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风雨庚子年,诗缘情更深。应邀为崔承志乡兄诗文集《今生有缘》作序,我感到了他的真诚和信任。与崔兄直接交往不多,不过他的为人处世,乡亲们有口皆碑;及至翻阅了电子版诗文,则更使我感到,言其能诗善文,名不虚传。
风雨庚子年,诗缘情更深。应邀为崔承志乡兄诗文集《今生有缘》作序,我感到了他的真诚和信任。与崔兄直接交往不多,不过他的为人处世,乡亲们有口皆碑;及至翻阅了电子版诗文,则更使我感到,言其能诗善文,名不虚传。
此诗文集共有四部分,即“诗词学步”“情缘心语”“怡神时光”和“逝水寻痕”。我想,这样的分列,既有作者对文化传承方面的考虑,也有其本人在结构安排方面的独到之处。自古讲,“诗言志”,崔兄名承志,乃名副其实诗文传承,志言情缘。
掩卷细思,此诗文集的突出特点是:经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充满人间情理的思想性及形象生动感染力极强的艺术性。
一
“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明·都穆句)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 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通览诗文集,其题村大都是作者平凡的生活,感人的故事以及美好的记忆,可算得一本量身打造、多样题材的回忆录,写实境抒真情。故文字的真实性是其最大特点。
习近平主席说得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承志乡兄出生在革命老区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他呱呱坠地不久,华北重镇石家庄即获得新生。他的一双小脚丫伴随着新中国一步一步走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探索的风风雨雨,并紧跟父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光荣参加者。曾经的少小丧母,父亲“文革”遭冲击,知天命初年提前离岗……在一位老同志的笔下,都是“缘分的相逢”,有悲伤的泪流,更有幸福的欢颜……自然真实,跃然纸上。
品读诗文,没有觉得诗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却分明感到了多篇散文,朴实无华,生动形象,足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
你看:在那个难忘的《远去的邻居》大院,赵姨宋伯、杨阿姨………一个个活灵活现,就像一台台精彩的话剧在眼前挥之不去……,而《住房的变迁》则客观细致地叙述了“在这一日千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崔兄一家人住房的数次变化及个人的喜悦心情,从而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职工生活的发展变化。的确,该诗文集多为作者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而诗文的真实性,正是其社会价值之所在。其实,崔兄文字间的泪水笑脸酸甜苦辣,不只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春夏秋冬。诗文平仄节奏紧贴着社会的脚步和时代的脉搏,这就是好书文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根本原因,也将是留给子孙后代及专家学者研究的社会历史意义所在。
二
“思飞尘物青天外,文入纯真最走心。”(见本书“诗词学步”)《孟子·告子上》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用心书写人间情理,诗文有哲思,故其所记录的生活也会耐人寻味,笑容常在。
阅读“逝水寻痕”一章可知作者的成长轨迹。他做工作于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既不随便拍脑门,也不简单看领导脸色行事;而是事前谋划,客观辩证,有思路,有步骤;遇到困难,精研政策,群策群力智慧处理。
承志兄用心学习,且是位有学习力的人。
我认为从“怡神时光”一章内容,足可领略其学习力之强劲。收录的文章包括典籍学习笔记、日常琐记、亲历故事,以及国内外游记,真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典范。其知识容量之大恕我难以简评,故借作者之言予以概括: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学说话(会赞美,会幽默,会拒绝),学办事,学做人,学修心(不计较,不抱怨,不生气,能取舍);“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李清照句)学会拾个“闲”字,修来四季皆佳境。
文章具匠心、有哲思,更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在《望月》中,通过阴晴圆缺之自然现象,说明辩证动态看问题的方法。在《每一次遇见,都是有益的缘分》中,他讲相遇的缘分,以事明理,惜缘怜情,从容处之,深入浅出。这似乎是先天性格,又或是后天修养;是思考,更是智慧。在《风雨那一年》,其父病危,爱人临产,儿子降生,照顾亲人,又与岳母同时中煤气抢救、治疗……可谓雪上加霜;他曾怀疑“运交华盖”,而后由切身领悟而智慧转化,客观传教。他对老师的真心感恩,对学生的爱心教育,讲缘遇之珍贵从《余忆年少时》及“当老师的那些事儿”中可见一斑。他相信“万事皆缘”,且理性分析,认为:“尘世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看似纷扰多变,杂而无序。其实,内在里应当是,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又有相互间错综复杂的依存交织关系。”这似乎是哲学大师在解析世间奥秘。正因为对形形色色的纷繁人事有如此深刻的理性思考,他才会“永远保持面向阳光”’,笑容常挂在脸上
散文蕴含哲理,诗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例如七绝《简单》:“清清爽爽百年轻,简简单单大路行。暮暮朝朝寻乐事,宁宁静静致心明。”
此诗题为《简单》,题材写简单,文字也简单,但意境不简单,哲理深刻,轻松乐事,宁静心明,天道人生何以了得。不善思考的人,绝对写不出如此简单明了且又复杂深邃的诗句。又如七绝《竹》:“高高挺立守门前雨打风摧亦泰然。谁道腹空才智浅,生来重节气字轩。
以吟竹之神韵,喻人的修养之重要,形象生动,意象深刻。
如此走心有哲思的诗文,情真理趣,耐人寻味。
三
“人间最美数真情,似画如诗胜月明。”(见本书“诗词学步”)我认为,真情相见才是真诗文。《文心雕龙·诠赋》有语:“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本人曾多次为他人诗文集作序似觉得共同点总是缘由一个情字。为家国情怀、故乡情缘父母儿女情、师生战友情,感慨吟唱书写。诗词曲赋,书文字画,不动真情者,谁肯去看。
读“情缘心语”,可鉴赏崔兄情商之高雅。自古家书抵万金,其《旧信重读温真情》,详尽叙述了他心中的情与手中的笔,是那样地紧密相助、鸿雁相传、真情流露…从他《望月》《心目中的三姑》《感恩岳母》《嫂子的针线活》《怀念姐姐》等文中,可见其感情之浓厚、人缘之美好。他与爱人真情相融,无形有影,有诗为证。《红宝石婚日记》:“倏然四秩手相牵,敢效鹣鹣唱比肩。苦辣酸甜凝作料,高低对错化耕烟。心吟一世同声曲,神往三生共律弦。日照桑榆平顺调,柔情月下更无前。
童年的故乡,他魂牵梦萦:上学时,他曾多次在放假时回家看望亲友;退休了,还总想着返乡学种地,回归自然…“七岁离家六秩归,其诗文多写乡景乡愁。如《回家》:乡情未减故人催。常思桑梓童真趣,今返岩溪伉俪随。浴罢汤泉登翠岭,耕余嘉谷沐晨晖。还嘻发小长酣态,阆苑悠悠更羡谁?”
又如《乡春》:“半思梓里半寻春,柳剪和风雨洗尘,梦与斜阳争上下,晨曦田里道童真。”
词句秀美,字字真情。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写词多喜词牌《鹧鸪天》,请听最动情的《醉心农家院》:“山水弯弯院里忙门窗净净惬心房。竹青花艳欢歌聚,天碧云飞笑语扬。人络绎,酒飘香,窝头红薯土鸡汤。云霞暗妒佳肴馔,星月辉中醉故乡。”
词句美不胜收,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读者从《余忆年少时》一文,可知晓其人生足迹:从小受父辈进步思想影响,伴随革命题材书籍、电影,踏着红色歌曲旋律成长起来……他爱党、爱国、爱山乡百姓:诗文中洋溢着家国情怀。其“诗词学步”一章,有绝律诗词,也有现代诗,充满正能量。观看“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他写了《榜样》:“国士无双大爱心,英雄荣誉奉黎民劝君止步追星伍,时代楷模最可亲。”
他的散文诗《祖国赞》铿锵有力,感人肺腑:
他还道出了《一个退休干部的心声》:“.…退休了/可我们仍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共和国的一个公民……祖国大地的每一点儿变化/我们都想悉心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常常使我们的激情涌动……”
这一字字一行行正是他心曲的表白,如江河流水,或清澈见底,或澎湃汹涌,或浪花飞奔……
四
“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唐·孙樵句)文字的感染力就是艺术。文学作品的生动艺术形象,具有强烈激发情感共鸣之能力。
此诗文,读着读着,你会自然而然地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他以“核桃树”喻人,通过具体可感之形象寄寓抽象的道理,犹如幸遇一位用心血浇灌文字之花的辛勤园丁……作者早年与亲人频繁书信,惯于奋笔疾书;几十封家书的欣赏,可洞察其文字磨炼之路,笔墨功夫之深,感染力量之强。虽为私密经验,却宝贵至极。可惜今人处在手机时代,已学不得!
崔兄是个善于联想的艺术大师。如其诗《滹沱恋》:“临凡仙女绽花开,王母簪怜玉带来。水鉴天光云弄影,滹沱百里似瑶台。
此首七绝,不仅格律严谨、文字秀美,更是联想丰富意境高远,诗味浓浓。
其散文《望月》《冬之心绪》立意新,文笔简,结构紧很自然。《收获到海南》等写得生动隽永,浮想联翩;大自然的享受,天文地理的研究,精神力量的吸取……形象直追电影《海霞》,耳畔响起动听的《万泉河水清又清》…
“桑榆咏志陶然曲,敢借天公万古春。”(见本书“诗词学步”)崔兄是位人物情感及生活细节的描写高手,真实细腻、形象,不打动人心不收笔。我相信老兄当年如果写小说,定会一鸣惊人的。
文如其人,读书知人。多年来,我曾拜读离退休老同志所著不同体裁的书文多部,但像承志兄诗文兼集的书,以此传承情缘志向,人物故事真实融合,抒情明理相互渗透实属少见。
《今生有缘》确实是一部值得大家品读,有待后人研究的好书。
是为序。
2021年1月25日于汗牛草斋
(韩存锁,笔名汗牛。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长)
(韩存锁会长向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 陈步峰、诗人李文明、鲁荣琴赠书)
自序《今生自有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苦有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若近若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或深或浅。
我,当然也不例外,轻轻地合上眼想一想,如梦一样的人生,似水一般的年华,转瞬即逝,不容你思考,不容你小憩,不容你回头矫正;在这一日千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在这日益加速的霜鬓疏发变化间,不知不觉,已将约学弱冠、而立、不感及知天命抛在脑后,又越过耳顺,直通古居……
是啊!光阴飞驰,往事如昨。
进入花甲之后,我常常有一种怀旧的心绪,时时在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回忆过去,循着自己的历史足迹回首一顾:欲集中时间去整理一下曾经的有关资料,还想书写一点儿生活工作方面的感触心得。但,拖拖拉拉,半途丙度。直到古稀之年,才终于下定决心,见诸行动。
是的,整理和书写、翻阅这一篇篇的文字村料,我的心就不由得激动起来了,因为,这上面印记着我的秋冬春夏酸甜苦辣,印记着我永远的足迹和遗痕。诚然,这一行行在我心中荡起一波波欣慰涟漪的文字符号,尽管是那么粗糙,但却质朴、实在;尽管是那么稚嫩,但却纯素、情真。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时、那事,那里的点点汗水、滴滴心血,每每使我或因欣幸而欢颜,或因悲歌而泪流
我出生在省城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幼年快乐短暂,少小苦遭丧母;青少年时期,始而“三年严重困难”,纵而“文革”中父亲遭冲击,自己亦“写检查”;而立初年调入省建材工业主管部门工作20余年,便迎来省政府机构改革大潮,提前离了岗。
沃尔特·惠特曼有句名言:“永远保持面向阳光,阴影就会被你甩在身后。”
时间老人告诉我:这天底下许许多多的人,远比自己所走过的路艰难得多,远比自己所尝过的味苦涩得多。时间老师教育了我:自己所见所闻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早已由当初那或困惑、或埋怨、或遗憾、或幸运……渐渐地都当作一次次的“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如今,我常想,这尘世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看似纷扰多变,杂而无序。其实,内在里,应当是,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又有相互间错综复杂的依存交织关系故此,遇到适时适地适人,就会有机缘相遇,甚至会发生多个个体“撞车”的现象。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万事皆缘”的内在动因吧!
如今,我以为,如果说与幸福、顺遂相遇是缘分的话、那么,与苦难、坎坷的相遇,同样是一种缘分,而且是一种具有非常意义的缘分。因为,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概率太小,且未必是好事;知难而退,则终将被淘汰;而迎难而上,泰山压顶不弯腰,那才是芸芸众生中的“弄潮儿”才是应有的可取的心理准备和正确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岗工作之余,离岗退休之后,认真地记录一点儿认识生活、思考人生的文字段落,作为自己对有限生命之花热爱的几点感悟和启示;当作个人在这宝贵生命的美味佳肴里,添加进去的诸如葱花、香油之类的作料。这,便是我学习写作的初衷。
本书所选“诗词学步”辑篇,自觉入门慢,思路窄想象乏味,故谓之学步;“情缘心语”和“怡神时光”辑篇、是对诸多亲友真诚、挚爱而发自心底的感恩琼思,是对生活工作捕捉、咀嚼而自然真实的感悟抒写;而“逝水寻痕辑篇,则是采撷了任教10年中和转行之路上的追忆片段以此照鉴自己的明天。
人生需要追求,而不能守旧以至停滞;生活需要驾驭,而不能随波以至放弃。正是在这匆匆而过的人生舞台上、努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饰演一个小小的角色:我,当不断地去认识客观,修正主观,在砥砺中提高认识,在拼搏中净化心灵;我,该不断地以摸爬滚打中的星点感动之处,去点燃自己思想中的闪光之点,来凝结沉淀、排列组合成这或许有所裨益的一张张的文字习作;只因为,那是自己曾经的足迹插绘出来的朴素从容的图画,那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感语出来的慈爱心声的乐章。
有位名人说过:总有一杯酒,未饮自已先醉;总有一段情,或深或浅。有时想起:总有一个梦,或幻或真,心底收藏:总有一些事,或好或坏,视缘分珍惜。
万事然心定,今生自有缘。
用心去事,用心去想,用心去写。行走自己的路,珍惜自己的命,描述与自己今生有缘的故事,直到水远。
后记
经过三个春秋的努力,我总算将个人随记资料的整理修改和生活工作的感悟成文一事,告一段落。这对年逾古稀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了一个基本交代,差可告慰自己的心灵了。那一天,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走出家门,西望连绵群山间那金光四射的一抹夕阳,我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顿感心旷神怡,酝酿多日的一首小诗如同山泉般地自心底流淌出来:“古稀竞骛寸余光,敲键修辞自方。字里情怀抒广阔,行间意度漫悠长。俯身秉绘春秋画举日兼思岁月章。花谢花开天地事,诗文一卷蔚夕阳。
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喜欢读书阅览;初三时曾获全市(初中)作文优秀奖;工作之后,或计划、总结或报告、论文,大抵都属于应用文体,再后来,要学诗词、写回忆,抒感悟、发真情,总感到力不从心。倒是天生的有点儿“一根筋”帮了忙,自己认准了的事儿,就愿意去试试,哪怕是碰得头破血流,自己为自己擦拭干净,再继续匍匐奋进。
古人曰:“文以载道。”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为文者既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又要有起码的文化素养的担当。”我想,作为一个初试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广泛地涉猎和积累,才能够比较敏锐地去捕捉、发现和触摸与自己相关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够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加以研究和提炼,热情地描述和讴歌身边那些以小见大、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的人和事儿,形成自创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才能够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担当起那“起码的文化素养”之责任,朝着“文以载道”这个目标方向努力,不停顿地前行。
写作是艰苦的有缘劳动,也是享受愉悦的过程。我现在痛感荒废时光的可惜,痛感拖拉行动的抱愧,也为自己终于在古稀之年双手敲起键盘,满脑子活动飞转,写就这些心爱的拙文而深感“苦并快乐着”。
而今,数十篇习作结集,斗胆出版,不揣浅陋,谨将此书奉献给诸亲友,敬请指正。倘此后再幸有文稿问世,亦不负这盛世,不负这深情,不负这有缘的今生。
我要感谢所有的亲朋好友,他们时常关心、支持和帮助我;我要感谢家人,特别是妻子和孙女,妻子不仅包揽了家务,还手把手地教我敲键打字,孙女的一言一行至纯至真,给我以非常的动能和力量。
衷心地感谢韩存锁先生和如月女士为拙作作序,衷心地感谢书法家王贵珠为本书封面题字。张毅、王从、封闻书、梁陆涛、王铁军、王树林、陈春雷、封新华、武天平田艳龙等亲友在多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崔承志
2021年10月于丽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