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来奎:谈谈我的创作

        

导读:自解放后,我就一直活动在农村,给农民演唱。在党的培养和广大群众的帮助下,我创作了一些作品,配合了各项中心工作。现将我的创作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自解放后,我就一直活动在农村,给农民演唱。在党的培养和广大群众的帮助下,我创作了一些作品,配合了各项中心工作。现将我的创作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起初唱新词总是依靠领导供给材料,如果不给材料,我便不学不唱。后来领导上除经常的供一些材料之外,还鼓励我搞创作,我才学习写东西,写出来演唱出去,一点也不生动。领导教给我说,初学写作要结合实际,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找来的真真事儿,唱出去才生动。这样使我摸着了编写的大门儿,开始写了不少的作品,配合着中心工作,如“中苏一家人”“青年踊跃参军”“文盲吃亏”“卖余粮”“二大娘下地”“改造滑车”“王大娘献砖”等等。但由于我的思想不解放,受着真人真事的限制,不会抓典型,写作品往往干燥无味。后来领导上又教给我说,写作品应加以艺术的夸张,综合典型,才能使群众更爱听。领导上又告诉我,写什么人的事儿,就要向什么样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从这,我就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写作能力,创造出了一个受群众欢迎作品的“新旧接生法”。

写这个段子时,我首先和老太太们说闲话儿聊天,问他们生娃娃怎样接生?起初她们不告诉我,说我是个男人问这事儿干什么?后来我和他们经常坐在一起他们才告诉我老一套的接生法。有的说差一时不生,差一时不死。有的说送生奶奶管这个事儿,也有的说孩子若没气儿,要赶紧上房对着烟筒唤他爹的小名儿。我把这一套掌握之后,又找计生站卫生员和助产员了解新的接生法,为这件事儿还请助产员给我爱人接生,我亲眼看着。写出作品后,先唱给卫生工作人员听,请他们提意见。结果这个段子比从前那些段子作品都好。

我经常和农民劳动在一起,我的生活是:“放下鼓板便拿起锄杆,说唱和田间劳动是我的日常生活。”

我走到哪村儿说书就唱哪村儿的事儿,一进村就先“进乡问俗”,在村中找材料。找材料的办法是,首先要依靠党的领导,密切联系当地农民,搞好群众关系, 严格遵守当地群众纪律参加劳动,最重要的是树立艺人的新作风、新的道德品质,穿衣朴素,说话沉稳温和有礼貌,多接近老年人和青年男人,少在青年妇女群里聊天儿,扭转过去一些艺人的恶劣作风。在演唱中更要满足群众的要求,不可端架子,如果端架子,和群众关系是一定搞不好的。

我曾经的一位老前辈们对我说,有位艺人的演唱,群众很乐意听。结束时。群众要求他再来一段儿,他说“好东西不能吃多了”。次日村里请他吃饺子,吃了一碗,他又要吃,人家也说“别吃了,好东西不能多吃”。所以我们各方面都要群众满意,群众才能拿我们不当外人,问他啥事儿,他才会很爽快的告诉我们。

我采访材料时,主要是和老年人聊天儿,与饲养员处闲扯,茶馆、瓜地、菜园、地头访问本人,向领导上求教,编出来先给干部们听,请他们提意见,修正后再到再唱到群众中去,这样才会唱的又真实,群众又爱听。

有的人找材料采取生硬生逼,硬要开门见山的见人就说“我要编新书。你们村儿有新事儿吗?”我觉得这样找材料不很恰当,因为谁也愿捡好的说,不愿提落后的一面,得来的只是一面材料,没有矛盾,斗争就不尖锐,唱出去也是不生动的。最近我又写了一个《五千一》,是河北省安国县小麦丰产的事儿,我写这个段子时,我们去该社住了两天,访问了本人,参加了田间劳动,在领导上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很快写出来了。虽然写的不够好,但通过这次的写作,我又深深体会到个人写作赶不上集体创作好,要想使个人艺术不断的提高,很快的把曲艺事业发展起来。还必须走协作的道路。

目前我自己感觉还有许多缺点,只有农民生活,还缺乏工人和部队方面的生活常识,所以这方面的材料终究没写出来。其次,写东西时老跳不出真人真事的圈子去,不敢大胆的创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今后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克服缺点,写出更好的作品。

(摘自1958年第9期《曲艺》杂志第21页:孙来奎:《谈谈我的创作》)

小贴士2、《曲艺标兵——农民曲艺家孙来奎》

孙来奎(1922年4月15日—1971年5月8日),省衡水市冀州区南午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创作家。49岁英年早逝的孙来奎,真正从艺时间不足20年,搞创作的时间也不很长,创作高峰期不足3年(1958年—1960年),竟然创造了中国曲艺史上乃至中国文艺史上的至少“九个之最”(可能至今无人超越)九大亮点。成为之谜高度美誉度和文化服务贡献度较高的的曲艺明星和文艺品牌,成为人气很旺百姓喜欢的农民曲艺家,成为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追赶的“曲艺标兵”,形成了令人称羡和引人思考的“孙来奎现象”。创作讴歌时代作品最多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

孙来奎创作讴歌新时代的鼓词达150余部之多,有文字记载的就达60余部。其中,在岳城水库17天内,演出36场,创作5段歌颂英模的鼓词。孙来奎是当时媒体关注密度最高、发表其文章、鼓词最多的“群众说唱演员”。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人民日报、文汇报、河北日报、新文化报、天津日报、衡水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哨兵》《说演弹唱》《新港》《北京文艺》《论语文》《河北文学》和中央电台、京津冀等电台等近20余家主流媒体高密度刊发(录播)孙来奎鼓词文章和有关评论报道就达6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在人民日报上十多次看到孙来奎的名字,其中有4次专门刊发孙来奎的鼓词和文章、《戏剧战线》先后8次、《曲艺》杂志先后20余次发表孙来奎鼓词或评论。8位专家学者深度评论孙来奎的作品。另外,花山文艺出版社、农业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和文字改革出版社四个出版社为其出版《孙来奎鼓词》(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同时孙来奎的代表作《夜逛千亩田》辑录在1960年初中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

2023年5月21日,中国服务文化网与省曲协在古城正定非遗会客厅组织举办了“纪念孙来奎诞辰101周年暨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座谈会”。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主持点评。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王俊海、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袁冀民做主旨发言。

(前排左2为孙来奎)

小贴士3:《陈步峰发表的打捞发表的部分孙来奎的文章》

(发表媒体:中红网、中国服务文化网、长城网、中原经济协作网、人民新媒网、北京碧虚网、戏剧传媒、燕赵风范、文化与传承和专著《服务文化30年》、杂志《健康科普文化养生》《西河神韵服务文化》《年画文化乡村振兴》《杂技英豪民艺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