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Ctrl+D即可收藏中国服务文化网
荣获“曲艺标兵”的农民曲艺家孙来奎——孙来奎事迹被多家媒体发表和多部史志书辑录

        

导读:编者按:出生于冀州田村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博采众家之长,独创了群众喜爱的孙派风格的西河大鼓,创造了九项第一,在上世纪5、60年代成为全国学习的“曲艺标兵”,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孙来奎现象”。2023年5月21日河北省曲协与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在元曲发祥地古城正定阳和楼东邻合事非遗会客厅,成功举办了“纪念孙来奎先生诞辰101周年暨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座谈会”。他的事迹已经辑录在《河北省曲艺史》和《冀州志》《田村村志》等。

编者按:出生于冀州田村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博采众家之长,独创了群众喜爱的孙派风格的西河大鼓,创造了九项第一,在上世纪5、60年代成为全国学习的“曲艺标兵”,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孙来奎现象”。2023年5月21日河北省曲协与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在元曲发祥地古城正定阳和楼东邻合事非遗会客厅,成功举办了“纪念孙来奎先生诞辰101周年暨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座谈会”。他的事迹已经辑录在《河北省曲艺史》和《冀州志》《田村村志》等。

一、坎坷经历英年早逝

孙来奎(1922年4月15日——1971年5月8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南午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创作家。孙来奎少时闯关东学会西河大鼓,并颇有名气,为大连说唱协会会长。1949年返回老家冀县田村,在当地各县说书,随后在冀县曲艺队当队长。1958年入党,被调入河北省文联和河北曲艺队,当选省文联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代委员。后当选中曲协理事。

1958年6月中旬,在河北省首届曲艺汇演中,孙来奎以自己创作的《新旧接生法》荣获演员和作品二等奖,被推荐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在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中(1958年8月1日——8月14日),孙来奎最新创作的鼓词《五千一》获奖,进入怀仁堂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59年孙来奎创作的《夜逛千亩田》进京汇报演出获一等奖、好评如潮,三次参加全国巡演、三次到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并创作战地鼓词《无畏的战士》《戎妈妈》等。1960年5月孙来奎在省文教群英会上发言、发倡议,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6月1日至11日),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主席团成员有胡耀邦、陈伯达、胡启立、杨秀峰、林巧稚等)。1960年孙来奎参加中国曲协扩大理事会会议(7月30日——8月4日)时,受到毛主席接见。

(1957年7月9日,河北省曲协理事合影,前排左起第二人是35岁的西河大鼓演员孙来奎)

(1957年孙来奎与家人。左起:长女孙桂云、爱人郝金玲、次女孙凤云、孙来奎、次子孙广县、长子孙广州))

1958年孙来奎被保定曲艺学校聘为教师,他将家人接到了保定曲艺学校,一家七口人居住在学校分给的两间西屋里面。孙来奎为人仗义疏财,经常帮助朋友和同事,还经常向党组织缴纳大额党费,所以真正用于家庭的开支并不富裕,常常捉襟见肘。后来长女桂云和长子广州考取了保定曲艺学校就读,日子稍有好转。1960年年初,小女出生,家庭负担加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一家人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万般无奈之下,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和两个小女回到原籍田村。为了生计孙来奎于1962年夏季办了停薪留职带着女儿桂云和儿子广州也回了老家。他又拿起了鼓板,和外甥张世卿再次踏上了乡下说书的道路。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提倡表演现代剧目。孙来奎创作《烈火金刚》、《江姐》《刘三姐》等长篇新书并继续演出,因为艺术功底深厚,他的演出非常受欢迎,周围数十里的乡亲带着干粮赶来听书,常常一票难求。文革开始以后,传统书被冠以“四旧”和“牛鬼蛇神”被禁止演出。但有时候老乡们在孙来奎演出结束时常常强烈要求听一段传统书,孙来奎也会说一小段《呼延庆打擂》、《黃九龄》、《大八义》《小八义》等,因此惹下了祸根。在文革中,村里的造反派头目经常以此为由到家里张贴大字报,有时还开批斗会对孙来奎进行批判。县文化馆得到“孙来奎偷说旧书的举报”后,立即派人没收了他演出用的大鼓和三弦。这对于性情刚烈、视艺术为生命的孙来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一夜之间都成为了大毒草?一个个鲜活的、为老百姓带来快乐的英雄人物怎么突然间都变成了封资修?他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想明白。悲愤交加的他,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快病倒。

1966年3月8日和22日河北省衡水地区冀县发生特大地震,涌现了王凤琴等一批抗震救灾模范(参加周总理组织的座谈会)。在冀县田村务农的孙来奎迅速创作了西河大鼓《说唱王凤琴》,在各地传唱颇受欢迎,《衡水群众报》1966年4月9日全文刊登。这是目前搜集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可能是孙来奎创作的最后一部讴歌时代的作品。

1969年春天,崔如田队长带领冀县第十打井队在田村打了两口机井,使农田干旱缺水的现状得到缓解。村委会为了表示对打井队的感谢,在田村学校组织了小型联谊会。为满足打井工人的要求,特地邀请孙来奎出面说书,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闻讯赶来,再次目睹孙来奎的演唱风采。当时孙来奎的妻子已患肺结核重病卧床,他和他大儿子孙广州也传染上了肺结核疾病。但孙来奎是以大局为重,拖着病弱的身体在欢送仪式上演唱了两段西河大鼓:《烈火金刚》和《虎口镇》。十多分钟的演出,人们如醉如痴掌声不断,孙来奎用精彩的表演让打井工人和家乡父老得到了最后一次孙氏风格西河大鼓的精神享受,这也是属于孙来奎的艺术绝唱。

1971年5月8日,在感染肺结核病三年后,年仅49岁的一代艺术巨匠孙来奎病逝于故里。

二、孙来奎的创新贡献和艺术特点

49岁英年早逝的孙来奎,真正从艺时间不足20年,搞创作的时间也不很长,创作高峰期不足3年(1958年1960年),竟然创造了中国曲艺史上乃至中国文艺史上的至少“九个之最”(可能至今无人超越)

(一)孙来奎的九大亮点:

①创作讴歌时代作品最多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

②主流媒体关注密度最高,发表其文章鼓词最多。

③领导专家关注评论最多。

④“受到待遇最高”的农民艺术家。

⑤“获得荣誉最高”的“群众说唱家”。

⑥人气最旺全国学习追赶的“曲艺标兵”。

⑦农民情结最浓厚、创作农民题材最多的曲艺作家。

⑧三次参加全国会演巡演并到前线慰问向敌人开炮。

⑨“三进安国、九改其稿”的《夜逛千亩田》成时代经典。

(二)孙来奎创作的作品具有六大特点:

①主题鲜明、时代同步、扬正气接地气、弘扬主旋律;

②人物刻画形象鲜活、入木三分、有极强艺术魅力;

③内容丰富充实,故事感人、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④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生动的群众語汇;

⑤善于“现挂”即兴创作、现场感极强;

⑥创新发展巧妙运用传统艺术技巧且嗓音浑厚字正腔圆韵味十足。

孙来奎成为当时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服务贡献度较高的曲艺明星和文艺品牌,成为人气很旺百姓喜欢的农民曲艺家,成为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追赶的“曲艺标兵”和“曲艺红旗手”,成为创作讴歌时代作品最多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专家领导逢会必讲),形成了令人称羡和引人思考的“孙来奎现象”。

(三)孙来奎成功的五大原因:

①文化自觉政治觉悟高,饱满的创作激情,强烈的感恩意识,浓厚的家国情怀、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

②朴素的农民情结,深入基层到一线,边写边演边改良循环;

③服务意识浓、工匠精神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

④“天分、勤奋和缘分”的统一;

⑤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擅长说长篇古书的孙来奎,解放后,善于学习及时转型,积极创作演唱讴歌时代宣传英模的新书。创作讴歌新时代的鼓词达150余部之多,有文字记载的就达60余部。其中,1959年,在岳城水库17天的体验生活中,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5段歌颂英模的鼓词,演出36场。孙来奎是当时媒体关注密度最高、发表其文章、鼓词最多的“群众说唱演员”。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人民日报、文汇报、河北日报、新文化报、天津日报、衡水日报、《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哨兵》《说演弹唱》《新港》《北京文艺》《论语文》《河北文学》和中央电台、京津冀等电台等近20余家主流媒体高密度刊发(录播)孙来奎鼓词文章和有关评论报道就达8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在人民日报上十多次看到孙来奎的名字,其中有4次专门刊发孙来奎的鼓词(1968年8月14日《五千一》、1960年1月12日《夜逛千亩田》)和《到生产一线去》的文章。《戏剧战线》先后20次、《曲艺》杂志先后16次发表孙来奎鼓词或评论。中曲协秘书长陶钝、河北省曲艺工作室主任石光等领导在多次撰文讲话中,高度评价孙来奎的创作道路和创新贡献;12位专家学者深度评论孙来奎的作品。另外,花山文艺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等五家出版社为其出版《孙来奎鼓词》(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同时孙来奎的代表作《夜逛千亩田》辑录在1960年初中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范文。

1959年12月2日河北日报刊登:《茂林<曲艺标兵孙来奎>》,1960年第一期《曲艺》杂志刊登该文。1960年第二期中国《曲艺》杂志刊发短评要求:“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同时刊登:孙来奎创作经验《到生产一线去》和鼓词《夜逛千亩田》。

三、“迟到的”追思座谈会

受家乡乡友委托,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连续多年在省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曲协、电台和艺术研究中心以及走访老艺人等,历经艰辛,终于挖掘打捞出百余份有关孙来奎的珍贵史料,发表相关文章五十余篇。

2023年5月21日河北省曲协与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在元曲发祥地古城正定阳和楼东邻合事非遗会客厅,成功举办了“纪念孙来奎先生诞辰101周年暨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座谈会”。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策划主持,并介绍了挖掘打捞孙来奎史料的基本情况,以《西河翘楚傲群英、来奎荣获国标兵——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孙来奎的九大贡献、六大特点和成功的五个原因》为题作了发言。并将打捞的孙来奎史料赠送给河北省曲协收藏。

一大早从冀州田村赶来的孙来奎大师的长女孙桂英、幼女孙跃丽和外孙陈凤桐感恩感谢专家领导的关注支持,追忆了孙来奎的生活片段。河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王俊海、河北省曲协秘书长袁冀民、石家庄曲协主席姚建新、河北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石家庄政协常委王律、正定文联主席徐东辉、石家庄社科联老主席路继舜和专程从冀州赶来的辛向党吕乃华等专家艺术家30余人到会,追忆西河大鼓一代宗师孙来奎的创新贡献、领略西河大鼓艺术的魅力,学习孙来奎的爱国颂党讴歌时代的初心爱心和高尚品格。现场聆听了孙来奎大师的当年演唱《王国藩大办喜事》的录音,观赏了孙来奎长女孙桂英、幼女孙跃丽演唱的孙派西河大鼓。陈步峰和书画家路继舜、顾文华、王红等向孙来奎家人赠送服务文化书刊和定制化创作的书画作品。

这是河北省曲协为故去的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第一次开座谈会。

河北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王俊海以《深化主题教育增强非遗保护开发的文化自觉》为题、河北省曲协秘书长袁冀民以《追思曲艺先贤孙来奎,努力繁荣河北曲艺》为题作了主旨讲话。中红网、中国服务文化网、戏剧传媒和《河北曲艺》等媒体做了追踪报道。

(冀州农民陈步峰整理)

(2023年5月21日,陈步峰主持策划座谈会,并将打捞挖掘的孙来奎史料赠送河北省曲协收藏。右起:孙来奎外孙陈凤桐、冀州资深文史专家辛向党、孙来奎长女孙桂英、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省曲协秘书长袁冀民、副秘书长曲莉、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王俊海、石家庄社科联老主席路继舜、石家庄曲协主席姚建新、省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王律)

附:《陈步峰整理发表的宣传孙来奎的部分文章》

(发表媒体:中红网、中国服务文化网、北京碧虚网、戏剧传媒、燕赵之恋和杂志《健康科普文化养生》《西河神韵服务文化》《年画文化乡村振兴》《杂技英豪民艺重生》《河北曲艺》1308112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