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李文娟作序《文字识得有缘人》推荐《今生有缘》

        

导读: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作序。辛丑年元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石家庄,猝不及防,始料未及,疫情竟离我们如此之近。按上级要求,全市全员居家封闭。于是,工作按下暂停键,进入居家抗疫模式:每天除了关注一下疫情报告,就是读书写字,编辑稿件回复一下朋友的关切问候。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作序。辛丑年元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石家庄,猝不及防,始料未及,疫情竟离我们如此之近。按上级要求,全市全员居家封闭。于是,工作按下暂停键,进入居家抗疫模式:每天除了关注一下疫情报告,就是读书写字,编辑稿件回复一下朋友的关切问候。

突然有一天,接到同事朋友的电话,说他的一个邻居创作的诗文集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帮忙看看,最好能写一篇序。老实说,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细问,原来这位朋友的邻居是我们市诗词协会会员,对我的作品及文风十分关注并很赞同,遂慕名而求之。尽管我对这位诗友及其作品还不甚了解,但友人之托,拒之难却,于是,应允友人让其将邻居的部分代表作发来,为之一阅。

近年来,工作之余,我喜欢致力于诗文创作,也出了几部作品集,还担任了几个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对省会社科文化果的总体情况应该说是有一些了解的。但朋友提到的这个人,我的确没有什么印象。友人很快将其邻居的诗文集自序及书稿通过微信传给了我。我从中得知,出生于河北省西部山村的崔承志先生,高中毕业从教十年后调入省建村工业主管部门,曾经从事计划统计、纪检监察、法规教育等工作。照常理而言,像这样经历、这个年龄的人,大致都是原则性有余,而文章的灵活性不足。及至将他的诗文阅览一遍,则使我颇为吃惊。

看来茫茫人海,具有诗文艺术功力者大有人在。

承志先生的这部诗文集名为《今生有缘》。巧合的是几年前,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名为《若是有缘》。这平添了几分认同感。翻阅着一篇篇诗文作品,我的心潮起伏,对这位七旬老者顿生敬意。从他的作品看得出,他不但是用笔,而且是用心在写作。字里行间,流露他的执着坚定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显示其严谨认真、真诚宽厚的品性还有他的正能量、温柔心都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使人不由得相信,我与这位素昧平生的人注定是有缘分了正如承志先生在《今生有缘》自序中所说:“万事依心定今生自有缘。”

从承志先生的作品看,我觉得,这位文友不仅是一个思维缜密、治学严谨的人,应该说,他也是一位颇具写作天赋的人。

因为,总体说来,他的作品朴实亲切、生动耐读。做到这一点,他无疑应该具有以下的几点素质:

第一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第二,是善于观察,感觉敏锐,富于想象;第三,是具有娴熟的文字驾取能力,能够把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完美表达出来。单拿散文部分来说,作者怀着一颗明亮的心去感受世界,描摹生活。他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收获是,愉悦身心,升华精神,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纵观篇章,作者力求找回那些逝去的记忆,试图捕捉事物背后的发现,通过发掘被历史掩藏的世界,使读者被启迪、被感动。而且,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描写,却均见其艺术功力。例如“情缘心语”篇中《旧信重读温真情》和《跟着哥哥去井陉驮煤炭》的描写之生动性,“恰神时光”篇中之《学习与生活札记摘录》的说理性,《冬之心绪》的艺术性以及《从红绿灯说起……》等诸篇的故事性,“逝水寻痕”篇中之《当老师的那些年,那些事儿》的韵味性,还有游历系列散文的足迹、心迹描写,无不是运笔流畅,文字隽永,心态平和,大善至美。

至于诗的部分,承志先生虽然谦虚地名之曰“诗词学步”但我浏览他的诗词或新诗,大都是脍炙人口、美好清新。诗以言志,犹如文以载道。我想,只有诗性的心、诗性的情,才能造就诗性的品格、诗性的文字。作者具备心灵感悟力和诗韵驾驭能力,又总是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到生活中,尽情地欣赏着平淡的生活,享受着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因此,他的诗往往情从景出,灵感进发,豪情激越。如《滹沱恋》:“临凡仙女绽花开,王母怜玉带来。水鉴天光”用诗心慧眼发现默默不语的云弄影,滹沱百里似瑶台。世界,情深语挚,超凡豁达。再如他的诗词之《行香子·寻志》,新诗之《祖国颂》等,富于灵韵的同时,又让人沐浴精神的阳光。

诗是什么?人们往往仁者见仁,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诗,无非就是把捕捉到的生活中的善与美用韵律式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一个善于观察、捕捉美的人必定会用笔、用心宣泄出那些富有生命韵律的元素,带着无尽的想象力,朝着诗的方向飞奔,而这恰恰是对“诗言情歌咏志”的辩证理解和诠释。

掩卷沉思,回味无穷。《今生有缘》之于承志先生恰如《若是有缘》之于我,二者虽有不同之处,但内涵于其中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却高度趋同。在疫情肆虐的寒冬时节,有幸分享到承志先生这些温暖的文字,并为之写一点儿读后感受,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点赞并祝福承志先生,愿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感谢我的同事朋友牵线,使我有幸与一位年长我10多岁的文友以文字结缘,沟通心灵,让我们在汉字符号编织的作品里传递交流彼此的价值取向,感悟人生,憧憬美好,虽然目前疫情尚未结束,我们只能隔空远望,遥祝平安但我相信,待疫霾散尽,春暖花开,我们定会相聚相见共叙畅谈。权作为序。

2021年2月1日于石家庄

(如月,本名李文娟。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副主席、河北省采风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秘书战线》杂志主编、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

(2024年9月20日,李文娟与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互赠佳作)

自序《今生自有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苦有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若近若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或深或浅。

我,当然也不例外,轻轻地合上眼想一想,如梦一样的人生,似水一般的年华,转瞬即逝,不容你思考,不容你小憩,不容你回头矫正;在这一日千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在这日益加速的霜鬓疏发变化间,不知不觉,已将约学弱冠、而立、不感及知天命抛在脑后,又越过耳顺,直通古居……

是啊!光阴飞驰,往事如昨。

进入花甲之后,我常常有一种怀旧的心绪,时时在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回忆过去,循着自己的历史足迹回首一顾:欲集中时间去整理一下曾经的有关资料,还想书写一点儿生活工作方面的感触心得。但,拖拖拉拉,半途丙度。直到古稀之年,才终于下定决心,见诸行动。

是的,整理和书写、翻阅这一篇篇的文字村料,我的心就不由得激动起来了,因为,这上面印记着我的秋冬春夏酸甜苦辣,印记着我永远的足迹和遗痕。诚然,这一行行在我心中荡起一波波欣慰涟漪的文字符号,尽管是那么粗糙,但却质朴、实在;尽管是那么稚嫩,但却纯素、情真。这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时、那事,那里的点点汗水、滴滴心血,每每使我或因欣幸而欢颜,或因悲歌而泪流。

我出生在省城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幼年快乐短暂,少小苦遭丧母;青少年时期,始而“三年严重困难”,纵而“文革”中父亲遭冲击,自己亦“写检查”;而立初年调入省建材工业主管部门工作20余年,便迎来省政府机构改革大潮,提前离了岗。

沃尔特·惠特曼有句名言:“永远保持面向阳光,阴影就会被你甩在身后。”

时间老人告诉我:这天底下许许多多的人,远比自己所走过的路艰难得多,远比自己所尝过的味苦涩得多。时间老师教育了我:自己所见所闻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早已由当初那或困惑、或埋怨、或遗憾、或幸运……渐渐地都当作一次次的“有缘千里来相会”了。

如今,我常想,这尘世间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看似纷扰多变,杂而无序。其实,内在里,应当是,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又有相互间错综复杂的依存交织关系故此,遇到适时适地适人,就会有机缘相遇,甚至会发生多个个体“撞车”的现象。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万事皆缘”的内在动因吧!

如今,我以为,如果说与幸福、顺遂相遇是缘分的话、那么,与苦难、坎坷的相遇,同样是一种缘分,而且是一种具有非常意义的缘分。因为,人的一生,一帆风顺,概率太小,且未必是好事;知难而退,则终将被淘汰;而迎难而上,泰山压顶不弯腰,那才是芸芸众生中的“弄潮儿”才是应有的可取的心理准备和正确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岗工作之余,离岗退休之后,认真地记录一点儿认识生活、思考人生的文字段落,作为自己对有限生命之花热爱的几点感悟和启示;当作个人在这宝贵生命的美味佳肴里,添加进去的诸如葱花、香油之类的作料。这,便是我学习写作的初衷。

本书所选“诗词学步”辑篇,自觉入门慢,思路窄想象乏味,故谓之学步;“情缘心语”和“怡神时光”辑篇、是对诸多亲友真诚、挚爱而发自心底的感恩琼思,是对生活工作捕捉、咀嚼而自然真实的感悟抒写;而“逝水寻痕辑篇,则是采撷了任教10年中和转行之路上的追忆片段以此照鉴自己的明天。

人生需要追求,而不能守旧以至停滞;生活需要驾驭,而不能随波以至放弃。正是在这匆匆而过的人生舞台上、努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饰演一个小小的角色:我,当不断地去认识客观,修正主观,在砥砺中提高认识,在拼搏中净化心灵;我,该不断地以摸爬滚打中的星点感动之处,去点燃自己思想中的闪光之点,来凝结沉淀、排列组合成这或许有所裨益的一张张的文字习作;只因为,那是自己曾经的足迹插绘出来的朴素从容的图画,那是自己真实的生活感语出来的慈爱心声的乐章。

有位名人说过:总有一杯酒,未饮自已先醉;总有一段情,或深或浅。有时想起:总有一个梦,或幻或真,心底收藏:总有一些事,或好或坏,视缘分珍惜。

万事然心定,今生自有缘。

用心去事,用心去想,用心去写。行走自己的路,珍惜自己的命,描述与自己今生有缘的故事,直到水远。

后记

经过三个春秋的努力,我总算将个人随记资料的整理修改和生活工作的感悟成文一事,告一段落。这对年逾古稀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了一个基本交代,差可告慰自己的心灵了。那一天,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走出家门,西望连绵群山间那金光四射的一抹夕阳,我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顿感心旷神怡,酝酿多日的一首小诗如同山泉般地自心底流淌出来:“古稀竞骛寸余光,敲键修辞自方。字里情怀抒广阔,行间意度漫悠长。俯身秉绘春秋画举日兼思岁月章。花谢花开天地事,诗文一卷蔚夕阳。

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喜欢读书阅览;初三时曾获全市(初中)作文优秀奖;工作之后,或计划、总结或报告、论文,大抵都属于应用文体,再后来,要学诗词、写回忆,抒感悟、发真情,总感到力不从心。倒是天生的有点儿“一根筋”帮了忙,自己认准了的事儿,就愿意去试试,哪怕是碰得头破血流,自己为自己擦拭干净,再继续匍匐奋进。

古人曰:“文以载道。”一位作家这样说过:“为文者既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又要有起码的文化素养的担当。”我想,作为一个初试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广泛地涉猎和积累,才能够比较敏锐地去捕捉、发现和触摸与自己相关联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够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加以研究和提炼,热情地描述和讴歌身边那些以小见大、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的人和事儿,形成自创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才能够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担当起那“起码的文化素养”之责任,朝着“文以载道”这个目标方向努力,不停顿地前行。

写作是艰苦的有缘劳动,也是享受愉悦的过程。我现在痛感荒废时光的可惜,痛感拖拉行动的抱愧,也为自己终于在古稀之年双手敲起键盘,满脑子活动飞转,写就这些心爱的拙文而深感“苦并快乐着”。

而今,数十篇习作结集,斗胆出版,不揣浅陋,谨将此书奉献给诸亲友,敬请指正。倘此后再幸有文稿问世,亦不负这盛世,不负这深情,不负这有缘的今生。

我要感谢所有的亲朋好友,他们时常关心、支持和帮助我;我要感谢家人,特别是妻子和孙女,妻子不仅包揽了家务,还手把手地教我敲键打字,孙女的一言一行至纯至真,给我以非常的动能和力量。

衷心地感谢韩存锁先生和如月女士为拙作作序,衷心地感谢书法家王贵珠为本书封面题字。张毅、王从、封闻书、梁陆涛、王铁军、王树林、陈春雷、封新华、武天平田艳龙等亲友在多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崔承志

2021年10月于丽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