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需要传播传承的《冀州那些事儿》

        

导读:冀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划野分九州”,冀州为其一。大禹治水之后,重新割布九州,在排列次序中,列冀州为“九州之首”。据传,夏王启曾经铸九鼎,代表九州,冀州鼎最大是唯一一个圆的,而其他8个鼎比较小,都是方的。

《冀州那些事儿》序

冀州历史悠久,相传,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划野分九州”,冀州为其一。大禹治水之后,重新割布九州,在排列次序中,列冀州为“九州之首”。据传,夏王启曾经铸九鼎,代表九州,冀州鼎最大是唯一一个圆的,而其他8个鼎比较小,都是方的。

为弘扬冀州历史文化,中共冀州市委宣传部编写了这本《冀州那些事儿》本书分为古冀文化、先贤镜鉴、红色记忆、沧桑史踪、村庄探访、民俗存珍6个类别,计 142篇文稿,95 幅珍贵照片。

本书内容面广,涵盖时长:涉及自然、经济、政治、人物、人文等;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还涉及民俗、村庄,等等。

本书文稿,存真求实,补志续史,言之有据,传播正能量,彰显真善美引人“向上向善”,对于资政育人,大有裨益!必将有益当代,惠及后世!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弘扬、传承冀州历史上的良风美德和奋发进取精神,把冀州梦绘画得更加美好!

甄瑞杰

2015年7月

一、《说“冀”》

“冀”字是河北省的简称,我们的家乡又是“冀县”“冀州市”,因此,对手“冀”字,进行了较认真地研究。

对于“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希望:希图”:“河北的别称”:“姓”。《辞海》解释为“希望”;“犹(作者注:如同)‘记’”古国名。在今山西河津”:“古九州之”:“”;“河北省的简称”;“姓”。《辞源》解释与《辞海》基本一样。

作为“九州”之一的地名,对于“冀”字,有以下5种解释。

1、《释名·释州国》云:“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禹贡辨》对此解释:“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冀雍以地名州”。据考证,古冀州境内的晋国西南部有一个叫“冀”的国家,在今山西河津县。故取这个国家“冀”的名称为州的命名。

2、《尔雅·释地篇》云:“两河间曰冀”“两河间”,指的是清河(古济水)和西河(古黄河)之的地,

3.《周礼·职方》云:“河内曰冀州”。河内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4、《说文解字北部》中说:“冀,北方州也”。“北方名冀,而因其以名其州也”。

5、《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云:“冀”“假借为望也,幸也。”把“希望、寄托”涵义作为州的命名!

《元包命》云:“冀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

早在 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征服蚩尤、炎帝之后,定居中原,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冀为九州之一,并居九州之首,称谓冀州。

冀州的疆域,在不同时代,大不一样,呈逐渐缩小态势。

《辞海》《辞源》注明:古时,冀州的疆域,“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辽宁西部”。《书集传》云“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之北”。汉武帝(前140一前87年)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东汉时公元191年,冀州领9个郡100余个侯国(县)。唐朝时621年,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武强和修9个县。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时,“辖今冀县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6个县”。1913年,改原冀州的信都县为冀县。至令再没有下辖,就是一个县级的规模。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称谓冀州市。

今冀州市是一个县级市,在石家庄东南方向120公里、衡水市南边25公里处面积 918 平方公里,人口37万。

早在三国黄初二年(221年),州治移到今州市。冀州市历史上多年是州(当于今省)、郡(相当于今地、市)和县的所在地。

二、 “帝都”冀州

冀州,在4000年前夏禹“定九州”时被确定为“九州之首”。冀州为什么能成为“之首”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冀州是“帝都”,即皇帝呆的地方。冀州被史书称为:“帝王之都”“王畿所在”“帝王之旧地”“土平兵强,英杰所利”等冀州排在“九州”“之首”,就如同现在北京排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一—样.

《谷梁传》曰:冀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州天子之常居”。《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翼:帝舜有氏,元年已未,帝即位居: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孔颖达说:“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这说明,我国历史上“五帝”中之尧、舜及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禹,均在冀州即位、发展。以上所说的冀州,是古冀州。那时的冀州,较比现在的冀州“河内曰冀州”。所指的“河内”是指戴《周礼·职方》云:河以北的地区。

现在的冀州市范围内,历史上也是帝王的发达之地。

(一)“光武皇帝赖之得天下”。东汉的创建者、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是

是从冀州起家的。

刘秀(公元前6年一公元 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于西汉地皇三年(22年)借农民大起义爆发,和其兄乘机起兵。西汉更始元年(23年)10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刘秀在冀州,“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吏”“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不久,王郎立为天子,传檄:“俘获刘秀赏十万户”。刘秀被王郎追赶,到信都(今冀州市)后,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曾说,西汉更始二年(24年),还没有称帝的刘秀,在冀州城南安城乡(今冀州市周村镇安兴村旧址),被时任王莽朝“和成卒正”职务的邳彤接见,刘秀非常高兴。刘秀以信都为根据地,至更始二年(24年)5月,经一系列战斗,诛王郎,平铜马、赤眉等,于25年,创建东汉,登基即皇帝位,定“建武”年号。刘秀最初凭借在信都招募的4000人而起家,后来逐发展到数十万人,其中作用极大的弓箭手1000余人主要是冀州人。燕赵冀州“民雕捍少虑”“悲歌慷慨”。当时,冀州经济发达,成为刘秀的粮饷供应地、有州虽鄙,谷支十年”之称。

(二)南北朝时冀州冯氏一族内出现“两帝”“五相”“八后妃”。

南北朝时(356—534),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的冯氏家族中,,曾出现2位皇帝、5位宰相、8位后妃.

冯跋(?—431),字文起。是今冀州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衡水第一位皇帝。是南北朝时十六国之一北燕王国的建立者。冯 跋先为后燕国的殿中左监、后任中将军。他帮助高云建立北燕,409年,高云被杀,409年10月13日,他被众将推举为王、仍称北燕。431年,他得重病,其兄弟与其子争王,互相残杀,冯 跋被惊吓致死。

冯氏家族中的另一位皇帝,是冯跋的弟弟冯弘。冯弘,字文通。其兄死后。他杀死冯跋儿子冯翼,篡夺了王位,在位仅6年,被北魏所灭。冯氏家族中,曾有8人为皇后、皇太后,后妃。冯熙的3个女儿皆为孝文帝所纳2为后,1为左昭仪。8个女人中,冯太后最为显赫。冯太后(441—490),燕王冯弘的孙女,生于长安(今西安)。父冯朗获罪被杀,她被送进宫里,靠姑母(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广。冯太后于兴安元年(452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4年后的太安二年(45年)被封为皇后,时年15岁。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早逝,尊冯太后为皇太后。文成帝驾崩时20多岁,冯太后长帝1岁。后与帝感情笃深,且是青年丧偶,后为夫殉命:“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孝文帝即位后,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两次临朝亲政20多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冯氏家族中,还有5人先后担任宰相。冯素弗,冯跋的大弟弟。冯熙,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的孙子,著名的北魏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的哥哥。冯诞和冯修,是兄弟俩,冯熙之子,冯太后之侄。冯子琮(?—571),北燕皇帝冯跋的曾孙。

(三)高欢和高洋起兵于冀州信都。

东魏、北齐政权的奠基人高欢和高洋父子当初起兵、发迹于冀州信都(今冀州市)。《冀县志》载:高欢“以信都起义”。

神武帝高欢(496—547),一名贺六浑。参加起义军后,依靠鲜卑力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为“六镇统帅”,率领六镇兵民占据了河北,建立了东魏,执魏政16年。高欢死后,其子高洋(529—559),字子进,依靠六镇军队,建立北齐,称文宣高欢是鲜卑汉人,他既想调和汉、鲜族矛盾,又维护鲜卑人利益,使民族矛盾更加突出。高欢对鲜卑军人说:“汉民是你们的奴婢,男子为农民耕种,女子你们纺织,供给你们粮食布帛,使你们温饱,你们为何要欺凌他们?”在汉人面前:“鲜卑人是你们雇来的客人,吃你们一石粮,穿你们一匹布,却为你们作战,你们为何要仇恨他们?

高洋任用汉族人杨愔,连年出击柔然、突厥,修建长城。他嗜酒昏狂,以淫乱残暴著称。

三、冀州为啥称“九州之首”

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征服蚩尤、炎帝之后,定居中原,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九州分为,、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在九州的排列次序中,冀州被列为首位,称为“九州之首”。据说夏王启曾经铸九鼎,代表九州,冀州鼎最大,是唯一一个圆的,面其他8个鼎比较小,都是方的。

冀州为啥被称为“九州之首”呢?

1、先人排列。战国时成书的《禹贡》,第一次确定九州名称,并排列次序当时,排列冀州在九州之首。而后的《尔雅》《周礼》《尚书·尧典》等等书籍也都是把冀州列为首位。在全国设为12州、13州时,同样把州列为首位。

2、治水在先。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说“九州之次,以治水先后。”就是说按照大禹治水的先后,确定的九州排列次序。《汉书》中说:“禹治水从冀州始。宋朝苏东坡认为:“河患冀兖为多,故禹行自始。”孔颖达说:治水“首从冀起因为,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所以,在九州排序中为首。

河南致相辽宁以及鑫中南部国(县

3、帝都之地。因为冀州是“帝都”,即帝王在的地方,所以,在九州排序中为首《谷梁传》云:“冀州是天子之常居。”东汉涿郡涿人卢植的《冀州风土记》中称“冀州为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王畿所在”。《元包命》云:冀州是一王所都”。

《谷梁传》曰:冀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孔颖达说:“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帝舜有虞氏,元年已未,帝即位居翼;帝禹夏后氏,元年王子,帝即位居冀”这都说明,我国历史上“五帝”中之尧、舜及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国,均在冀州即位发展。

历史上,冀州也是帝王的发达之地。刘秀从冀州起家,自冀州开始中兴帝业。北齐神武皇帝高欢也是起兵冀州信都,才成帝业。

4、要害重地。《魏志》载:由于古冀州“土平兵强,英杰所利”,是“南北之冲戎马之场,要害之重地”。因此,“冀野纷纭战事多”。自古以来,冀州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波澜壮阔的战争。“之得失,关乎国之兴亡”。

《谷梁传》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元包命》称:“冀地有险易”“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

因为,冀州是“要害之重地”,所以,被称为“九州之首”

5、疆域辽阔。杨雄《冀州牧》中云:“洋洋州,鸿原大陆。”因为,冀州原野平旷,疆域辽阔,面积占当时全国的1/3,“疆域最为广漠”,所以,被称为“九州之首”

《辞海》《辞源》都注明:古时,冀州的疆域,“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和河北东南部地区、辽宁西部”。当时的范围大致相当现在的山西省略带河南省的北部,河北省西边半部及内蒙古阴山以南,东及辽宁省的辽河以西的大部。它包括了今晋、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黄河东北,以及鲁西北,冀东南地区。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辖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东汉时公元191年,冀州领9个郡、100余个侯国(县)。

四、与冀州相关的典故

冀州市漫长的历史,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冀州与许多成语、典故彼此相关。

“大禹治水”的事我国人几乎妇孺皆知。但大禹治水的开端、掘第一锨土在哪里,知道的恐怕不多。大禹治水就是从冀州开始的。公元2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黄河水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经常迁徙滚动泛滥成灾:淹没农田、冲毁村庄、夺人性命,使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根治黄河水患,帝王舜将治河重任交给了大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证明了大禹是有事业心、责任感的称职治河官员。无数史料证明,大禹治水“禹治水从冀州始”。孔颖达的《尚书正义》中载:是从冀州开始的。《汉书》载:“治水先后”“首从冀起”。苏东坡曾说:“河患冀、兖为多,………故禹行自冀始,现在,冀州市城北7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湿地衡水湖,据说,也是大禹掘的第一锨士。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这句成语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冀州市的原名——信都,就是依据这一成语而产生的。

冀州市的古称——信都,设立于西汉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当时,属冀州。在现冀州市设信都郡和信都县。信都县的名称,一直使用到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保持了1570年(期间有少数时候叫其他名称)。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居邢(现邢台),颇具雄心,为表明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改邢为“信都”

悬头刺股。“悬头刺股”为一成语,也作“悬梁刺股”“悬头刺骨”“刺骨悬梁”德:《三字经》中说:“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为发愤刻苦学习,“孙敬字文宝。”(引自《太之齐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深入“悬头”的孙敬,就是冀州人。(引自《战国策·秦策一》)。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晋时(265—420年间)的7位贤士—嵇康、阮籍、向秀、刘伶、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常宴集于竹林中。《晋书·嵇康传》

冀州市境内有一座寺庙,名称叫“竹林寺”。竹林寺建筑朝代无考,原名因信都三面环水,夏秋时节常出现海市蜃楼,而叫“悬空寺”。改名“竹林寺”,因竹林更始七贤之一山涛曾担任冀州刺史,且功绩颇丰。清朝乾隆十七年(1753年)《直隶址),冀州竹林古寺胜景全图》中,在额头就刻有七贤姓名。竹林寺为冀州城内古寺庙之冀州市首。位于冀州城东北0.5公里处。竹林寺为四合院建筑,北大殿供奉铜佛像,有王郎,东西配殿和山门。一直香火甚盛。毁于1963年大洪水。1992年,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在冀州市新旧城区结合处新建了以竹林寺为主的旅游景点,1993年农历九月华初九重阳节对游人开放。

竹溪六逸。《辞海》中有“竹溪六逸”条日,载:《新唐书·李白传》中说唐朝(618—907年间)时,著名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6个人,一—起隐居在此,酣歌纵酒,号称“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其中的孔巢父是冀州人。

孔巢父与李白、杜甫等儿位文采横溢的大文豪齐名。孔子37世孙。

他“少时力学辩博”,也有诗文佳作行世,但已散失。

孔巢父结束徂徕山田园生活后,被举荐到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为其设宴饯行。席间,杜甫吟诗一首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孔巢父的德才。诗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常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孔巢父为救社稷,后再度复出,当过湖南观察使。唐朝德宗建中年间(780——804),孔任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781年),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哗变。兴元元年(784年),皇帝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附。

孔巢父说服田悦后的当年6月,皇帝德宗令其招安另一叛将李怀光。孔巢父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冲突,被李怀光杀害。孔巢父死后,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忠”。

王郎赶刘秀。“王郎赶刘秀”的故事,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些。讲王郎赶刘秀,不能不提到冀州。东汉更始二年(24年),大司马刘秀持节抚慰郡县到蓟县,值王郎兵起,刘秀仓惶出逃,王郎从往南追赶刘秀。王郎赶刘秀到冀州,信都太守任光出迎。据民国版《冀县志》载:《水经注》作者道元曾说,西汉更始二年(24年),还没有称帝的刘秀,在州城南安城乡(今周村镇安兴村旧址),被时任王莽朝“和成卒正”职务的邳形接见,还被接到州城西扶柳城(冀州市小寨乡扶柳城村),刘秀非常高兴。刘秀起兵于冀州,后得旁县兵助,击败王郎,中兴帝业,25年称帝,即汉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在位32年(公元25—57年)。据传,冀州市西王镇吉会台村的村名原叫鸡鸣台村,也源自刘秀。西汉未年,王郎赶刘秀时,刘秀走到这个村正值拂晓鸡鸣,且这个村地高如台。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村叫作鸡鸣台村了。后来改为现村名。

据传,王郎赶刘秀时,刘秀跑到冀州千顷注(现衡水湖)一带,人疲马乏又饥又渴,实在跑不动了,就在一片树林里休息。刘秀抬头一看,树上有桑,于是摘下吃起来。吃了桑葚,管渴又管饿,刘秀精神大振,气力倍增,继续前进,后来取得胜利,做了皇帝。还有一次,也是在冀州的一片树林里,刘秀由于太疲劳

睡着了,朦胧中被一个什么虫子拱醒,刘秀一看是个蝼蛄,十分生气。这时,树林外面传来人喊马嘶声,刘秀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王郎的部队又追上来了。刘秀想,多亏了这个蝼蛄,若不然冀州就是我的葬身之地了。据传,有一次,刘秀被王郎追起到冀州城西北,又饥又渴且十分劳累,忽觉眼前一黑,跌落马下,昏了过去。后被两个叫花子(要饭的)叫醒,并喂水喂饭,救了刘秀一条命。

姊妹易嫁。“姊妹易嫁”的故事被编成书、被搬上舞台,传播甚广,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就发生在冀州。

《朝野佥载》中记:唐朝冀州长史吉懋(从五品),欲为男安南宫县承崔敬女。崔敬起初不答应,后因惧怕吉懋的权势面应许。吉家去崔敬家娶亲那天,崔敬女“坚卧不起”。崔敬小女见状,对母亲说,若不应亲事,父亲必然有祸。我愿解救父亲之难。“姊着不可,儿自当之”。随即代姐出嫁而去。后吉懋子升迁到平章事,崔敬小女,夫贵妇荣,享尽清福。

冀州的古旧称谓

冀州市在这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称谓繁多,据査民国版和1988年版《冀县志》,其称谓多达20个,这还不包括冀州部分区域的称谓。

冀州的称谓有冀州、冀州郡、冀县;有信都县、信都郡、信都国;还有广国乐成国、长安国;安平、安平郡、安平国;长乐国、长乐郡、长乐县;还有魏州、尧都、新博、新博亭……。

冀州的部分区域也是称谓繁多:冀州城西扶柳城村一带,古为扶柳县、扶柳已泽城县;冀州城西南南顾城村一带,古为昌成县、阜城县;冀州城南安兴村一带,古为辟阳县、乐信县。

1938年以后,将冀州滏阳河以西、以北83个村划为“冀佐区”;1942年2月在冀州西部成立“東冀县”:西南部及码头李一带为“冀特区”;滏阳河以东的颜分村庄划为“衡水代八区”;县城以东及东北部划为“枣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