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尧山壁散文:《陶醉壶口》——省作协主席尧山壁的散文赢得众多点赞

        

导读:清晨时还很大的兴趣却渐渐被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到壶口看瀑布去!

清晨时还很大的兴趣却渐渐被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像花团锦簇;有的续续断断,呈扑朔迷离。

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娇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作品鉴赏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之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是古老黄河上名闻天下的壮丽景观。

作品开篇就是一声欣喜的呼唤:“到壶口看瀑布去!”这一声呼唤,有几多兴奋、几多期盼。

然而,作者接着却是“欲扬先抑”,不写壮丽的壶口瀑布,而是写单调漫长的旅途、平淡无奇的窗景和车厢内“断断续续的鼾声”。这段文字仿佛是大战前的寂静、黎明前的黑暗,旨在为壶口瀑布轰轰隆隆的出场而蓄势,而静场。

接着,作者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写了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巨响,一连用了“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三个比喻,描写声音巨大的程度,让未曾到过壶口的读者也有了如闻其声的感觉。

随后,作者才从正面描写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作者是诗人,诗人写壶口瀑布,自有诗人本色。虽然文体是散文,但作者采用的是诗家之语,词语精炼,音节铿锵,节奏强烈,韵味深长,使人读文如读诗,处处感到浓郁的诗意。如写瀑布的色彩:“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词语或短或长,伸展自如,富有诗歌语言式的张力。又如写瀑布上的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长鲸饮涧;有的横卧河上,如彩桥飞架;有的飘忽游移,像花团锦簇……”三个句式齐整的比喻,排比铺陈,也是一种诗歌式的写法。

诗人写游记,往往遐想多于静观,抒情多于描摹。此文作者只用简洁的文字描写了身临壶口的所见所闻,而用更多的笔墨写了站在瀑布前的所思所感。

尽管作者读过李白歌咏黄河的诗句,听过《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但是只有身临其境,才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才明白了东渡抗日的将士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誓师出征的缘由。这是身临壶口的感悟,也是将眼前壮丽的景观置于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背景,显示了黄河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

作者回忆他以前所见的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壶口,黄河展示了其另一面性格——“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这是回忆,也是比较,在比较中,多侧面地展示了黄河的风采,更凸显了壶口瀑布富有力量和气势的特点。

作者抒写了壶口瀑布给自己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古人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作者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内心反应,全在于壶口瀑布,在于“它的威力”、“它的雄风”、“它的精神”。作者通过写内心的反应,也间接地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浑与壮观。

作者产生了奇思妙想,由壶口的“壶”,联想到了酒,想象到这“天下第一壶”盛满了美酒,它灌醉过前人,而今“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这一连串的想象,顺理成章,是遐想,也是抒情,尽情抒发了壶口瀑布对作者的巨大感染,抒发了作者对壶口瀑布的无限深情。

最后作者说:“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这是承接上文的由衷感慨,也是画龙点睛式的篇末点题。

附:刘福琪《气势宏伟,情景交融——写在阅读尧山壁散文《陶醉壶口》之后》

俗云“看景不如听景”。看景只是人景相向;听景不然不知不觉间,看景人必然将自己当作景中景讲给听景人听。读山壁《陶醉壶口》,其实就是在听景,听他讲壶口瀑布之景。尧山壁也肯定会不期然而然把他自己当成黄河壶口瀑布的一个组成部分讲给我们听。

一、“到壶口看瀑布去!”

这兜头一声喊喝,便具有老大诱惑力和煽动性。但接下来,车上却“渐渐寂静下来”,并出现超寂静:“鼾声断续”。

这开头开得好啊!文字寥寥无几60余,含量丰富,隆盛饱满。点了壶口,点了瀑布,标示出此行的目的、出发时间、地理位置和有关行经地点。而且,以暂时的寂静和断续的鼾声为惊天动地的壮景突然降临作出映衬。

从开篇第一段中几处零星字句可知,山壁置身其中的一车人,无疑是一个旅游团。然而是一个怎样的团?诗人团?作家团?普通团?团来自哪里?前来壶口,是途经还是专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更,虽也略有显现,诸如“忽然有谁从梦中猛醒”“大家迫不及待地跳下来”和“我们之中不知谁福大命大”等处,但从未完整地予以交代。实与山壁陶醉壶口无大关联,顺势点一点、陪村一下则可,倘郑重事地全面奉告,无疑就是文章的的赘疣。此为细枝末节,却足可透视功夫。

二、山壁为什么陶醉?壶口瀑布是怎样一番景象?

未见壶口壮景,先闻瀑布轰鸣。此为引山壁陶醉的起点。作品自然要先从听觉角度写起。山壁是亲临者,瀑布的巨响让他马上想到司空见惯与闻惯的某些粗壮声浪:“如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三个比喻,三个短句,将壶口瀑布的水声渲染得轰隆隆塞满听景人即读者耳腔,强劲地撞击读者即听景人耳鼓。看景人尧山壁马上感觉到“地在颤抖,山在摇晃车窗在忽闪”。身为读者即听景人,我连尧山壁在内的一车人颤抖、摇晃、忽闪的兴奋群像都看在了眼里。看景不如听景啊!

从“车在旅游管理处停下”开始,壶口瀑布先后以两种奇壮奇美的面目呈现于游客的眼前。位置理应准确交代:“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因为涉及观景的方位和视角;写法是物我融合,主客交汇,实虚交错。

云破日出之前。黄河自高直下的水势、砸到河底时的状貌和笼罩整个瀑布的颜色,不依实直书会失去本真,不能使人知道壶口瀑布的庐山真面目。但一味写实,笔笔实写,美学效果还不如摄影。请看尧山壁一显其大家身手。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这泡,皆呈现为黄色,散发着泥士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

实写,实景实况,谁看都是这种样子,这般气概。山壁将一串联想断断续续打成比喻,黄河气势与瀑布形像,遂令人尽想象,遂亦真亦幻,境界全出:“如土山飞崩,黄海倒倾,…如开锅沸水,浪滚涡腾,泡沫簇拥,……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风雷,震荡狭谷,气吞山河”。

云散天开之后。此时的瀑布,最大特色是一个“亮”字,是光泽和色彩。先实写,实实在在、浅显通俗地讲出道理:“那升腾的水雾,因阳光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后虚写,一组排比,四个分句;一个分旬一妙警,多道彩虹交织成一个迷离恍惚的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排比与比喻交错,四字短句、两字短语频出,愈显得壶口瀑布气象峥嵘,气势恢宏。

三、置身此景此境,无人不被陶醉。且看尧山壁怎样陶醉:沉沉陶醉时,他神驰遐想了些什么。

面对瀑布,情不自禁地,山壁先对自己的神态和心态作了一番简要而诚挚的描写与解剖。是啊,在这样气魄洪大、变化万千的天下奇观面前,只有“默立”的分,肯定会忘我自失,“目瞪口呆,任飞雨溅沫淋个痛快”;对呀,面对大自然这样的杰作,谁不愧炸渺小?还有什么仗恃与理由、资本与资格继续骄傲自大或娇惯自怜?然而,这只是几乎所有普通游人的心思意念。而尧山壁,他是一位神经末稍敏锐至极的抒情诗人,目粗通中医,熟稔脉络。站在那方震颤灵魂的巨岩边,他会生几乎所有普通游人无法产生的特殊感受:他感到来自瀑布的“一股清流爽气”从头顶灌人,自上而下,穿过一路所有穴位让他“觉着接上了天地之气”。一个与皇天后土结为一体的人,当然内清外洁,坚毅勇迈。这里,一气呵成的若干四字短句值書面出,恰与此时充盈丰沛的底气相合和。并且,他进而自我,一气联想到李白名句,光、冼名歌和抗日战争名举。

看,作为读者亦即听景者,我们将作者亦即看景者尧山壁当作景的一个组成因素“听”了个真真切切。

四、但是,尧山壁不仅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学者,生态问题是他至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他的陶醉由感情和感性升迁为理智和理性,“攀岩走壁绕行到高处”,他要对黄河壶口瀑布进行一番地理“科考”。

有关数字列举五、六个,有关古诗、古书、谣谚与传说引用许多处,既具科学性和知识性,黄河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瀑布?瀑布为什么呈现壶口形?为什么此处成为治理黄河的关键?又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明朝人惠世扬的诗句,有形像也有道理:《尚书》的引文阐述了治黄的要理:优美的民间故事使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凄美的民间文学味道。

看,尧山壁这位看景人丰广的知识储量又使我们听景人窥视到豹之一斑。

五、尧山壁是因近距离俯视壶口瀑布而陶醉的。

但是使他深深陷于陶醉境界难以自持的却是整个黄河,此时此刻,一条完整的黄河正奔腾于他诗人的胸间。

九曲黄河,曲曲令人陶醉,曲曲鬼斧神功。黄河的多姿多彩,诗人尧山壁提炼为一个外有画意、内含诗情的排比句。“美妙的一缕”,“平静的一弯”“浩荡的波涛”,“平稳的漫流”,黄河无处不美。但那些都是平地流动的黄河,美是摊在地表的唯脚下的壶口才自天至地竖直灌下,唯如此一反常态的走向与独树一帜的气派与声势才更能让山壁进发出精湛深邃的诗思,才更能让他感到黄河与他融为了一体。对内心世界作深刻的自我解剖,山壁的陶醉,于此愈益深化。

对比生奇效,排比增气势,此处得到验证。

写遍了壶口,写透了“陶醉”,文章似乎可以就此止步了。但是,不!苏东坡讲:“(文章)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山壁还应继续抒发些什么,方称得上“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

六、果然,山壁由一个“壶”字联想到酒壶,由“陶醉”想到了“酒醉”。这也自然:山壁嗜酒几十年,而黄色的黄河之滨是无色的酒之故乡之一。多品名酒排开,多名“醉汉”成行。山壁晕乎乎一声呻唤:“啊!壶口,我陶醉了。”

我是尧山壁《陶醉壶口》的读者,我是看景人尧山壁讲述壶口景的听景人。我不仅借以知道了黄河壶口大气磅礴的景观,我还看到了尧山壁看景过程中的身影、神态和亢奋激越的内心。尧山壁陶醉了,因壶口;我也陶醉了,因壶口,也因被壶口陶醉的尧山壁。

(2014年6月7日,省内外专家缘聚国康医院探讨中医服务文化。前排右起:师大副校长陆军恒、山西省国资委巡视员康楣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万来、江苏黑松林粘合剂董事长刘鹏凯、卫建委干部、省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王英志、省国资委老主任刘清芳、省作协老主席尧山壁、资深医学教授李恩、军旅书画家张济海、省政府文史馆员王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