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部好书,应当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力量。《声清音宏传燕赵》这部书,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这个要求。
刘春美
一部好书,应当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力量。《声清音宏传燕赵》这部书,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这个要求。
河北省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信息媒介的桥梁作用,积极营造“全民阅读”的学习氛围,努力履行“职业阅读推广人”的职责,在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2011年7月开办的“冀图讲坛”系列公益讲座,以公益化的方式服务社会,利用讲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搭建专家与百姓沟通交流的平台,多渠道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即已成为该馆特色品牌活动。迄今,已策划举办嘉宾到场讲座近千场,精选优秀讲座整编文集7部,是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引领阅读风尚、弘扬社会正气,以及宣传重要方针政策的有力阵地,更是省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项目,被《中国文化报》称赞为市民的“城市教室”,被石家庄日报评为“接地气”的讲坛;实现了“对文化的朴素阐释、合理介入,完成了群众根植于阅读情意的聚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冀图讲坛”本着不重包装和排场,不用指标来衡量,不靠“大投入,大产出”的浮华的办讲目的,踏踏实实为全民阅读尽职尽责,让每一场讲座成为“扣人心弦、直抵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内核”,涓涓细流般,无声地润泽渴求知识的心田。
我既是“冀图讲坛”的热心听众,又是讲座精选文集的忠实读者,现就《声清音宏传燕赵》一书,分享一下阅读感想。
一、赵新月主讲的《你来西柏坡看什么》
我们知道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在会议上作的重要报告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西柏坡根据毛主席的提议,还作出了六条规定:一、不作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与马恩列斯平列。并把它写入党的文件中,从此以后,这就成为党的纪律。1949年1月,毛主席针对有人主张“和谈”、有人主张“划江而治”和“中间路线”的情况,明确指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项法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2024年以来,党中央又出重拳,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增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进一步强化,把党纪党规刻印在每一个党员心上。这正是西柏坡精神的延伸,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赵新月先生在《你来西柏坡看什么》中提出:“一、看高度;二、看人脉;三、看广告;四、看细节;五、看靠山;六、看给力;七看执行;八、看运势;九、看善政;十、看未来。”他从这十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的岁月进行了精辟、全面的分折,独树一帜,完美的展示学习西柏坡精神的收获。
如赵新月先生在《你来西柏坡看什么》中讲到:一、看高度,有一段是这样写的:“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西柏坡时指出,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厚——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这“四个深刻”就是西柏坡精神的高度。
又如:二、看人脉,有这样一段:“你来西柏坡,要看人脉,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赢得海量的人脉。李敦白,饱受委屈,依然百折不挠,衷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祝福新中国,究竟为什么?柯鲁克夫妇,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中国共产党人一道,进乡村,办教育,今天还救助贫困学生,究竟为什么?那些在解放军部队里的日本战士,80多岁后,回忆亲历的解放战争时,又为什么会热泪盈眶,引以为终生的自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就是人脉旺盛;寡助,就是人脉衰竭。西柏坡时期的共产党,是多助的;国民党,无疑是寡助的。”
……
《你来西柏坡看什么》对这十个方面,都作了全新的阐述。
二、杨振喜主讲的《晚年孙犁的魅力》
我曾参加过“孙犁文学奖”第一、二届散文大赛颁奖典礼,并在孙犁先生的家乡河北安平县参加文学活动。按先生书上说的他住的村庄叫东辽城,现在叫孙辽城。先生是1913年农历四月出生,2002年7月去世,享年90岁。从事文学创作60余年。从创作上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孙犁先生曾说:“文艺之道,忘我无私,人心所系,孜孜求之。”
在孙犁先生看来,无论是文学散文,还是应用散文,其本质特征在于“真”。散文的这种真实“都是作家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散文题材是主观或客观的实体”。而作品的真实,取决于作者的“真诚”,无真诚就无真实,“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几分真诚,丝毫做不得假。”
晚年孙犁先生对古代散文重读后,认为:“中国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它从具体事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种见解和道理,因为是从实际出发的,就为人们所承认、信服,如此形成这篇散文的生命。”先生这样总结,是他对中国古代散文深研的结果,也是对很长一个时期里散文写作“假、大、空”的反拨,意在激励作家敢于说真话,表现真实的自我。
孙犁先生是我心目中一位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他跨越不同的历史阶段与读者亲切对话,对当代文学持续产生着影响。《荷花淀》隽永雅正,《风云初记》淡定沉静,《铁木前传》素补蕴藉,这些作品是孙犁先生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宝贵的经典之作。
杨振喜在《晚年孙犁的魅力》中讲道:“孙犁是一个从解放区走出的作家,经过战争的洗礼,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没有混上一匹马,只给人牵过驴。他是一个进城干部,属于高干,但也没有享受过优厚的待遇,没有一个卫兵。他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一个布衣作家,这样的作家,却受到人们如此隆重的爱戴和发自内心的尊敬。”愿先生的高尚、清明的文学品格,如灯火一样,连绵不断地传递下去,照亮更多的人。
三、张丽钧主讲的《爱读书,让我活赚这一生》
张丽钧女士在《爱读书,让我活赚一生》中,把2011年各国每人读书情况呈现给了大家:“犹太人每人每年读书65本,俄罗斯人读书55本,美国人读书50本,日本人读书40本,法国人读书20本,中国人读书4.72本,包含着中小学和大学教辅教材。你也许会说这是2011年的。你以为每年有多大的变化?同志们,接着往下看,中国2012年4.39本,2013年4.77本,2014年4.56本,2015年4.39本。你可能问:你这哪来的数据?我每年都盯着这个数据呢,因为我是教人读书的人,我敢不注意这个?”我认为,这里呈现的各国人均读书情况的数字真实可信、准确无误。
一位著名作家说:人烦恼过多,是因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近年来,政府和社会正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说明阅读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能只是号召,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脱贫致富,步入小康生活后,精神世界的建立,将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毕竟“做人”,是人一生值得追求的事业,而读书,是充实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读书的亮点在于照亮生活,生活的亮点包括积累智慧与学问。生活与读书是互见、互证、互相照耀的关系。书没有生活那么丰富,但是应该更集中了光照与穿透的能力。有价值的书籍,其认知度应高于一个时期的平均水平。
同时文化瑰宝绝对是天才与勤奋、献身与奋斗、攀登与升华,然后才有万民的有效接受的产物。就像看一部电影或一台演出,赏心悦目,很轻松也随心所欲,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电影或演出,而能够引起思索、引起咀嚼、引起推敲辗转,却会让你获益更多。
因此,我主张读一点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你查查资料、请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还要读科学的书、逻辑的书、分析的书与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除了读你熟悉的大白话书,也要读一点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除了驾轻就熟的书以外,还要读一些过去读得少、因而不是读上十分钟就博得哈哈大笑或击节赞赏、而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准感觉的书。即使阅读无法让人年轻,好书却能够让时间暂停,这就是书的力量。张丽钧女士最后总结到:“人说适者生存,我道读者生存。”我很赞同她的这一说法。
四、胡学文主讲的《文学的魅力》
胡学文先生在《文学的魅力》中指出:“在这个时代,谈文学的魅力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几乎是痴人说梦。现在的文学跟20世纪80年代不一样,几乎被边缘化了……”接下来,他从几家刊物发行量的兴盛时期到衰退时期的变化说起,例举并分析了几个主要城市读书量下滑的原因。
为了点燃大家读书的兴趣,引导读者很好的读书,胡学文谈了阅读方法,写道:“如果大家读小说,至少需要从想象、故事、细节、语言、叙述这几个方面来进入,由此来领略文学的魅力。”我很赞同这个阅读方法。
每部伟大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家总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全部倾注到他的作品中,他在写作的时候整个身心都扑在他的作品上。通过每一部文学作品,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背后的作家本人,看到他的灵魂。这是因为,创作不能缺乏由作家的思想感情所点燃起来的火焰。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使我们觉得真、觉得活,之所以能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正是作家用文字穿越历史烟尘,用自己的整个心灵,给了他所创造的形象以生命、以感染人的力量的缘故。
下面是我的读书片段:“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才12岁。学校停课后,唯有在家读书,拿到什么读什么。最早有鲁迅的《坟》,长篇评书《武松》还有《血与沙》《珍妮姑娘》……16岁之前我己读了大多数中外文学经典,引起我对文学的极大兴趣。读书为我展现出一个遥远的、陌生的、宽广的、迷人的世界,激发了我无限的想象,心里的充实、快乐、激昂乃至甜蜜的忧伤交织在一起,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人和世界的种种奥秘。
1973年我到了乡下,在爱读书的知识青年圈子内,常交换图书阅读。我看过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艳阳天》《金光大道》等等。我自己有本《莫泊桑中篇小说选》因辗转多人之手,已残缺不全,一张当年的旧画报,代替了封面和封底。但是,打开这本书,却仍然让人兴奋不已。其中,书页上记载着密密麻麻的批语,这些心得体会,虽然雅嫩,但是都是很认真的阅读思考,记录着我们精神成长走过的脚印。
参加工作后,我曾在一个高校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我如鱼得水,到了我想去的地方,可以如饥似渴的读书,还体会到图书对读者的重要。我们常说“竭诚为读者服务”,但这个服务不是追随读者表面上的趣味,而是要通过选择、传播、引领、主动将好书推介给读者,影响读者的阅读。不但如此,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自己的好几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协。随着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崛起和席卷,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一卷在握已然成为过去时,指尖的滑动才是流行的趋势。但是,有美感、有温度,可以真实触摸和拥有的纸质书籍将永不沉没。我喜欢读这些句子:“文学是人学,艺术也是人生。”“文学包裹着春天般的先锋气息。”“生命之光照亮文学,文学之光照亮生命。”……
五、刘向东主讲的《天意君须会,人间有好诗》
有评论家说:“诗是什么?诗是生命之树结出的硕果,她涵融冲撞的激情、丰富的想象、纯洁的心灵、炽烈的感受、独特的风格优美的韵律、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语言之技巧,她飘洒的是生活、时间与汗水、情感、思想酿合而成的芳香。”
也有评论家说:“诗,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在诗的形象中,必然藏有诗人本身的个性、品格,以及他对生活世界独有的观察、思考、理解与感受。这种揭示生活的独特方式,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规律。正如亚里土多德说的那样:‘有经验的人对事物只知其然,而艺术家对于事物则知其所以然。’”
刘向东先生在《天意君须会,人间有好诗》里,讲什么是诗,诗的特点,并没有重复教科书的常识,而是通过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新见解,通俗易懂,并以实例说明“诗是什么?”现摘录一段以飨读者。
“我老家有一个二大娘,没有念过一天书,没有出过村,站在我们老家的山上,松柏之间,忽然间就发出一个感慨说:“千年的松啊,万年的柏,站在高山望大海。”尽管不能说这是完整的诗,但是它有诗的某种形式,有某种感发。另外它说明了一个问题,诗就是这么产生的。或许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有了语言之后,人们要表达,就产生了诗。就是这样的表达,命名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比如我二大娘说的那个,她命名的是“登高”,实际上她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他还谈到了一些类似的实例。
刘向东先生通过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剖析,对他人诗歌的解读,为我们阐释了诗人语言的发现和指认。并阐明了什是古诗?什么是唐诗?什么是宋诗?什么是新诗?宋诗与唐诗的关系:或与之对应、生发,或与之激荡、碰撞,在实践上,构成了一个富有意味的创作系统和诠释系统。先生在《天意君须会,人间有好诗》中认为:我们要获得涵养,培养美好的心灵,有更好的心态和生存智慧,就得读诗。
……
《声清音宏传燕赵》中的17篇文章,对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书中如:刘绍本教授的《写作文化探微》《阅读对于写作——人类精神世界进步的阶梯》,更是两堂高端的写作课,被读者称为“文学写作的盛宴”;邓小岚女士的《<晋察冀日报>与父辈抗战》一文,以“铭记历史,爱国励志”为主题,讲解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残暴、战争的精神和胜利的艰辛。等等。
阅读完《声清音宏传燕赵》,我的感悟有两点。
一、深入生活,引燃创作激情。
从2011年7月至今,河北省图书馆搭建了“冀图讲坛”这个专家与百姓沟通的平台,使大批作家艺术家纷纷走进基层“采、创、送、种”,强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自觉服务群众的使命意识,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与血肉联系,文艺队伍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深入基层,接受群众评判。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到基层办讲座,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群众中去,让大家看看、听听,以便进一步修正、加工和提高。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努力创作一批彰显民族精神、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书,称得上好文章、好书?有人认为,获过奖,受到领导表扬的就是好文章、好书。其实这看法并不完全。如今评奖名目繁多,日后检点一下,能有多少获奖的作品和获奖者,使人经久难忘?有些应景之作,时过境迁,没人再记得了。更有甚者,那些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文字,多年后再读,还会被人当作笑谈。真正的好文章、好书,是要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刚发表时,或许还有争议,还得承受种种压力,可是,岁月让它发出熠熠辉芒,读者的口碑使之长久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认为《声清音宏传燕赵》是部好书,它让读者受益良多,爱不释手。书中每一篇文章,堪称精彩绝伦的文章。
2025年3月16日