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节选自褚亚玲著《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

        

导读:编者按:我认识褚亚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她在报社。我对他的印象是:理着一个男士的寸头,精明强干、雷厉风行、干脆利落、风风火火,冲劲大、干劲足、效率高,有军人的作风。当过兵的我,很是喜欢。后来,我忙于在全国各地培训咨询,与报社的联系少了,后来听说她不在报社,到大学任教了,我还觉得可惜和不解,总认为她这种性格,能甘于寂寞的坐下来搞学问吗?

编者按:我认识褚亚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她在报社。我对他的印象是:理着一个男士的寸头,精明强干、雷厉风行、干脆利落、风风火火,冲劲大、干劲足、效率高,有军人的作风。当过兵的我,很是喜欢。后来,我忙于在全国各地培训咨询,与报社的联系少了,后来听说她不在报社,到大学任教了,我还觉得可惜和不解,总认为她这种性格,能甘于寂寞的坐下来搞学问吗?

2024年4月2日,在我和陆军恒校长组织的“创作刘绍本先生佳作座谈会”上,资深传记作家刘锋送我精装的厚厚的一本书《社会良心——储瑞耕评传》,而且是省社科课题。一看作者是褚亚玲、刘锋。方知褚亚玲已经“修仙得道”转型为资深的专家、作家和评论家了。

储瑞耕是何许人也?储瑞耕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传奇人物。是新闻界的一面旗帜。储瑞耕是河北杂文界的精神领袖、新闻界文化界的楷模。是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的主笔。他拿遍了中国新闻界几乎所有的奖项,上了中国新闻历史,储瑞耕是杂文家、思想家、评论家,他在几十年的不懈追求中,实现了两个跨越:从一名普通干部,跃为杂文家;从杂文家跃上全国闻名的思想家”储瑞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注定要留下东西的人评论家。” 笔耕不辍40余载,获过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韬奋新闻奖等中国新闻界关于作品和个人的差不多所有奖项;更因创办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和主笔《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而在当代中国评论史上写下了铿锵一笔。

他被称为“河北的鲁迅”“杂文家硬汉”,笔端流淌了不下400余万的文字,以近4000篇杂文、评论和其它作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他秉持“社会良心”,并将这一理念熔铸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和作品之中。

为储瑞耕这样的文化大家写书立传、为储瑞耕的评论演讲“品头论足”做评论,是一般人“望洋兴叹”、不敢想不敢做、也很难完成的任务。但青年专家褚亚玲敢作敢为、不仅与刘锋合作创作《储瑞耕评传》,而且一发不可收,竟然创作出版了研究“储瑞耕现象”的系列专著。

在2024年9月20日,中国服务文化网在安吉书院举办了《御风而行 在文学大道上迅跑——石家庄文学讲习班学员43年重聚首、学习刘绍本先生品格座谈会》,石家庄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教授,博士褚亚玲向大会和陈步峰赠送两部精装本的《心灵文稿》《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而且装扮举止谈话也与原来大相径庭,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越变越有内涵,她善于创新敢于挑战,学习力很强,已经修炼嬗变为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学问渊博、著作等身的资深的专家作家和评论家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感谢储瑞耕先生的文化贡献,感谢有思想的才女褚亚玲总结梳理创作了解读“储瑞耕现象”的系列专著,为我们走进储瑞耕、学习储瑞耕提供了一把钥匙。

“储瑞耕现象”是一部书。《心之声——储瑞耕演讲录》可谓篇篇是精品,我们将则择机选录与大家分享。

——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

今天分享《储瑞耕演讲录》中的首篇文章:

《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

《储瑞耕自序》

这是我 30 多年来几十个演讲稿的一个选本。

我的第一次演讲是1985年5月14日,我39岁,主持着中国第一家《杂文报》的编务。在平山县古月中学演讲,题目是《怎样把文章写好》;收入本书的最后一次演讲是 2019 年4月25 日的《陵园演讲》。30多年间,我的演讲涉及场合较多。

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京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中学:河北平山古月中学、河北平山中学、石家庄二中、四十中、安徽马鞍山外国语学校、江苏武进湟里中学,等等。

企业: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化纤织物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河北保险系统、国税系统、国土系统、烟草系统、唐山冀东水泥集团,等等。

媒体:《人民日报》、河北电台、河北电视台、河北广电传媒中心、《河北经济日报》、长城网、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燕赵老年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法制报》《河北安全生产》杂志、《沧州日报》《廊坊日报》《秦皇岛日报》《邯郸日报》、江苏省《常州日报》《武进日报》,等等。

机关:河北省委宣传部机关党课、河北平山乡镇党委书记学习班、河北平山东回舍镇机关、河北沧州开发区、河北来城国税局,等等。

培训活动:河北日报社河北大学实习生培训班、河北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班、河北全省网络宣传培训班、河北全省媒体纪念改革开放 40 年宣传报道培训班、河北全省 2018年总编辑社长岗位培训班、石家庄市新闻出版局内资出版物采写编人员培训班、广东佛山公控系统干部赴西柏坡学习培训班、江苏镇江国资委干部赴西柏坡学习培训班,等等。

社会:河北省图书馆、石家庄燕赵讲坛、河北省第三医院(东分院)、河北平山古中山陵园,等等。

社团组织:武汉市青年杂文协会、张家口市杂文学会、唐山市杂文学会、保定市杂文学会、山西大同杂文学会筹备会、江苏省徐州市杂文学会筹备会、江苏省常州市杂文学会“杂文文学性研讨会”、山东省淄博市杂文学会、吉林省杂文学会和长春市杂文学会在吉林日报社举行的座谈会、辽宁省杂文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杂文研讨会,上海市杂文学会,等等。

需要说明一点,本书收入的 14篇演讲稿,实际是涉及4个方面,也可以叫作“基本讲稿”,在具体的演讲活动中,总是要依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听众对象,他们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基本需求、关注点乃至人格素养等情况,而进行内容上的增加和删减,调整重点,修改题目与内文。因此,如果把所有的演讲稿都汇总起来,大概有四五十篇。

关于出书,我在 2009 年出版的《储瑞耕人生小道理》的“序”里有一个比方:我自己做了一道菜,以为味道还可以,于是向大家推荐,希望大家来品尝。如果有人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说好得很,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我自然会很高兴;如果有人读了之后说“不过有那么点儿用处吧”,我也会感到一些欣慰;至于如果有人说:“什么菜?你越说好吃我越不吃!”那我当然也没有办法。

至今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这本“演讲录”,我当然希望能够给予读到它的人一点思想启示、一点知识收获、一点工作参照、一点人生思考、一点哲理品味、一点精神享受,至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来读,会有多少收获,则非我所计也了。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加之我我今年已经 73 岁,有道是:44、58岁两次接受开胸心脏手术,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离死亡已经不远。因此原本我想:此书就是我的“盖棺之物”,可是,我是自愿申请而且经过法律公证了的“遗体捐献志愿者”,这就意味着我死后连个骨灰盒都不必用,哪里有“棺”呢?

既然成为“盖棺之物”不可能,那就把这本书权充我的“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份郑重的告别礼物”吧!

2019年10月

《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

——储瑞耕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演讲(2005年 11月8日,北京京西宾馆)

在今天这个庄严的场合,我用《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这么一个题目,总结我近 30 年来的新闻实践,讲三个问题,和大家谈谈心得,交流体会。

在这30年里,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杂文,一是评论。这两项,在整个新闻事业中,是两个小项,起码不是大项。不过,作为我个人,确实是尽了力。

一、关于心态

我以为这个问题,既有它的长久意义,更有它的现实意义。

作为长久意义,请问: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解决心态问题呢?一个人的心态不佳,又怎么能够有所做事呢?我们竖看历史,有哪一个成了大家的人心态不好呢?

作为现实意义,今天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相当多的人物欲化东西的干扰太多,心态不佳,心浮气躁,心猿意马,心神不定,心旌摇荡。有的甚至“心”被金钱勾去了,无利不干……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不良社会风气入侵我们的新闻队伍,就更加有害。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引领社会舆论、纯化社会风气的事情。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而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双手被金钱等物欲牵制着,那就决计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办出优秀的媒体来。

网络技术的发展,厚报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影响等,都可能产生两种作用:一是积极的作用,那就是我们新闻人和新闻事业向更加现代化发展;一是消极的作用,好比有了汽车,人们的双腿功能退化了,《昭明文选·七发》里就有“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如今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再艰苦地深入社会基层和生活实际,而是满足于从网络上讨生活,编资料,出“稿子”,长此以往,怎么了得?

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问题。如果人生观正确坚定,就可以做到保持良好心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比如:我不要分外的钱、不清不白的钱,那就任何金钱诱惑的作用统统等于零!天王老子拿我又有什么办法?我总是想: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骛,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二、关于社会良知

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我想就是我们的屁股要坐在绝大多数人一边,眼光集中在生活的基层、改革开放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同情心和人关怀更多地放在弱势群体身上。如果见了好人好事好现象,我们没有充沛的热情去歌颂,那何以体现社会良知?如果见了欺压百姓的坏人坏事坏现象,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干预、揭露和抨击,我们又怎么体现社会良知?如果矛盾一复杂,我们就撒手不管,那又何谈社会良知?这里着重谈一谈批评,也就是舆论监督。我一向认为报纸,尤其是党报,不搞舆论监督,天理不容!我在自己几十年的杂文和评论的实践中,有三条,也叫“舆论监督三法”:点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

所谓“点名道姓法”,就是通过直接采访(而不是时下时评最常用的“据报载”),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我向来有一个观点:写评论也要采访),在文章中直接点出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奖什么,批评什么。

我主笔《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 18 年来,这样的文字不少。比如河北省南和县发生电力局老大架子放不下,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给企业和农民造成损失,我实地采访后写了一篇言论《我们今天的思维》,惊动了这个电力局,他们立即取消了全县农村的一项收费,细心的农民一查,这项收费已经明令禁止半年之久了,于是报告省物价部门,最后退赔了农民近百万元。想一想,如果不点名道姓,而是骂“糊涂街”,这个电力局就不可能被惊动,“露马脚”的事情恐怕就不可能这么早发生,那么这次老百姓利益维护的客观效果就出不来。

所谓“敲山震虎法”,就是掌握了事实和政策,批评的稿子写出来之后,先给地方领导审阅,引起重视,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批评稿子就不再刊出,甚至刊出改正了的正面稿子。前年我了解到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镇卫生院与农民发生宅基地纠纷:农民手中握有村、镇、县三级土地使用证明,无数次上访,可就是盖不成房子,农妇还被法庭传唤,甚至被绑到大树上。卫生院与农民比较,卫生院是“强势”而农民是“弱势”但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只能、不可以不站在农民边!我写了一篇稿子《一方宅基,八年纠纷/平山县竟有如此怪事:一个卫生院顶翻三级公章》。稿子给县委书记、县长审阅,他们作了严厉的批示;可是过了半个月,动静不大,我又写了第二稿,再送审,书记县长又批示,事情有了一些进展,可是那家卫生院又横生枝节,我又写了第三稿,又送审;书记、县长也真的恼火了开多方联席会议,现场办公,最后是:我的稿子一篇也没有见报,而农民的房子却盖起来了。

所谓“反弹琵琶法”,就是有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写成批评报道或者内参稿子都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可以促成事情的转化,出来正面的稿子。我曾经接触到石家庄的两个村子,他们为争夺外来民工打得头破血流,汽车也被砸坏了。采访之初,双方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气氛剑拔驾张。通过近两个月反反复复的艰苦工作,双方都作自我批评,该赔礼的赔礼,该赔偿的赔偿。最后还结成了“文明友好村”。见报的通讯是《没有解不开的疙瘩》,我配发了言论《和为贵》。

社会良知,归根到底我想就是要有责任感,在评论写作上既要强调是非分明不和稀泥,又要强调言之有理,不情绪化。所以我常常同地方领导同志说,我坚持“平行不干扰,帮忙不添乱,建议不拍板,批评不纠缠”

【关于“舆论监督三法”,可参见本书中演讲稿《“一重三有”论》】

三、关于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大概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生命状态怎么样,二是做了多少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大好:永久性房颤;十多年来,吐血、心衰、病危:反复折腾;心脏于 1990 和 2004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开胸手术了两次:第一次直视成型,把一尖瓣修理了一下;第二次则不仅把二尖瓣而且把主动脉瓣都换成金属的了。这样我的胸膛里因为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而心脏不规则跳动,每时每刻都好像有两只小闹钟在不均匀地“嚓嚓”响,这响声将一直伴着我到死亡。我必须每天定时服用抗血凝的药(不然就会形成血栓),这种天天服药也将一直伴着我到死亡。所以我特别清楚人的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如果第一次心脏手术过不来,1990年我就死掉了,那年我 44 岁。有朋友同我开玩笑:“你如今几乎拿全了新闻界所有的奖项,什么都有了,该死了。”这话并无大错,“韬奋”“百佳”,还有“国务院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都有了。但是问题在于:作为事业,新闻事业,则是无限的。

拿我在新闻事业中做的事情来说吧:杂文从 1978年《中国青年》复刊号上那篇《谈谈“个人奋斗”》算起至今大概有近两千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与筹创和主持过《杂文报》的总编务。评论以“杨柳青”专栏为代表,从 1988年2月起,至今发文章七百多篇,1999年获“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2003年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研究项目成果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以“贴近生活的储瑞耕'杨柳青’言论专栏”为题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有时我深夜扪心,想一想:这些,又有什么呢?我观察当今时代的杂文界、新闻界,有那么多年轻人涌现出来,他们作品之众多,思想之敏锐,观点之新颖,常常令我瞠目结舌,自愧不如。我痛感自己的观念、思维乃至文笔都与今天的时代有了某些隔膜,弄得不大敢写文章了。比如四五年前“千龙新闻网”刚起步时,我有幸与《新闻出版报》的孙月沐(朽木)、《新闻战线》的万仕同(斯通)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为该网络讯论的“三剑客”。可是近年来,我就自己觉得“跟不上”,极少参与了。怎么办呢?只要“有限的生命”没有到终点,那么就不可以不在“无限的事业”中继续努力,有所做事。比如“杨柳青”专栏,我在18年前就曾向当时的领导承诺:“生命不出问题,我坚持干 10年、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20年就要到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要“与时俱进”,希望在贴近生活、反映信息、传道解惑、扬清激浊等诸多方面尽力做得更好一些。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说过这样的话:“若你希望死后仍不被人们遗忘,那么就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此话中的意思好像是两者只可取其一而“不可兼得”。而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这两者恰恰是可以兼而得之的——既“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后人去读”,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后人去写”。我们不仅应当做得到,而且可以做得到。建议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褚亚玲编辑心语:《生命的长度与深度》

人生几十年,实在是短暂至极。怎么度过这不到三万天,是一个一经走过就不能回头的大问题。有的人浪荡一生,有的人浑噩一生,有的人糊涂一生,有的人纠结一生,而至浪掷此生,一无所成,在生命的森林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就默默地消失了。

但是,有的人,来到这世间,走了这一遭,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使命所在,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的担当所在,朝着这个目标,坚韧而执着,以汗水与心血为桨楫,逆流而上,终能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笑傲此生。

储瑞耕,这位新闻界的长者,这位人生路上永不停歌的攀登者,拓展了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广度。他自己总结说,“这几十年里,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杂文,一是评论”。

20世纪 80年代,他开一时风气之先,创办中国第一份《杂文报》,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主笔《河北日报》的评论专栏《杨柳青》,20年且中途两次心脏手术不改初心,不改承诺,直到圆满落幕,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拿遍中国新闻界几乎所有的奖项”,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我时常想,是怎样强大的力量、怎样强烈的信念在支撑他?他的“以有限之生命殉无限之事业”解答了我的问题。有限和无限这一组矛盾关系,他解决了,他把“有限的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没有浪费生命中的每一秒。用来做什么呢?他用了一个“殉”字,殉道者般的一往无前,毫无保留地、全部身心地奉献,和平年代,他不用像他新四军烈士的父亲那样以身“殉”国,但他做到了以心“殉”他所热爱的事业。

一个“殉”字,合掌捧上拳拳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储瑞耕这条勤奋的“鱼”,在时间的长河里,从来没有懈怠过,从来没有悲怨过,从支支汉汉的小河里起步,坚韧地迎风破浪,跳过一道道坎坝与难关,直到跳跃“龙门”成为新闻界大智大勇的一个标杆。

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把自己的这一生,和中国的新闻事业紧紧缠绕在一起,和中国的杂文事业,紧紧缠绕在一起,和散发正能量的生命灯塔紧紧缠绕在一起。

人生至此回头望,不管世负不负我,我不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