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在旧书业中自学成才的学者魏广洲

        

导读:2006年腊月,我来到北京琉璃厂“追寻冀人的足迹”。那日,顾不得一天的奔波劳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迎着寒风来到海淀区大学路,七转八拐找到一处楼舍,拜见了不曾相识的魏广洲先生的女儿魏文秀女士。她一看我有同乡版本学家郭纪森先生介绍,二看我追记前人事迹的来意真诚,心情激动,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父亲的往事。

常海成

2006年腊月,我来到北京琉璃厂“追寻冀人的足迹”。那日,顾不得一天的奔波劳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迎着寒风来到海淀区大学路,七转八拐找到一处楼舍,拜见了不曾相识的魏广洲先生的女儿魏文秀女士。她一看我有同乡版本学家郭纪森先生介绍,二看我追记前人事迹的来意真诚,心情激动,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父亲的往事。

魏广洲,1912年生于冀县北安阳城村一个农民家庭。14岁时,因家乡贫寒又遭灾害,为糊口,经族人介绍,来北京琉璃厂“松阁”师从刘际唐(原衡水县小刘庄人)学习古籍书业。古籍善本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对文化程度不高对此行又一窍不通的小广洲来说,确是个难题。但他没有退缩,凭着从小就踏实执着的性格,同师师弟一起学背张文襄公《书目答问》一书,以求掌握旧书的基本知识后来,有位经常来店的学者告诉他,有本介绍公私刻书、古今藏及宋明以来中外各种书籍版本的书籍,名为《学林清话》,并说这本书“读书人要学,卖书人也要学,自各一本,大有好处。”于是,广洲将学徒期间所得用心积攒起来,连攒三年,用三块大洋买下了此书,并如饥似渴地学习。几年下来,他的古籍版本知识大有长进,为以后从事这一行业打下了基础。

魏广洲在松筠阁度过了12个春秋,1937年自立书业,1956年进中国书店工作。几十年来,他经常骑自行车来往于清华、北大、师大燕大及京城各大图书馆与书店之间,为读者架起知识的桥梁。后来,魏广洲调至北京市文物清理小组、北京市文物管理局。1974年退休后仍反聘回原单位至1978年,后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之邀,参与《中华大藏经》的整理、编篡、校对等工作。魏广洲先生几十年畅游于书的海洋中,直到90多岁还手不释卷,研读古籍。

魏广洲先生在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孤本善本方面贡献很大。1961年,魏广洲因事去天津,顺便拜访故友,从学者张重威先生处偶然得知,有位名叫吴松平的人,其先人系藏书家,身后遣书零散,吴松平手中现存有宋版《攻集》首册。(《攻集》一百二十卷:宋楼瑜撰,系宋刻原本,极为罕见,清乾隆年间以来,各藏书大家所藏此书,也未见宋版全集。唯见一书目著录中介绍“有一宋本由许滇生所藏”,但后来从未访到其下落。)魏知此书很珍贵,又闻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此书尚缺首册,根据多年寻书的经验,断定两处存书必是一套。为此,广洲力劝吴松平先生将此书首册让于北大图书馆,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回京后,他找到相识多年的书友、北大负责人向觉民先生,说明发现《攻集》首册之事。向先生喜出望外,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将首册找来与馆藏配套,但苦于当时购书费用处于窘境,一时无法如愿。为此,魏广洲不辞辛苦,多次来津劝说吴先生耐心等待,成其好事。延拖至1963年7月,经广洲往反磋商,最后在张重威夫妇的大力协助下,以400元成交。魏广洲如获至宝,高兴地将此书送到北大图书馆。经与负责图书的梁思先生等人鉴定,认为在印制、开本、装帧等方面均与北大馆藏《攻媲集》相同,且首尾相连天衣无缝。此书还铃有“天壤阁考藏印等多枚大家藏书印,其中“滇生珍藏印”清晰可鉴,确认原刻无疑。广洲让这天各一方的珍籍破镜重圆,这在当时乃至后来书业中都传为佳话。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魏广洲从民间收购的很多珍贵书籍大都捐献给了国家,如将元版《增韵换联诗学栏江绸》,明铜活字版《曹子建集》《绘像唐人写经》等20多种珍贵古籍捐赠给北大图书馆;将清抄本《继书堂明稗类抄》13册与级古阁毛抄5种捐献给国家图书馆;88岁时又将宋元残帙28种63页赠和宏明博士,得复印《松书屋藏宋元本残帙书影》100册,供喜研版本学者其奥妙。魏广洲一生,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魏广洲以书为媒,广交朋友,乐于助人。解放前,广洲常为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找书送书,成为书友。广洲在他的《胡适买书》一中写道:“认识胡适先生早在1931年”,广洲对胡适先生藏书很了解“胡适喜欢收藏古典文学,特别是罕见的旧小说,又对道元所著《小经注》有精湛的研究,胡适收藏的《水经注》各种版本有 24种之多胡适先生买书不是为藏而是为用,这是不同于一般藏书家的。”广洲曾为胡适先生找来章回小说《窜花心》,此书系清道咸年间刻,巾箱本凡四册,极为少见。胡适先生家藏明刻本《水经注》四十卷等多种书籍均系广洲帮助所得。广洲先生同时还结交了郭沫若、冯友兰、张岱年赵万里、新凤霞以及台湾王水忠、日本实藤惠芳等一批中外文化名人为他们荐书买书,助他们事业有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积极支持原中国书店顾问郭纪森先生倡导向家乡捐赠图书的活动,将自己多年积存的一些有价值的图书捐献给冀县图书馆。后来他不断与家乡联系,将张鉴秋等人的书画作品推荐给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为弘扬家乡文化默默工作。广洲先生平易近人,在九十高龄时还回乡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开怀畅谈。为寻找童年的记忆他每天早起到村外观看田园风光,对家乡怀有深深眷恋。

在长期贩书的实践中,魏广洲先生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在与耆硕名儒的交往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他勤于动脑,笔耕不辍,收获颇丰,业内外人士都称他为自学成才的学者。他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有追忆挚友的,如天津《今晚报》发表的《忆向达先生》,《团结报》上发表的《忆清华怀学人》;有回忆琉璃厂沧桑往事的,如《北京日报》发表的《松筠阁旧事》,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书林清话的得与失》等。这些文章,为研究这一领域的文化现象及历史作用提供了宝贵资料。

更为可贵的是,魏广洲先生在八十岁高龄时,仍然孜孜不倦地勤奋习作,历经数年,以小楷临摹书写了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为东方哲学之思维精华,历代学者皆有阐释,而经广洲先生清书成册,意义非凡。从那工整、清秀、柔润、刚劲的字迹中可看出他深厚的楷书功底,同时也领悟了他崇尚先人苦读静学的精神。难怪德高望重的赵朴初、冯友兰、肖劳、钟敬文、任继愈等50多位专家学者见到该书时,称其“少壮便怀书生志,老来更见真功夫”该书1989年春由浙江富阳古籍印刷厂影印出版,纸墨优良,线装古雅,著称善本。很多读者观阅此书,肃然起敬,赞颂此书是对这在旧书业中自学成才学者的最好印证。

魏广洲先生于2006年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有人撰写挽联:

“广交天下友,往来无白丁,书画演艺名人常聚贵府听戏论古今,长寿老人乐享一生;洲泽县志考,诸子百家集,古珍善本经手过目,何止万千函,鉴赏专家眼福不浅。“此联头意洲”二字,笔者认为此联应是对魏广洲先生一生的真实评价。

(作者常海成系衡水市文化局老局长,著作等身的最美修志专家)

(衡水文化局老局长常海成分享学习孙来奎的心路历程)

(2024年1月4日,思维敏捷著作等身年逾八旬的常海成老局长在孙来奎座谈会上作主旨发言敬献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