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的北京琉璃厂,之所以兴盛繁荣,名满天下,主要赖于河北人的发祥与打造之功,而河北人中尤以冀州为最。咸丰末年的全盛时期,冀州人在琉璃厂开设近300家店铺,占据总店铺数的90%左右,北京琉璃厂一度被誉为“冀州街”。据冀州人孙殿起所著《琉璃厂小志》记载,到清末民初时期琉璃厂店铺有441家,其中冀州人开设的就有115家。
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的北京琉璃厂,之所以兴盛繁荣,名满天下,主要赖于河北人的发祥与打造之功,而河北人中尤以冀州为最。咸丰末年的全盛时期,冀州人在琉璃厂开设近300家店铺,占据总店铺数的90%左右,北京琉璃厂一度被誉为“冀州街”。据冀州人孙殿起所著《琉璃厂小志》记载,到清末民初时期琉璃厂店铺有441家,其中冀州人开设的就有115家。
琉璃广成长起了孙殿起、孙瀛洲、张泰恩、雷梦水、陈济川、王富晋、郭纪森、吴希贤、刘九庵等众多古籍鉴定、文物修复领域的冀州籍专家学者,他们建树丰硕,名震海外,至今倍受学界尊崇:造就了来薰阁、邃雅斋、文奎堂、效贤阁、富晋书社等商号老店誉满海内。他们作为一个极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群落,为琉璃厂的文化长河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有学者将这一地域商业流派,定义为“州帮”。
古冀州是尧舜立国的帝王之都,早在汉代之时就是天下中州、九州之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作为京畿重镇、冀南古郡,冀州儒学兴盛、文脉厚重、乡风纯正、民性敦厚:但人稠地狭,资源相对匮乏。这样的生存境况使冀州人勤劳务实、崇文重商,形成了“幼而求学,长而经商”的地域传统。因此,在因地缘优势而多聚于京津从商谋生的同时,仍坚守着内心的人文情怀,地域性与人文性兼具而成了“以技安身、以信立命、以文会友、以义取利、以德兴业”的独特商业文化特质。
学技糊口、以技安身的生存诉求和精神特点,是冀州人勤奋吃苦、专注术业的品质与态度的高度融合。经商实为“做事”,既求一技之长,又要终其极致。这种成事第一、营商次之的理念和追求,使他们义无反顾,心无旁骛,毕其生于一艺而无怨无悔。这种扎实专一就注定了为商贾则经营有道,为学人又著述等身,终成专才大器。同时,因地缘、血缘形成的集团性、抱团风,使师徒相承、子侄相携甚至举家北漂落地生根。
以诚为本、以信立命的处世哲学和经商之道,是冀州文明昌盛与圣贤之风盛行的集中体现。他们守诚重信,与人为善,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既赢得了东家的赏识信任,更受到顾客及各界人士的尊重赞赏。这种以信立命的品质正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亦商亦文、以文会友的人文情怀和书生意气,是冀州人将对文化的崇拜与敬仰贯穿事业始终的精神核心。如陈济川经营并光大的“荣宝斋”,正是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崇尚风雅的文人情愫使他们更得“以文会友”之真谛,与张学良、李济深、于右任、齐白石、张澜、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启功、季羡林、邓拓等各个领域的贤达俊才及海外同业学仁交往甚深,甚至成为莫逆之交。这种日久天长的熏陶切磋,使自身由商而士,还跻身儒商名流甚至学界精英之列。如孙殿起,不仅成长为版本目录学家,还研求治学著书立说,《贩书偶记》竟填补了《四库全书》空白,其功至伟。
重道担当、以义取利的仁者之风和豪侠之气,是冀州人文特性与儒商操守的典型垂范。冀州人少小离乡历尽艰苦,白手起家苦心经营,为商不讳言利,却并不汲汲于利,义在利先、以义取利,甚至不惜赔本存珍。他们志于文化传承与复兴,淡泊名利急公好义,甘于清贫而仗义疏财。动荡岁月里,他们毁家纾难保护文化遗产与民族工艺,使国宝免遭外族侵吞流离之失;公私合营时,无不高风亮节,将昔日重金藏珍慷慨解囊捐献国家而片纸(瓦)不留。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更是对祖国人民的至诚大义。
回首百年琉璃厂与“冀州帮”的成功之道,可想而知,当年北漂谋生者何其众也,真正脱颖而出功成名就者又寥若晨星。而冀州却独得风流,仅大齐村就成名儒商8人,实属罕见之象。正是冀州独特历史底蕴、人文内涵的滋养,使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乡野村夫,为了生存境遇、人生命运的改变,而背井离乡来到京华帝都,刻苦研学出于青蓝,出师创业走向卓越。不仅后来居上将先入为主的“江西帮”取而代之,还独占鳌头成为行业耆宿,撑起了琉璃厂的繁华,支撑着古文明的延续。更难得者,他们铁肩担道功勋卓然,却淡泊于世不求闻达,即使生活窘迫晚景凄凉,也仍以超常的毅力耐力埋头青灯黄卷、秦砖汉瓦之中,靠独门绝艺钩沉抢救,为复兴传统文化、保护珍贵遗产立下汗马功劳,竖起了丹青着墨、世人念怀的丰碑。这样的人生与术业传奇,是整个“冀州帮”发展的缩影与写照,是琉璃厂长兴不衰的宝贵财富,更是留给历史与后世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历史上,冀州与京津两市渊源极深,无数冀州人从肩挑货物摆地摊,到创办品牌、老字号,为京津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政协常委、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生导师毕志夫曾列数冀州之贡献:“咸丰末年,冀州人在琉璃厂开设近 300 家店铺,占据总店铺数的90%左右,北京琉璃厂一度被誉为‘冀州街’。冀州人杨寿山创建京城“全聚德”成为中外闻名老字号:冀州人在天津创办‘中成搪瓷厂’,成为我国第一家经营的搪瓷厂:冀州人史东初设计的‘前门’牌香烟商标沿用至今……。
“琉璃厂的冀州人”是冀州人的优秀代表。集诚信仁义、谦恭内敛、乐善好施、大义精诚于一体的精神品质,是“冀州帮”“以德兴业”的全部内涵,也是纵横商海百年不朽的重要原因。
出版《琉璃厂的冀州人》一书,旨在大力弘扬“九州之首”精神,更深层次地挖掘研究琉璃厂冀文化,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洪流中,继承先辈留给历史与后世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激励冀州人民自强跨越,续写纵横商海百年不朽的新传奇。
冀州正处在跨越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区、美丽冀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奋力开创冀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衡水市冀州区委书记刘占强
衡水市冀州区区长石英俊
2016年10月18日
附一:鲍家树《儒商典范:琉璃厂的冀州人》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这样一个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社会群体。他们撑起了北京琉璃厂的繁荣,他们为古旧书业的传承与经营倾注了心力,他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弘扬做出了贡献。他们就是“琉璃厂的冀州人”。也正因为他们的坚守,这条被誉天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的琉璃厂,在咸丰年间曾一度被称作“冀州街”。
在笔者看来,“琉璃厂的冀州人”的身上有着诸多可资取鉴的特质,颇有儒商气派。历来,文人与商人往往互轻,文人看不上商人身上的铜臭气,商人看不上文人身上的穷酸气。但是“疏璃厂的冀州人”却能够有所超越,博采二者之长处,融通二者之优点,并在自己身上发扬。在琉璃厂,涌现出了一批像孙殿起、郭纪森、雷梦水、吴希贤这样的文化商人。他们独具慧眼,来源于深厚功底:他们有业绩,得益于经营之善。
“琉璃厂的冀州人”是文人古旧书的修补、影印、铅印等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单独来看,都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都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比如,孙殿起的通学斋严格要求学徒、伙计要刻苦学习,熟背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对历朝历代的古书要记清其版本特征,包括不同时期和地域刊刻的图书版面、行款特征、图书作者及版本源流等都要烂熟于胸。这种近似严苛的训练看似机械化,但笔者认为,只有经过这般高强度、标准化、专业化的强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可达到博闻的境界,这也是具备专业造诣、成为行家里手的必经之路。同时,“琉璃厂的冀州人”身上有着文人可贵的品格。孙殿起一生不抽烟、不嗜酒,只是好读、好写。他病危时,昏迷不醒,但手指仍然作持笔状,问他何故,他含混地说:“我在写稿。”如此场景,足见孙殿起把一生心血倾注在何处。读书、写书,就是“琉璃厂的州人”的一生所爱。
“琉璃厂的冀州人”是商人。诚信坦率的经营之道、体贴细致的服务态度,使得这一群体能够在京城立足,并且博得专家学者的赞誉。如孙殿起十分留意顾客的需求,但又不汲汲于利,不欺人骗货,若购买者手头紧张,他就先让读者借读;若读者到店里寻书无果,他便详细记下书目信息,四处为之访求。他经常登门为文人学者送书,陈垣研究《元典章》的有关资料,很多都是孙殿起亲自送去的。同时,他还曾南下广东、湖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地从当地的古书同行、藏书家甚至小商贩手中收购古籍,觅得不少版本较好、流传稀少的古籍、碑帖、拓片等等,丰富店内藏书。可以说这些都是吸引文人学者频频光顾的重要因素,也是以通学斋为代表的冀州书店的经营制胜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琉璃厂的冀州人”懂得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崇文重商,大气谦和,以学兴业,以义取利;“琉璃的冀州人”有着超功利的人生目标及对文化承续的执著与担当。我想这也就是“琉璃厂的冀州人”的精神内核。
附二、后记
“琉璃厂的冀州人”是冀州人的优秀代表。近年来,区委宣传部围绕这一主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采访挖掘和研讨活动。一是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北京琉璃厂追寻冀人的足迹”文化研讨会,70多名琉璃厂文化研究专家以及琉璃厂冀州人的后人参加,并成立了“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河北人士联谊会暨琉璃厂要人文化研究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担任名誉会长。二是联合衡水《滨湖画报》,深入北京、天津等地,采访了琉璃厂的冀州人的后代、弟子、学生、亲属等 20 余人,编辑出版了《琉璃厂之冀州人》专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三是联合河北《藏书报》,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举办了“中国古旧书文化传薪者璃厂之冀州人”座谈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藏书、新闻、出版界专家学者 40余人出席会议,并启动了“中国古旧书文化的传薪者—琉璃厂之冀州人”征文活动:会后,《藏书报》开辟了“琉璃厂的冀州人”专栏,陆续刊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股新的“琉璃厂文化热”,琉璃厂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将近年来对琉璃厂文化的研究成果编辑成书,取名《琉璃厂的冀州人》。本书记述了清代至民国年间冀州人在北京琉璃厂的创业发展历史,作者文章均系原文照发,所属区划、年代、单位等的变化未做更改,每个版块的文章顺序以内容连贯为序,文中插图为编者所附。本书出版要特别感谢原衡水市文化局副局长、《冀州市志》主编常海成,衡水市《滨湖画报》主编马少华,石家庄《藏书报》副主编王雪霞等文化界知名人士的鼎力相助。本书还选编了《冀州文史》上的部分有关篇章,一并向作者致谢。
由于编辑视野局限,肯定还有好的文章没有收入,以后还将陆续补充。
本书编辑部
201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