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林一生,不爱做官,一心创作,要把冀中平原军民抗日斗争反映出来。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他未转移太行山区,坚决要求留下,亲身经历了那段艰难残酷的历史,遂在地道里写出长篇小说《腹地》。
王林同志《抗战日记》即将出版,余颇欣慰。
王林一生,不爱做官,一心创作,要把冀中平原军民抗日斗争反映出来。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他未转移太行山区,坚决要求留下,亲身经历了那段艰难残酷的历史,遂在地道里写出长篇小说《腹地》。
王林日记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各阶层人物,尤其是普通百姓,老马倌、带路人、村妇、光屁股小孩等等。他记录下所见到的一切,为创作积累素材,如今却成为鲜活的冀中军民抗战图卷。
经过残酷战争和文革,这部日记能留下来,实属奇迹,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2007年8月
附一、最长寿的百岁开国上将、威震冀中的传奇抗日名将吕正操
吕正操(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原名吕正超,字必之。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3年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任铁道部部长。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0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吕正操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他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
附二:《抗战日记》是冀中的抗战风俗画
《抗战日记》是200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林。本书取材自王林的《抗战日记》,讲述了冀中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还原了他所日睹的发生在冀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冀中人民抗日的悲壮事迹。
《抗战日记》选取了作者在1937年1945年问写下的《日记》。虽然1941年,1942年,1943年的日记全部遗失,但整部日记仍不失真实生动,富于史料价值的特色。这些日记,用新的视角、完整的史料、详实的文字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在战争期间写下的真实口记.是一幅冀中人民英勇抗战的活的图卷。作者自始至终亲身经历了抗战过程.真正写出了冀中人民的生话的战斗的情绪。为后人研究冀中抗战和冀中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整个日记可以看成一卷冀中的抗战风俗画。
王林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王林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县(现衡水市),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2月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8月到东北军学兵队做党的地下工作,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1938年他在冀中参加抗日斗争,在极其残酷恶劣的环境中,他深入敌后,坚持抗战活动,创作出《腹地》《十八匹战马》《站起来的人民》等众多优秀作品。他曾任冀中文建会副主任、火线剧社第一任社长、冀中文协主任。1949年随部队进入天津,历任天津市总工会文教部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天津作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84年因病去世。
附三:王瑞阳:《抗战日记》后记
在我父亲的遗物中,日记是最大的一部分,有几十本之多。他什么时候开始记日记的我不知道,现发现最早的日记是1937年5月,此时他离开东北军来到北平,之后就到了冀中。过去他从事地下工作,我估计他是不能记日记的,到了八路军,身份公开了,他的日记就从来没断过,包括文革期间。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整理他的日记时,发现很多年代的日记不见了,特别是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1942年、1943年的日记一本也没有。不知是在战争年代丢失了,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了。
还有几本抗战时的日记只有抄件,不见原件。我们推测我父亲为防万一,找人给抄写了一份,并在上面加了很多眉批。正如他所担心的,文革中造反派果然把他的很多日记本抄走,有一些归还了,而这几本不见了踪影。我们庆幸父亲的远见。就在我们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突然在互联网发现一则信息,有个网友2004年曾在北京报国寺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隽闻”写的日记,并在网上发了部分内容。“隽闻”就是我父亲,而且内容和我们手中的抄本完全一样。当我们通过朋友和他接触后,他开出我们无法接受的高价。不过我们还是很感谢他的,要不是他慧眼识宝这本日记的命运还不知会怎样呢?保存在他手里也好,他知道这本日记的价值。至于这本日记怎么会从天津造反派手里辗转到了报国寺的地摊上,就不得而知了。
在日记中,我父亲详细地记下了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由于他和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的特殊关系(他是黄敬的入党介绍人),他同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政治部主任孙志远、还有周小舟等等都很熟。正如吕正操所说:“余及黄敬、孙志远每与王林相聚,总是谈笑风生,别有情致。”与冀中的文化人如孙犁、梁斌、崔巍、汪洋更是朝夕相处。另外,他本身就是衡水人,和当地的老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再加上他从三十年代起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是有意识地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当作今后创作的素材记录了下来,除了事件,还有每个人的音容笑貌,看后令人如临其境。
整个日记可以看成一卷冀中的抗战风俗画。
《抗战日记》的顺利出版,得到了解放军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整理的过程中,首先是杨福增先生进行了艰难的录入工作,之后冉淮舟先生又做了认真细致的校对,在此对他们也表示衷心感谢!
200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