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4年12月,在北京中国书店召开的“北京琉璃厂之冀州人文化座谈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冀州籍青铜器修复专家刘增堃、刘增喆的后人刘世忠。
常海成
2014年12月,在北京中国书店召开的“北京琉璃厂之冀州人文化座谈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冀州籍青铜器修复专家刘增堃、刘增喆的后人刘世忠。
刘世忠,现年56岁,今冀州燕家庄人。其曾祖父系书画家,祖父在北京琉璃厂经营古玩业,又在济南开设分店;其伯父刘增堃、父亲刘增喆自幼在北京琉璃厂学徒,为清末明初青铜器修复业创始人张泰恩(冀州人)的第三代传人,系青铜器修复专家。2009年,我曾写《平常人家不寻常》《古玩界的有心人》两篇文章,分别对这两位老人修复文物的事迹予以记述。斗转星移,如今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已先后故去,今又遇到他们的后人,自然是欣喜异常。
2015年5月15日下午,经过一番寻路,我找到了居住在北京大兴区金华园小区的刘世忠。踏进家中,一股淳朴典雅的文化气息迎面而来,素白的厅内挂有名人字画,摆有玲珑饰品,均简明得体。在一间不大的书房内,见到刘增喆夫妇的遗像,仿佛时光倒转,与刘增喆生前会面通话的情景浮现在眼前,竞情不自禁眼睛湿润,向老先生深深鞠躬。刘世忠说:“大伯和我爹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行千了一辈子,很不容易,前辈留下的这些遗物,件件都渗透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说着,便拿出了一摞青铜器物拓片,轻轻的翻阅着介绍给我。我好奇地欣赏着这些难寻的珍品,其中有最为古老的甲骨文,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状的青铜器,上有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和不同图案及纹饰。这些年代久远的拓片,仍散发着醇厚的墨香着实让人有一种古老文明的艺术享受。
刘世忠又拿出了一个大相册,里面有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中的各种造像的照片,还有西安兵马俑、河南三门峡、河北满城汉墓等出土文物及修复文物的照片。这些泛黄的照片,背后记录着拍摄的年月日。刘世忠一边翻照片,一边如数家珍的述说着:“这些都是当年伯父与父亲到全国各地考察、研究、修复文化的实景照。”照片中,刘增喆在北京美术公司复制的西安出土的铜车马一物,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售于日本,既增强了中日文化交流,又为国家换来一笔可观的外汇。刘世忠又拿出伯父刘增堃民国35年(1946)的手抄本《集古遗文》,内文32页,有146个青铜铭文字与各种形象逼真的动植物图案,封面钤有刘增堃、刘增喆兄弟二人的 10 枚印章。从这里可以窥测到二位老人修复文物的精湛技艺与书法绘画上的深刻造诣。同时,还看到了刘增喆先生存放的上百封来往信件、上百枚各种证章与业内友好所赠书画作品其中,同在琉璃厂共事乡友马春怀亲笔所写《食疗保健歌》,字边清秀很有功力,还有冀州籍人士刘九庵的书画作品等等。这里可谓是反映北京琉璃厂文化现象的家庭博物馆。
当我问及刘世忠怎样继承父辈的文玩事业时,他饶有兴趣地将我带到另一房间。这里有制作精良的铜人铜马、彩陶泥俑、笔架镇尺手串佛珠等。他说这些工艺品均出自自己之手。在他的只有六七平米的阳台上,锤、钳、斧、锯等工具样样齐全,还有一台可以割、切刨、铣的小型机床。他说:“琉璃厂的老一辈,包括我的两位老人,都有一套独特的绝活,一双鉴赏文物的慧眼,一颗传承民族文化的诚心。学习父辈,一定要用高超的手艺来体现父辈高尚的精神。刘世忠这富有哲理的言语使我开阔了思路。
这时窗外传来小贩“有旧货的来卖——”的吆喝声,我借机问道
“你这些东西也出手吗?”他认真地告诉我“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里小商贩来了不少,但父辈留下来的这些遗物都是他们的历史档案,是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些东西我要永久保留,一件不卖。如老家建博物馆我可选择捐献。至于我自己制作的这些工艺品,有时我带去琉璃厂寄托到商店,或摆个地摊练练,其实也只是为了体验一把父辈们经营古玩业的韵味。”
我静静的看着刘世忠那朴实刚毅的脸,仿佛看到了这位琉璃厂文化传承人的赤诚之心,又仿佛看到北京琉璃厂的冀人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原载 2015年8月10 日《藏书报》
(作者常海成系衡水市文化局老局长,著作等身的最美修志专家)
(衡水文化局老局长常海成分享学习孙来奎的心路历程)
(2025年1月4日,思维敏捷著作等身年逾八旬的常海成老局长在孙来奎座谈会上作主旨发言敬献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