务部,为蜂农提供养蜂用具;购买优质种用蜂王,繁育出蜂王免费送给蜂农以改良品种;订购20多种养蜂书刊,供蜂农学习……在协会的带动下,蜂农的养蜂水平大幅提高,养蜂收入日益增加。大多数蜂农掌握了养蜂全套技术。通过蜂具、蜂种改良等措施,蜂农从过去每箱蜂收入三五十元,增加到每箱蜂收入1000元以上,大部分蜂农养蜂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部分达到5万至7万元。

陈秀英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为更好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2004年4月,她又发起成立了赞皇县天源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价格、统一包装。“我们的蜂产品原料好,又按照标准化生产,品质自然有保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使合作社成为我省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蜂产品基地。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的养蜂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赞皇县近1300户养蜂人致富,过上幸福甜蜜的日子!

合作社成立初期,陈秀英从社员手中收购蜂产品,送到大厂家代卖,蜂农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一开始还挺开心,后来逐渐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问题。”几年的产品外送代卖经历,让陈秀英意识到,要使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必须打造自身品牌。1997年,赞皇县养蜂协会为蜂产品注册了“蕊源”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质量过硬的产品和诚实守信,“蕊源”牌蜂产品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其专卖店也由起初不足10平米的简陋店面,发展到全市10多家连锁店,并在周边县市开设销售网点。随着事业的不断开展,2004年,陈秀英正式成立了石家庄市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蕊源蜂业直营店、加盟店、商超、药店、网店等全面铺开。为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蜂农收入,陈秀英、王岳峰和他们的团队不断攻关,在提升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等蜂产品质量的同时,创新推出蜂蜜酒、蜂蜜口红、蜂蜡手工皂等产品,拓宽了消费市场,赢得了顾客的喜爱。小蜜蜂做成大事业。

四、弘扬蜜蜂文化,促进文化旅游

陈秀英常说,养蜂是一项健康的产业,是一份甜蜜的事业。为把养蜂业发展壮大,把蜂文化发扬光大,自2012年起,赞皇县养蜂协会连续多年举办了“枣花·蜜·蜂”旅游文化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项甜蜜事业。

为发扬蜂文化,2016年,陈秀英投资500多万元,在蕊源蜂业厂区内建成了集蜂文化、蜂疗、科普、旅游为一体的蜜蜂博物馆。

博物馆分设蜜蜂文化展示区、蜜源植物及蜜蜂养殖科研区、蜂产品加工观光区等6大功能区,不仅能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介绍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蜂发展历史、现代养蜂科学技术等,还设有体验区,让人们体验采集花粉、制作蜂王浆的乐趣,品尝原汁原味的蜂王浆和蜂蜜。

“养蜂带动了就业,让蜂农脱贫致富,但这还不够,通过不断的产品提升,让蜂蜜成为赞皇农副产品的又一亮丽品牌,冲出赞皇,覆盖河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让谁吃谁快乐,谁吃谁健康。”陈秀英非常自信。

陈秀英在事业上的放手拼搏,背后是家人的支持和下一代的传承,奋斗成就幸福,相信这个行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40余载峥嵘岁月,40载筚路蓝缕,40载春花秋实,一个农家女让小蜜蜂大产业,小蜜蜂大农业,小蜜蜂大健康,小蜜蜂大文化的格局初显,她们在酿蜜,更是在酿造生活、酿造太行老区的未来,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百姓酿造了更甜更幸福的生活,为赞皇为太行老区、为中国蜂业发展酿造美好的未来。

(陈步峰杨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