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始终觉得,不到30年以前,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石家庄市总工会举办的多期文学讲习班,每期近百人进行为时两年的业余学习,确实吸引和扎实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构成了这个省会城市一道靓丽的文艺风景线。
我始终觉得,不到30年以前,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石家庄市总工会举办的多期文学讲习班,每期近百人进行为时两年的业余学习,确实吸引和扎实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构成了这个省会城市一道靓丽的文艺风景线。
至今说来,许多当年参与学习班的人还清晰记得,由老工人作者孟云魁师傅出面,邀请省城高等院校的文艺部门人士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到班讲课,并布置写作作业按时完成。
当时的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办有单页的《活动月报》,每期有一半的篇幅出刊《工人文艺》,于是很快就成为了文学讲习班学员发表习作的园地。记得有一期,发表了刘春美的短作《午夜,我去接班》,引起许多同行者的关注,还有的老师写过评论。我有幸被邀请到这个讲习班,讲授文学写作课,也被许多学员那些朴实而充满活力的作品深深打动,因此写下《就从这里开始》的评论,谁料到竟为刘春美尊重地收藏至今。
其实,当年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员着实不少,但课间课下能与教员直接交谈的机会并不很多,再加上春美也不属于那种巧于言说的汉子,因此在班上给人留下的印象不能称是深刻。可是,讲习班结束以后,他却认准了文学创作这个门儿,只管在散文题材表一路地奋步走下去,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在散文题材上,还真写出些模样来,成了诸多毕业学员队列里“领军方阵”的成员,说起这些来真让人欣喜和钦佩。
还是在十年动乱结束前后,他结束了下乡知青插队生活,返城在一家文化用品厂找到生机,成了制作钢笔和圆珠笔的工人。后来,先到物回收公司,又到棉麻公司几年,直接在生产劳动第一线干活直到厂子变动下了岗。而上文学讲习班学习的那一阵,正是需要“三班倒”的时日,能够坚持下来,多有不易。回顾26岁时成了文学讲习班年龄较轻的学员,这些年下来,运笔如神,也够他费心劳力的了。如今结集成的散文创作成果《没有留下姓名的母亲》,应该视为“岁月留痕”,是作者多年辛勤努力和发奋追求的创作实绩。
读着春美笔下的散文,扑面而来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都源于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真景、真物,这些真切的事物恰是真实的基础,拒绝着伪饰与荒诞,成为作者情感离不开的本源,进而才会感染人和启发人。诚如散文大家孙犁所言:“所有散文,都是作家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难能可贵的是,春美正是在这亲历亲为的事物中,开掘出“美”的核心,展现开健康积极的层面来,让人得到生动的启示。
《他乡明月》和《亲情依旧》都是写知青部落生活的,环境艰难困苦的蹉跎岁月里,青年男女彼此鼓动,相互帮扶,慰藉情感,面对风霜,这些生活中的亮色感人至深。在《难忘的生病时光》里,更是将那段卧床难熬的时日写得深情四溢,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让人倍觉温馨,让人洞察人生的曙色。春美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但他总能找出并畅表出真实的美丽来,让那些为人生不断产生郁闷的人们把握住幸福的真谛。
读着春美笔下的散文,还会让人感受到纯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在多篇的作品里,将祖辈和父辈的亲情毕现无遗,更是运用浓浓的笔墨尽写了几位拨动心弦情感的和自己最为想念的人,原来竟是与自已没有任问血缘关系的人。比如奶娘,竟然是没能留下姓名的思人至亲,比如和父亲一参加革命队伍出生入死的堂姑,比如奶妈早年时捡到的女婴,后来成为自己的姑姑。这些记事不仅作者没齿不忘,而且这些人心淳朴的情缘更成为整部散文集的强音,振聋而发。
春美啊、春美!在这多篇幅有限的散文作品中,你为读者大众酿制好多的美好情怀,让人拾头望到满天的希望曙色,春美啊、春美!在那些是非颠倒的岁月里,你的名字也让你遭过不少罪。可是万波纷涌的生活长河当中,真正需要你的彩笔不新勾画出充满春意的美色美景来!我们品读着,也期待着。
2008年春日于河北师范大学《作者刘绍本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写作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